读【杏林集叶】遇到的疑点,请郭老师解惑

2009-03-27 19:02 楼主
郭老师您好,在您写的【杏林集叶】一书中有一则治疗头痛的验方。其处方为:
柴胡25、当归15、白芍15、生地15、川芎15、白蒺藜10、石决明20、菊花10、陈皮10、天麻10、甘草10。其适应证为太阳穴两侧疼痛明显,属于肝血虚肝阳上亢者。
对于上面的处方及适应证我有两处疑点,请郭老师赐教。
1、此方既治血虚肝阳上亢之头痛,用大剂量的柴胡、川芎您不怕有引血上行之虞吗?再者大剂量的柴胡、川芎不怕伤阴耗血吗?
2、补血为什么不用熟地而用生地?
望老师在百忙中抽时间能回答学徒的问题,我等候您的佳音。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3-28 21:21 2楼
刚看到您的提问,简答于下:
1,柴胡:就传统用法而论,柴胡少用有升阳举陷的功能,(比如补中益气汤),多用则有活血,解热,泻下(本经所谓推陈致新)(此说可参见章次公论柴胡)。多用时反不能引血上行。
2,川芎:川芎确有引血上行之虞,但在治疗头痛方中,一般都不忌川芎,而且有时须用较大剂量才效(比如散偏汤中),用一两以上,也时而见之,唯不宜常时间连续应用耳。(据梦溪笔谈载,能令人暴毙)。俗语说:“头痛用川芎,腰痛用杜仲”,可见一斑。况此方中又有石决明,菊花,白蒺藜等以监制之。复方,处方中用药,往往不以单味药性而论之,不知您可以为然否?
3,生地:生地与熟地的用法,我们所用的生地,实际是干地黄,因药房中多没有鲜生地,尤其是我在东北时更是如此,传统认为,生地(干地黄)凉血补血,又能逐瘀(所谓除血痹)熟地则温而补血补肾阴,没有逐瘀的功能,故在治头痛,牙痛等病时,多用干生地(比如治牙痛用玉女煎时,方中也宜把熟地换成生地),这好象是一种常识性的用法。其它高深的理论,我也讲不出,不知我的回答能否令您满意?
2009-03-28 21:29 3楼
我把章次公论柴胡也贴过来,请您参考一下:
柴胡
宋元之后,柴胡之记载盖至伙众,总合之,可得根本观念凡三:
1以时令定其功用。自阴阳五行之说盛行以来,论药者动以药物产生时令,而附会其功用。谓柴胡生长春初,春为少阳司令,遂附会柴胡得春初少阳之气以生。自有此语横亘于中,致生许多曲解。以为柴胡既生长于春,春气发扬,故谓柴胡性升而散肝。肝旺于春,故谓柴胡入肝,肝主郁,郁则生火。内经曾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为言,柴胡既能入肝,性又善升而散,谓为疏肝解郁升阳散火,是旧学理势所必然者也。又近世以柴胡为妇科要药,盖谓女子善郁,郁为肝气不能条达而成。柴胡入肝解郁,似成定例。故柴胡为妇人情志要药。因柴胡既有入肝之说,遂又附会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盖内经谓肝生于左也。按之近日生理学,肝脏实偏胸膈之右方。然则柴胡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之语,不攻自破矣。
2以柴胡为升提药。余尝根本否认药物之作用有升降沉浮之说。盖药物之作用,在使分子间之结合而起变化,而无所谓升降沉浮也。彼以柴胡为升提药之理由,无非因柴胡生长春初,得少阳之气,因断定具升散之性。于是张元素谓其气味俱轻,升也阳也。东垣谓引阳气而行阳道,又谓能引胃气上行。是皆不求真理,徒尚空想。此金元诸家所以为学术罪人也。夫既认定柴胡具升散之性,故后世从内经清气在下则生飧泄一语,遂谓柴胡具升散之能。故柴胡有时遂为大便泄泻之副药。甚至谓止泄药中不用柴胡升提,病必不除。东垣补中益气之用柴胡,实含此意。张石顽勉为之说曰逎引肝胆清气上行,使升达参芪之力耳。近世补剂中,每以柴胡为使。责此之由,痘疹疮疡亦用柴胡,此亦根据其升散之理,谓其发散诸经血结气滞。夫谓柴胡发散诸经血结气滞,则于柴胡功用之真像,亦相去不远。若因柴胡散诸经血结气滞,遂推想有升提之作用,则于义无当矣。
3以柴胡入少阳经。自仲景以柴胡为少阳寒热往来之主力,后人遂泥定柴胡为少阳药。遂倡麻黄入太阳经,葛根入阳明经。柴胡入少阳之说,夫药物仅可言其能治何种疾病,而不可言其能入某脏腑也。奈何后人头脑颟顸者,信之不疑。故支离穿凿之论,层出不穷。近人某氏有疟邪伏于肤下两板油中,乃是少阳经之大都会,柴胡能入其中升提疟邪,透膈上出之语。氏在近日著作界中,小有声誉,犹作此伪生理伪药理之语,其他更无论矣。既认定柴胡为少阳药,遂生病在太阳,早用柴胡将引贼入门之邪说,夫病受药误,必致传变,伤寒论原有其例。然柴胡仲景以之治胸胁苦满而往来寒热者,病在太阳,无柴胡证者,谓无用柴胡之必要则可。若太阳病而早用柴胡能变化为少阳病,就吾经验所得殊不尔也。
(前面这许多文字在《章次公医术经验集》里被去掉了,不知道是次公后来改变看法,还是朱良春先生觉得不妥故删去,我是照《药物学》全录的。)
或曰宋元以后论柴胡之功效,既不足置信,则柴胡之主治究何如耶。曰:编者根据《千金》用柴胡六十五,《翼方》三十五,《外台秘要》五十四,《本事方》十一,用考证方法研究其功用,再益之以个人经验,所得结论,其用有三:一祛淤,二解热,三泄下。柴胡有祛淤之效,何以言之?在昔《千金方》治癥瘕之方用柴胡,治月经不通之方用柴胡,夫能治癥瘕、能治月经不通,是非祛淤而何哉?自今束古籍于高阁,而柴胡祛淤之功亦湮没不彰矣。逍遥散近世妇科之套方也,方中柴胡甚重要,以为柴胡疏肝解郁。夫曰肝郁,其原因多起于情志不舒,其症状多兼神经性,如肝气痛(即胃神经痛或肋间神经痛),气郁血滞之经闭(即月经困难等)。然柴胡于神经系病,直接无功效可言,所以用柴胡者,以柴胡能疏导血液,故间接治之也。时医用逍遥散而不知柴胡之用,盖为宋元后玄言空论,痼蔽久矣。柴胡有退热作用,何以言之?昔张元素谓柴胡解肌散热,后世以柴葛解肌,仲景以柴胡治往来寒热,近代以柴胡治疟,是柴胡之具有退热作用,知之者众。考日本荒木忠郎,谓柴胡于汉药解热地位颇为重要,其用于治疟方面尤为广泛,台湾疟疾及黑水热患者,有特殊伟效。又对于疟疾治疗,可为金鸡纳霜之代用药。且服柴胡,并无任何副作用及使用上之禁忌云(见《皇汉医界》第三十三号)。柴胡既可代金鸡纳霜,则其解热之效,已昭然若揭矣。至于柴胡之泄下作用,吾非根据日本近藤氏之研究而始知之也。宗人太炎先生亦尝诏予及此矣。先生之乡人有病经闭者,一老医传一方,令单煎柴胡半斤,分数次服,病人以一服二服,经犹不行,遂并其剩余者顿服之,泻血几殆,幸参汤得免。吾自闻先生之说,欲试诸实验,时红十字会来一病人,名吴敦仁者,患肾囊水肿,日服逐水之剂,如硝黄等,渐次退减。吾乃停止上药,令服柴胡二两,凡二日服之亦泻,但不如硝黄之多而已。读者准吾以上所说,柴胡之作用不外三端,则近代谓柴胡激动肝肠,非阴虚之人所宜服,柴胡性升窜散,非江南之人所宜服,种种邪说真不啻痴人说梦。小柴胡汤用柴胡几两,古之一两准今三钱许,当得二两四钱,古方日三服,则每服得八钱,今人用柴胡多不过二钱,日二服,每服得量钱许,以古例今,已属太轻,乃有见用柴胡四五分而骇异者,是则极天下之至愚,不足则矣。
2009-03-28 22:35 4楼
2# 杏林集叶
非常感谢郭老师在百忙中帮我释疑解惑。但有一点我还不太清楚就是大剂量的川芎会不会伤阴耗血?
2009-03-28 23:03 5楼
俺也看过些医书,知道一点,四物汤里就有川芎.如果川芎耗血怎么补血呢?请学徒老师告诉俺为什么吧.
2009-03-28 23:10 6楼
杏林老师,俺也看了一些中医常识,好像书里说,熟地比生地更补血.要是血虚的话,是不是用熟地更好呢?我百度了一下,生地偏于凉血,熟地偏于补血.闹不明白.
2009-03-29 07:34 7楼
盖药物之作用,在使分子间之结合而起变化,而无所谓升降沉浮也。
此话不像出自中医名家之口,一个中医如果否定了药物的浮沉升降还怎么治疗疾病呢?这话也太有点西化了吧。
2009-03-29 19:18 8楼
4# 中医学徒
如您单独用或大剂量常期用,肯定是不行的,关键是怎样配伍,所以常与地黄,白芍等同用之。
2009-03-29 19:27 9楼
6# 小花
正因为通过炮炙后,它的性质起了变化,所以也就给了您临床选择的余地。这好象没有什么费解的?
2009-03-29 19:35 10楼
8# 杏林集叶
明白了,谢谢老师。
2009-03-29 19:38 11楼
7# 中医学徒
学术上的一些问题,本就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升降浮沉,是金元时期才渐形成的理论,汉唐时期(比如伤寒论)还没形成,张仲景不讲升降浮沉,难道不是医学大家吗,所以您说的话,也有一定的“语病”。
至于强用一些西医的词汇来解释中医的理论,这是当时章次公等一些老一辈中医的“通病”,不足怪者。
⬅ 周氏家传方治哮喘 老茶馆 杨维杰老师三月份最新题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