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一

2011-03-03 20:13 楼主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一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六腑传化通为用

腹中常清气血畅



六腑,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它们共同的生理功能是将饮食物腐熟消化,传化糟粕,吸收精微。所以《素问·五藏别论》篇说:“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这充分说明了饮食物在胃肠中必须更替运化而不能久留,故有“六腑以通为用”和“腑病以通为补”之说。

六腑中,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气血之海”,《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有无,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其存亡。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是指接受经胃初步消化之饮食物的盛器,是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分离的场所,可见小肠的功能在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实际上这也是脾胃升清降浊功能的具体表现。大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传化糟粕,接受经过小肠泌别清浊后所剩下的食物残渣再吸收其中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而排出体外。膀胱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尿和排尿,尿液为人体内津液所化,膀胱开合有度,才能维持人体水液的正常代谢谢。胆具有贮存和排泄胆汁的生理功能,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物的消化。三焦具有主持诸气,通行元气,通行水道之作用。从六腑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正常生理作用可见其传化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机体将水谷化为精微、吸收精微及将精微物质转输至全身的生理功能的盛衰。因此,保证六腑功能的旺盛,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人体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骨、肌肉、皮毛等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而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并保障机体新陈代谢谢产物及饮食糟粕等废弃物通过大小便排出体外,保持机体内环境的清新干净,使人体经络、脏腑各系统运传通达,气血畅通,人体生命正常活动保持最佳状态。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无论是外感或内伤引起人体发生疾病,大都直接或间接累及六腑,影响到六腑的传导功能,造成腑气不通,升降失调,传导失职,久而久之,一些生理产物和病理产物就会滞留在其内,人体的胃肠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降低其升清化浊的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其人体气机升降枢纽的作用,而产生一些病理反应。

整体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种重要特点,整体疗法的要点就是确保全身气血津液的畅通,而要畅通必须保持疏泄的正常,要想使人体全身气血畅通,疏泄正常,首先要将人体生理及病理产生的废弃物排除体外,而人体排除体内废弃物的最大出路是大小便。(人体内废弃物排出的通路主要有大小便、食道、气管及汗毛孔。如滞留在胃中的宿食或有毒物质,可通过呕吐从食道,经口腔排出体外。肺中宿疾可通过气管咳吐出体外。侵入体表的风寒,可通过发汗的方法,从体表毛孔驱除,即所说的发汗解表法。其中二便是人体正常代谢谢废物的最下端最大排泄通路。)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曾指出:“一窍通而诸窍皆通,大关通而百关尽通。”可见只要大便得通,就一通而全通,百症若失,因此保持六腑功能的正常与气血的畅通,就要保持二便的通畅,才能使人体生理及病理产物、致病因素能顺利地排出体外。

因此,段氏脏腑按摩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首先通过按摩腹部,增强六腑的传化功能,清除患者瘀滞在肠胃中的生理和病理产物,使腹内保持一个清新干净的环境,从而调动各种积极因素,以通和上下,分理新旧,除陈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清内生之百症,保持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谢和生理功能,最终实现驱除病邪,治疗疾病的目的。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3-03 20:14 2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二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二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肾为人先天之本

脐内通五脏六腑




肾脏是人的生命之本,主骨生髓,藏精主水,内蕴元阴元阳,为脏腑阴阳之本,生命之源,故称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所藏的精气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指出生以后本源于摄入的饮食物,通过脾胃消化功能而生成的水谷之精气。“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的来源虽然有异,但均同归于肾,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按肾中精气的生理效应,分为肾阴和肾阳两个方面,是机体各脏阴阳的根本,二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维护着各脏阴阳的相对平衡,故在肾的阴阳失调时,会因此而导致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如肝失去肾阴的滋养,即称作“水不涵木”,可出现肝阳上亢,甚则肝风内动;心失肾阴的上承,则可引起心头上火,或导致心肾阴虚;肺失去肾阴的滋养,则可出现咽燥、干咳、潮热、升火等肺肾阴虚等证;脾失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五更泄泻、下利清谷等脾肾阳虚之证;心失去肾阳的温煦,则可出现心悸、脉迟、汗出、肢冷、气短等心肾阳虚之证。反之,其它各脏的阴阳失调,日久也必累及于肾,损耗肾中精气,导致肾的阴阳失调。如心阴虚,亦能下汲肾阴,而致阴虚火旺之证;肺气久虚,可导致肾不纳气,出现动则气喘等症;肝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亏虚,而致相火上亢;脾阳久虚进而可损及肾阳,而成脾肾阳虚病证。这就是所说的“久病及肾”。

肾前腹部为脐,后背部为腰。脐中为任脉神阙穴,神阙在中医古籍中又名阙中、命蒂、气舍等;在道家典籍中,又名丹田、生门、神气等。由命名可看出其是与生命、神气息息相关的人身大穴。脐部周围分布丹田、气海、关元、水分、下脘、阴交、建里、天枢等穴,可见脐内通五脏六腑,又可通任、督、冲和带诸经,联络十二经脉,故按摩脐部,不仅对五脏六腑之功能起促进和调节作用,又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诸经脉,以补气调经,提高机体的生命力。另外,脐部及其周围又为肾脏在腹部的反射区,对腹脐部的按摩,对肾之阴阳的调节会更加起到直接的作用,有增强肾的生理功能,培补“后天之本”之功效。

肾中精气,是机体生命活动之本,对机体各方面的生理活动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段氏脏腑按摩在治疗一些慢性疑难杂证时很注重对脐部周围的治疗。通过对脐部周围的按摩可以软坚散结,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营养,补益肾中精气,保持肾中精气的旺盛,肾阴肾阳的平衡,使肾能够正常地发挥生理功能,从而保障各脏腑,以及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进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最终起到以正胜邪,祛病健身的作用。
2011-03-03 20:15 3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三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三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经络俞穴遍胸腹

脏腑表里相关联



胸腹部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十二经脉中的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贯穿于胸腹部,奇经八脉中的任脉、冲脉亦上下贯穿于胸腹,带脉绕身一周,横行腹部。十二经别则进入体腔,循行于胸腹,经过相为表里的脏腑,更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脉的内在联系,亦加强了脏腑的表理联系,同时也加强了高居于胸腔内的心肺与腹腔的联系。

肺,手太阴之经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中焦当腹中脘穴部位,肺脏虽居膈上,但其经脉起于腹部的中脘部位,并和胃、大肠都有联系。

大肠,手阳明之经脉,“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手阳明大肠经有支前行入缺盆,下络肺脏,贯穿膈膜,到天枢穴附近入属大肠,大肠在腹部,其经脉和腹部有直接关系。

心包,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心包为心之外卫,三焦为脏腑之外卫,两经互为表里而相络属,上下贯穿于胸腹上、中、下焦。

三焦,手少阳之经脉,“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三焦的经脉其内行者入缺盆,复由是阳明之外,下布膻中散络心包,互为表里,乃自上焦下隔,循中焦下行,并足太阳之正入络膀胱,以约下焦。上焦出于胃口之上,下焦起于阑门之下,中焦当胃之中脘。三焦与心包络都与腹部有直接联系。

心,手少阴之经脉,虽然起于心中,但它能“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根据张景岳的注解,心系有五,上系连肺,肺下系心,心下三系连脾、肝、肾,故心能与五脏之气相通而为一身之大主,使心与腹部通过经络互相联系起来。

小肠,手太阳之经脉,自缺盆由胸下行,入膻中络心,又自缺盆之下,循咽部下膈,循行到胃部之后下行,当脐上二寸之分属小肠,小肠经脉直接与腹部联系。

脾,足太阴之经脉,直接“入腹,属脾络胃,”脾的经脉搏自冲门穴入腹内行,属脾络胃,另有一支内行者,自胃脘部上行,过膈部而注于心中,与手少阴经相接,足太阴经脉外行者,由冲门起,向上散于胸中,而止于大包。

胃,足阳明之经脉,“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由此可知,胃的经脉有三条和腹部有直接的联系。

肝,足厥阴之经脉,“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肝经自阴部上入小腹,会于任脉之中极、关元、循章门至期门之所,挟胃属肝,下足少阴日月之所络胆,又自期门上贯隔,行足太阴食窦之外,大包之里,散布胁肋。肝的经脉与小腹、侧腹、胁肋有联系。

胆,足少阳之经脉,胆之经脉内行者,由缺盆下胸,当手厥阴天池之分贯膈,于足厥阴期门之分络肝,在本经日月之分属肝,而与肝相为表里,乃循胁里,由足厥阴之章门下行,出足阳明之气街,绕毛际,合于足厥阴,以横向至环跳穴处。胆经主要与侧腹联系密切。

肾,足少阴之经脉,向上行经股内后廉,结于督脉之长强,以贯脊中而后属于肾,前面正当关元、中极之分而络于膀胱。关于肾的经脉在腹部的循行,元朝滑伯仁曾做了详细的说明,他说肾的经脉“由阴谷上股内后廉,贯脊会于脊之长强穴,还出于前,循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盲俞、当盲俞之所、脐之左右属肾,下脐,过关元、中极、而络膀胱也。”可以看出肾、膀胱经脉与脐之左右及小腹的关系密切。

膀胱,足太阳的经脉,其中有一条直行的经脉自腰中入膂,络肾前属膀胱,正当小腹部。

任脉起于中极之下,少腹之内,而出于会阴之间,上行于腹部,而外出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同厥阴、太阴、少阴并行腹里,循关元,历右门、气海诸穴,会少阳、冲脉于阴交。循神阙、水分会足太阴于下脘,会太阳、少阳、足阳明于中脘。会阴维脉于天突、廉泉穴,在承浆与手、足阳明、督脉相交会。可见任脉不但与小腹、大腹、胸部联系极为密切,而且与手、足阴阳十二经脉均有联系,是直贯胸腹部非常重要的一条经脉。

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夹脐上行,于胸中而散。”冲脉起于气冲穴,夹脐上行于腹部,至胸中而散。

督脉起于少腹以下中央,有一条支脉由少腹直上向腹部运行,贯脐中央上腹部,上贯心,入喉上行。可见督脉亦贯穿于胸腹上下。

带脉起于少腹之侧,季胁之下,环身一周,络腰而过,如束带之状,能约束纵行诸脉。由此可看出奇经八脉的循行与胸腹部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除了诸经络皆汇聚于胸腹外,胸腹部还分布着人体三分之一的穴位,其中五脏六腑的募穴亦全部分布在胸腹部。募穴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与脏腑关系密切,是治其相应脏腑疾病及与脏腑有关的器官疾患的重要选取穴位。

由以上可见,胸腹部与经络腧穴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以按摩胸腹部为主的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提供了有力的治疗依据。通过特定的手法按摩胸腹部,可作用于胸腹部的诸多经络和穴位,有效刺激各个经络及其上的穴位,充分发挥经络和穴位对脏腑的近治作用,起到调和脏腑,平衡阴阳,治病防病之功效。
2011-03-03 20:17 4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四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四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有诸内必形诸外

脏腑病变胸腹现




胸腹部内藏五脏六腑。根据祖国医学“有诸内必形诸外”的理论,五脏六腑发生病变,可以从胸腹部及躯体的外部反映出来。如《素问·藏气法时论》曾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由上述经论可知五脏病变与胸腹部的症状表现联系密切。另外,中医临床之际,常将腹部划分几个区域归属于五脏,如少腹属肝、大腹属脾、小腹属肾等。段氏脏腑按摩在临床治疗中也发现五脏疾患影响腹部的一些症状,使腹部发生不同的变化。如心病者,在腹部心下区部位,常可触到肌肉板硬或硬块,按之患者有痛感或胸闷的感觉,另外,因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心脏病变有时还会影响到小肠,导致小肠功能失调或发生病变,按小肠亦有痛感;肝病者,如肝气郁滞日久,形成气滞血瘀之症,在右胁肋下可触及硬块,按之刺痛,腹部右侧肌肉会板滞硬结;肾病者,患者脐部周围及少腹部会触到按之刺痛的硬块;肺病者,如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因大肠与肺相为表理,可见乙状结肠病变,患者出现大便困难等现象。同样六腑有疾,亦可以从腹部表现出来,以腹胀为例,《灵枢·胀论篇》说:“胃胀者,腹满,胃脘痛……”、“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小肠胀者,少腹膨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胆胀者,胁下痛胀”。可见六腑发生病变在腹部有各种不同程度的症状表现。

因此,按摩治疗胸腹部,可以消除五脏六腑疾患对腹部产生不良影响,进而改善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另外,五脏又与人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紧密联系,脏腑功能失调亦必累及人体的其它组织器官,使人体与之相关联的部位出现不同的病症,所以通过按摩腹部,不但可以治疗脏腑所发生的病变,亦可间接地治疗和预防人体其它器官的疾病。
2011-03-03 20:18 5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五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五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脾胃为后天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是人体腹部的重要脏器,同属于消化系统,两者通过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互络属,互为表里。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两者的关系是“脾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输布,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灵枢·动输篇》称“胃为五脏六腑之海。”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营养均靠脾胃所受纳和运化的水谷精微以为供养。《素问·玉机真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百倍,则脾胃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可见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影响着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所需依赖气血的生化和体内水液的代谢谢的正常与否。如果脾胃功能失常,就会造成人体气血生化无源,生理代谢谢紊乱,代谢谢产物滞留体内,久而久之形成病理产物,又影响脾胃的功能,更加削弱脾胃的运化能力使人体产生病变。

脾胃位于中焦,脾升胃降带动全身气机升降,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气机升降有度,则脾胃调和、气血条达、身体安康;升降紊乱,则脾胃受损、阴阳失衡、百病乃至。

按摩腹部能对脾胃功能起到很好调整作用,可以促进人体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增强,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平衡,精微输布旺盛,脏腑组织器官得以濡养,生理功能保持正常,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得到提高。所以,段氏脏腑按摩疗法虽是一种以胸腹部按摩为主的治疗方法,但通过对胸腹内脏腑的按摩不仅能对局部起治疗作用,而且能对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都起调整和促进作用,是中医整体疗法概念的一种具体体现。
2011-03-03 20:19 6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六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六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内平衡脏腑阴阳

外强健四肢百骸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肺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肾主骨生髓,外荣于发,开窍于耳和二阴。可见五脏生理功能正常下否,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人体通过神经、血脉和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与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脉中的经气,来源于脏腑之气,所以经气的虚实又决定于脏腑之气的盛衰,脏腑受病邪所困,功能失调,发生病理变化,病邪必流注于与之相连通的经脉之中,沿经络运行至其所分布的人体相应部位,导致身体其它的组织和器官出现各种不同的症状和体征,即中医据说的“有诸于内,形诸于外”的理论。例如肝气郁结,可见胁痛,胸闷,易怒,干呕,气逆喉中如物梗塞,舌苔淡黄,脉搏弦等症;若肝郁化失,又可见头晕目眩,目赤肿痛,耳鸣耳聋,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经络在人体起到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作用。因此通过按摩手法作用于脏腑后,祛除脏腑内病邪,恢复脏腑的阴阳平衡,增强脏腑之正气,再通过经络的传导,清除流注于经络、筋骨和肌肉中的病邪,消除与其相关联的组织器官的病变,从而达到清头健脑,聪耳明目,通利关节,强壮筋骨,丰润肌肤的作用。
2011-03-03 20:20 7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七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七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诸般病邪居腹内

扰乱气机是根源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矛盾而又解决矛盾的过程中,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从而保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当这种动态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又不能立即自行调节得以恢复时,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导致疾病发生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宋代陈无择曾引伸《金匮要略》“千般疾难,不越三条”之意,提出了“三因学说”,他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金疮倭折,痊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三因学说”概括性地把致病因素主要归为六淫、病气、七情、饮食、劳倦、以及外伤和虫兽伤等类型。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瘀血等,既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又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任何疾病的发生,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形成的各种有形或无形之邪停留于腹部脏器之中,都势必造成脏腑生理功能的紊乱,气血津液的失调。由于脏腑阴阳和气血津液的失调,在腹腔内的组织器官中就会造成气滞、血瘀、水湿、痰饮、宿食等病理产物。这些病理产物和生理代谢谢产物存在于腹腔内又阻止了这些组织的气血的运行,影响了脏腑的生理功能,遏制了正气,助长了邪气,并成为病邪在体内存在所依附的载体,又成为形成疾病的因素,导致多种病证产生。

从上面所述看,无论是原始的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或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所致,还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内生的水湿、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常常侵入人体的腹部或积聚在人体的腹内,影响着腹内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气机的升降出入,阻碍着病邪的排泄。因此,通过按摩腹部,可以直接或间接施治于人体体腔内的脏腑组织和病灶,从而清除滞留在人体脏腑等组织器官内有形和无形的病邪,改善和提高脏腑生理功能,起到治疗疾病的作用。
2011-03-03 20:24 8楼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八

(原创)段氏脏腑按摩八大原理之八

作者:段朝阳

摘自《段氏脏腑按摩技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双手按摩传能量

化除病邪祛顽疾




体腔内具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调节脏腑功能的大量神经束,是人体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完成机体新陈代谢谢的主要场所,位于体腔内的组织器官在维持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体腹腔内的组织器官如果存在瘀血、痰饮、水湿、邪气等对人体的气血运行有阻碍作用的物质时,必然会影响这些器官正常功能的发挥,从而产生各种病证。按摩的实际作用机理就是通过医者双手的机械运动使患者身体的组织产生被动的运动,并不断的将医者所做的功(包括力、精神信息和机械能量的有机结合产物)传递给患者,加速患者机体内物质的运动,促使新陈代谢谢的速度和质量提高,增强机体的生命活动能力,清除存在机体内的有害物质,从而使身体的一些病症消失,提高健康程度。

“病邪”作为一种影响人体身体健康的物质,在体内以无形和有形的状态存在,无形就是指以汽态形式存在的邪气,有形就是指以液态和固态形式存在的瘀血、水湿、痰饮、宿食等生理或病理产物,它们的生成和消散过程就如同物质固态、液态和汽态三种状态的相互转化。中医学认为一些慢性疾病生成的原因主要有“七情内伤”和“外感六淫”。“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当人情志不遂或人体感受外邪侵袭的时候,体内所产生的无形的邪气或侵入人体的外邪就会阻止人体正常的气血运行,造成“气滞血瘀”,这样正常流动的液态的血和附着在血中的气就变成了不易移动的有形固态物质凝滞在血脉中,这些物质瘀滞在人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气血的运行就会受到阻碍。如果开始人体内产生邪气或者感受外邪的时候正气充足,这些瘀滞的病邪就会被随时在正气的推动下而被清除,症状就会随之消失,人体就可恢复健康。若人体内反复产生邪气或者感受外邪的侵袭,体内的正气又不足,这些病邪就不能被及时清除,而随病邪的性质的不同就会滞留在与其相应的组织器官,人体内再度产生的相同邪气也就会随之积聚到这个部位,附着在已经形成的病灶上,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些病邪在人体内凝聚的越来越多,就会进一步阻碍气血的正常运行,甚至形成积聚或癥瘕,即可以触摸到体内的一些“硬块”或“条索”,从而损伤其所在的脏腑组织器官,造成该脏腑组织器官正常生理功能失调,形成各种病变。反过来,脏腑功能的失调又会产生瘀血、痰饮、水湿等病理产物,这些东西的累积和滞留就又会加剧影响人体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病情就会进一步恶化,造成久治不愈。

从人体内病邪的产生和脏腑器官产生病理变化的过程来看,人体内病邪的生成就如同物质从汽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从无形转化成有形或由低密度状态转变为高密度状态的过程,是一个凝聚的过程。段氏脏腑按摩疗法治疗特点就是采用特殊的手法直接作用在人体内脏腑组织器官和病灶上,通过“手法”操作所做的功转换成的各种能量,逐渐渗透到人体内,在这些能量的作用下,使滞留在人体内的病邪运动速度加快,从而实现病邪在人体内从凝聚到扩散的转变,最终由固定不动的有形物质转变为可移动的有形或无形物质,由高密度状态转变为低密度状态,就如同物质由固态转化成液态,或由液态或固态转化成汽态的过程,然后随着脏腑功能的增强,正气的恢复,在正气的推动和治疗手法的作用下,最终将这些病邪清除体外。人体内的病邪在外在和内在的作用下被清除后,脏腑器官就不被这些病邪所困,生理功能就会逐渐得到改善和恢复,各种病症也会随之消失。
2011-03-03 22:10 9楼
回复 1# 欢乐英雄


欢迎新朋友,希望多交流。
⬅ 女性巧做仰卧起坐可防治妇科病(含做法) 老茶馆 制膏药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