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三)

2009-03-23 12:16 楼主
百证《桂林本伤寒论》之伪(三)
17,宋本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桂本作:发汗,若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董红昌案:此条为鉴别性条文,从中我们可以区分,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葛根黄芩黄连汤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三者之间的差别。三者之中,皆可见汗出而喘,然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病起于太阳中风,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起于太阳中风误下,风邪陷落胸中,所以这两个方子都必然兼见太阳中风表证。有人可能对葛根黄芩黄连汤是否可解表存有怀疑,经方大家曹颖甫和三湘名医胡天雄皆善用此方治疗风温,即是明证。而麻杏石甘汤,起首即言“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者”,明示此证表已解也,纯是里证,故不可用桂枝汤。表虽解,却依然发热、汗出、喘促,这说明上焦肺热已盛,当清之散之。因肺主宣降,故宣肺则热从表散,清热则气从右降,秋冬之令行,诸证自去。故以麻黄与石膏相配则热从表散,杏仁与石膏相配则肺气肃降,甘草和之以补气生津。
而桂林本的修改,不知到底何意?首先,发汗,若下后,未必不可以用桂枝汤,如宋本伤寒论45条: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其次,汗、下之后,见“汗出而喘”者,是否就真的敢直用麻杏石甘汤呢?要知汗则表虚,下则里虚,汗、下之后,内外皆虚,病却不解,反见“汗出而喘”,此证多有阳从上脱之虞!如宋本伤寒论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以此而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到底是如何见证?桂本此举,实是扰人试听,若真有学者,依此论病,岂非要悔恨终生!


18,宋本伤寒论72条: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桂本作:太阳病,发汗已,脉浮弦,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董红昌案:数则为热,浮主在上在表,故浮数之脉,或为肌表热盛,或为上热消渴。72条先因发汗,是知其表已解,表虽解却依旧烦渴者,故知其上有热,是脉当浮数。
而桂林本改脉浮数为浮弦,不知桂本该如何照应前后症状。张仲景云:弦则卫气不行。今太阳病发汗后,却见浮弦脉,是可知汗后表虚,卫气不行于体表也,故当肤冷身寒,又如何见的烦渴之证?此为其一。其二,张仲景的时代,弦必兼浮,故通篇看完有历史可查的各伤寒论版本,就会知道根本没有在“浮弦”脉这个说法!辨脉法云: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如此低劣的伪造,却出现在当今科学昌盛的时代,且为这么多人追捧,这真让人为中医学术的衰颓而感叹!


19,宋本伤寒论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桂本作:伤寒,汗出而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黑糊糊先生云:看五苓散各条,所主病不是小便利或不利,而是水液不行,不达于上焦则渴,不达于下焦则小便不利。小柴胡汤有“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想五苓散也适用这句话,不然就限定了它的用途。
董红昌案:伤寒则表闭,然既云汗出,自知表邪已解。表解而渴者,若非素体津液亏损,则为津不上承,此证甚多,并不局限于小便不利,才可用五苓散。例如,下利不止,利后伤津,而见口渴,可以用五苓散利小便、实大便;又如,脾不输津,肺不散津,以至于胃中停饮,有表里证,而见口渴的水逆证;再如,水不化气,饮一溲一,故无津以润体,上为消渴,下为http://www.haodf.com/jibing/bianmi....b]“冒家汗自出愈[/b]”,“[b]汗出表和[/b]”也不能改为“[b]表和”。[/b]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药归属气血的浅释 老茶馆 紫癜肾与金属元素?(渔翁诊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