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中医药大学实现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联手育人才

2011-02-24 22:05 楼主
长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刘宏岩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基础工作,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题,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均直接影响学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因此,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如何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

目前关于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论述较多,但对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较少。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深化教学改革,推动课程建设十分重要。并且只有在理论上阐述清楚,才能在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中把握方向,取得预期成果。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内涵

课程建设的内涵

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是教学,而且最主要的是课程教学。在专业范围内,根据教学需要,将整个知识体系按照学科内在规律,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的知识体系,每个具体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课程。而每门课程都有其独特的内容,若干门有内在联系的课程组合就形成了课程体系。因此,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综合性建设,具有长期性、基础性、稳定性等特点。可以认为课程建设包括教学内容、师资队伍、教材、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的建设。

教学内容是体现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是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随着研究进展在不断发展变化。教学内容建设包括内容的选择、组织形式(即以何种方式将相关联的知识进行有机地排列组合)以及教育思想、教学目的和能力培养目标等。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中起先导作用的组成部分,内容包括教师队伍的基本结构以及教师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基本素质和具体教学团队的发展趋势等。

教材是课程建设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优质的课程必须用优质的教材来支撑。在课程建设中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和重要载体,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材建设内容应该包括教材的编写、选用和管理。

教学条件是教学活动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实训)室、实习基地、图书馆、校园网络和体育场馆,以及教学经费等。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将“教”与“学”紧密连接的纽带,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转变,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在结合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和学生基本情况的前提下,既包括传统的方法与手段,也包括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

课程体系的建设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不同专业,重视课程之间的紧密结合,使课程设置既有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又适合学生专业知识的构建,形成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的内涵

改革与创新是当前高等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对教学工作诸要素进行的变革活动,改革的成果是衡量教学工作成败得失的重要标准,具有目的性、时代性等特点。

从教学改革过程来看,改革的目标、途径、方式方法都应该是围绕人才培养工作来展开的,最终都应该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各个方面,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体系改革。因此,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从教学改革的内容上来看,虽然教学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教学工作的诸多因素,但其主要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思想观念的更新。思想观念的变革是做好各项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引导各项改革工作,树立正确的、先进的、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是观念更新的主要内容。

二是课程体系的改革。课程体系是体现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包含课程的结构比例、相互关系以及流程的一个整体。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针对不同专业的课程整体结构、课程的组合、课程设置原则等方面的改革和调整,目的是构建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三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必须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要求。教学内容改革既涉及到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和每门课程的内容选择和优化,也涉及到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手段、教材选用等因素。

四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内容要根据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学识背景、教学内容的特点、教育技术发展情况而定,不能“一刀切”,要以学生的学习效果为最终衡量标准。但总的原则是: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通过改革,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浓厚的、积极主动探索未知的精神和兴趣。

五是教学制度改革。综观近百年来世界各国教学制度的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学年制,二是学分制。我国高等学校一直实行的是学年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的不断深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这就促使各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改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的培养。

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关系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都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教学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学校教学工作顶层设计角度来说,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是各项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是长期、日常的工作,具有渐进性的特点,应有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课程建设应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优秀的传统)的指导下进行,理念、目标应有前瞻性,现状与目标一定存在较大差距,这样才有建设空间。

同时,理念、目标又要切合实际,是经过刻苦努力可以达到的。当传统遭到颠覆,当核心理念受到质疑、挑战,或被确认为落后的时候,就必须进行改革。改革应是阶段性的,是自我否定。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创新已成为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本质要求;世界范围内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必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原有的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就会变得落后和不适应,这时就需要深化教学改革。

当然,要正确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改革不是全盘否定,只应改掉落后的、不合理的东西以推陈出新,形成新传统,在新传统的指导下,又要开展新的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课程建设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要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围绕着课程体系和每门课程进行内容、方法、手段、教材、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并开展教育科学研究等等,而课程教学是最为基础的。

要培养专门人才,形成专业特征,就要靠一定课程体系中的具体课程来体现,经过多年建设的积淀,形成传统,相对稳定,在稳定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所以,要坚持围绕人才培养,全面审视教育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有目的地、持续地进行课程建设。

同时,抓好课程建设也是高校自身建设的根本大计,重建设轻改革与重改革轻建设同样是错误的。课程建设要为教学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改革之后要靠课程建设进行深化和完善。

教学改革必须紧密围绕课程及课程体系进行。高等学校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和压力,传统的“同而一”的人才观、质量观已经不能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多而异”的人才观、质量观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因此,在课程建设上应该更加科学、合理,体现时代特征、体现专业特点、体现出差别和特色。

教学改革要针对社会的多样化人才需求,从培养目标、培养途径与过程、培养方式方法入手,使课程在结构、内容、设置方面更加符合市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不同的专业要有不同的课程体系,相同的专业也可以根据需要安排不同的课程结构,这样就可以在统一性和灵活性相互补充的前提下,既使传统的课程起到新的作用,有新的发展,又使课程建设具有独特的优势。

教学改革就是要以每门课程为载体,围绕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已有的课程建设成果和传统,结合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形势,按照社会发展对复合型、综合型、有创新能力的知识人才需求,改革已有传统中落后的东西,形成新的目标,开展新的课程建设。

课程教学改革要突出重点。课程教学改革不能面面俱到,齐头并进,而是要抓住重点的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从这些课程入手深化教学改革。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基础好,示范性强,首先在这些领域深化教学改革,在这些课程中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构架,容易收到显著效果。之后,再发挥其带头、示范作用,推动整体课程的改革。实践证明:重点突破,带动一般,深化教学改革,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教学改革成果促进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把深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重点;完善教材建设和制度建设。通过教学改革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动精品课程、优秀教学团队、特色专业、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人才培养示范区、精品教材、教学名师等诸方面成果的产生,这些成果又会成为课程建设新基础,从而推动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探索

通过研究,进一步理清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关系,明确了课程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路径,更新了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确定了学校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明确了实现教学改革目标的途径,有目的地开展了课程体系改革,并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改革,出台了课程建设的奖励和激励机制,使建设——改革——建设相互促进、提高。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通过认真的理论研究,明确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课程建设应在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优秀的传统)的指导下进行。改革应是阶段性的,因为创新已成为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本质要求。原有的办学理念、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形势下,变得落后和不适应,需要深化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是教学改革的基础,教学改革必须以课程建设为载体,改革原有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后的部分,形成新的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的构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

深化教学内容、方法改革,

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学校把深化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作为推动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提倡应用以问题为中心及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通过率先在重点课程中深化教学内容、方法的改革,有力地促进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以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以省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重点,以校级精品课程、优秀课程为基础的三级课程建设体系,达到了长期稳定建设的目标,促进了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结合我校的实际,提出逐步实现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教育目标,明确了“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个性”人才培养模式。在新的教学改革目标指导下,2007年初,学校重新修订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调整课程结构。加大了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社科类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各专业主干课程开设“导论”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目标确定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坚持课内与课外培养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突出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按模块设置理论课,突出了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理论课划分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四个部分,分别占总学时的10%、20%、35%、25%。在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调整必修课的整体课程结构和学时,扩展选修课门数,要求学生修读的选修课达到总学分的30%。

整合课程内容。减少必修课门数和课时,增加选修课及人文、素质教育课的门数和课时,建立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经过论证和修订,学校各专业总学时数在原基础上均压缩了15%,周学时数控制在26学时以内。鼓励开设有特色的新课程,增加选修课程,扩大学生课程选择面。同时调整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比例。必修课程“少而精”,选修课程“广而博”。

改革实践教学。开展了实践教学改革,构建了由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的新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整合了实验教学课程内容,将原来的实验教学内容整合为公共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方向实验和综合实验四部分。改革了毕业生考核办法,例如医学类专业毕业成绩由原来的单一理论考试改为由实习前培训成绩、出入科考试成绩、理论考试成绩和临床技能考试四部分成绩组成,强化了实习过程质量控制。

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坚持精品课程建设和优秀教学团队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对精品课程的任课教师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在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中,对精品课程的师资总量、队伍结构、梯队建设、教师基本素质等方面的主要建设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采取多种形式改善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引进高层次优秀人才,稳定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为解决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的师资不足,学校先后选送了3名精品任课教师赴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进修英文。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注重梯队建设,优化梯队结构,充分发挥一批敬业精神强、教学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目前,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优秀教师1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逐步完善了课程建设的相关评价标准,定期进行课程检查和评估,督促课程内涵建设,调动全校教师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根据课程建设的整体情况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专门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修订)了课程建设与管理相关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评价标准;通过规范管理和课程评估,使课程建设有章可循。

学校在实施新的培养方案后,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增强,临床技能考试成绩优良,动手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学校的毕业生专业基础知识牢固、知识结构合理、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环境较快。近3年,本科毕业生考研平均录取率为21.96%;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优秀率分别为89.69%、90.01%、93.14%。

总之,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根本任务是切实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基本保障,教学改革为教学工作整体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以课程建设为重点的教学改革涉及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更新,新旧体系的转换,教学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育人模式和方法的科学性、先进性等问题,这些都决定了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只有在理论上明确二者的内涵,实践中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才能使教育教学质量在平稳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从而保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细辛的作用功效 老茶馆 山东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多种形式宣传中医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