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始终不离神

2011-02-23 20:16 楼主
《内经》始终不离神
□ 邹钟宇 广东鹤山市中医院
《内经》在阴阳概念的生命规律前提下,将“神”概念广泛地运用于藏象、疾病、诊法、论治和养生之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将哲学中的神范畴引入医学领域的动因和指归。“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将“治神”作为指导养生和临床诊治疾病之首务;“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将“得神”作为藏象、临床论治及养生的指导标准,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神”的概念十分广泛而丰富,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现象的高度概括;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此“神”乃狭义之神。
在藏象
藏象是谓:脏居于内,而形于外。它是以五脏为中心,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灵枢·本神》中论述神乃“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混合相搏乃生神。精气化生于脏腑,藏于五脏,所以神与五脏的关系尤为密切。神主于心,《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故说:心藏神。张介宾更是认为凡神皆为心所主。心主一身之神,分属于五脏。神由精气所化,精气藏于五脏,所以神又分属于五脏,而五脏又有“五神脏”之称,即《灵枢·本神》中所述:“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亦《素问·宣明五气篇》中所言:“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可见神在五脏中各有反映,尤以心主一身之神而重于余脏。
在疾病
在以阴阳概念所表达的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观念指导下,《内经》所创立的诊法理论也广泛地应用了“神”概念,并且以此作为判断疾病,评价病情,预测吉凶的指标。病之言神,都存在着有神(又谓得神)、少神(又称神气不足或神虚)、无神(又称失神),甚至有“神乱”和“假神”等不同量级的病理表现。《素问·调经论(节选)》说:“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灵枢·本神》亦云:“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心病则神志失常,喜笑不休或悲。心脏如是,余脏亦然。
在诊法
论疾病的诊断方法,包括疾病的诊断原理、诊察方法与判断法则。“神”的概念被广泛用于诊断原理及作为判诊断疾病、评价病情的准绳和法则。因为四诊所收集的症状和体征都是生命活动规律在特殊状态(即病理状态)时的外在表现,无论是望诊所收集的五色、舌象、形体姿态、目光等数据,或者闻诊中的语言气息,或者问病人的饮食口味,或切脉获取的脉象等等,都存在着有神、少神、无神等标准。这都是病人整体生命规律在不同病理状态下的外在表现。无论是色之有神无神、舌之有神无神、脉象之有神无神、目光之有神无神,或者饮食口味、语言气息、形体姿态之有神无神,都有其客观存在规律,都是整体生命规律在特定病理阶段在局部的映射。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节选)》中强调:“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在论治
作为判断整体生命规律之“神”的盛衰、多少、有无、真假的标准,可以进一步作为指导临床治疗的依据,这就是“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以及“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观点发生的由来和背景。针刺法亦要求“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内经》将人体正气对各种治疗措施的反应性及其规律也以“神”概之,如《素问·汤液醪醴论》中将病人正气衰微出现“针石不能治,良药不能及”的现象称为“神不使”即是其例。
在养生
养生又称为“道生”、“摄生”,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内经》在其确立的养生原则和具体方法时要求,务必做到“恬惔虚无”、“精神内守”,要“气从以顺,各从其所”等等,并据此原则,制定了顺应四时气候特征的“养神”措施。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的养生最高境界。
综上所述,《内经》自始至终均不离“神”之论述,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2-23 21:26 2楼
==============
综上所述,《内经》自始至终均不离“神”之论述,充分反映了《内经》的论“神”观念和价值取向。
=================

现代的浮浅文化意识,根本不能理会“神”为何物。

看了内经也不知所云。
2011-02-24 07:59 3楼
2011-03-02 07:51 4楼
《内径》的神还指物质,如《营卫生会》说:“血者神气也”。
2011-03-02 08:36 5楼
回复 6# 李兴太


是说血是神气的物质基础吧?并非指血就是神就是气?


如果将神、气勉强归于物质,他们更精微
2011-03-07 12:33 6楼
由于物质具有“波粒二象性”,所以神是血的外在表现,试想如果人没有血,神也就不存在,孙版主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2011-03-23 20:11 7楼
可否理解为神是一种功能,是机体的外在表现;血是物质,是功能(神)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
2011-05-13 11:13 8楼
回复 2# 星河大医


颇有同感,
2011-05-13 11:21 9楼
人体三宝精、气、神
光一个“精”就已经众说纷纭,“气”更莫衷一是,“神”则已云山雾罩了。皆因纸上谈兵。
不修道,安知精气神?
2011-05-14 18:05 10楼
神是多指,如道家谓道,如佛家讲菩提,含义丰富。有些说神是指功能!有时说神是指物质!如孔子也曾说过神:“生而知之谓之神”它是中华文化中最丰富的词之一,用说文解字来说,它有先知先觉悟觉察。有体有用!
2011-05-14 22:17 11楼
“神”的概念十分广泛而丰富,就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指自然界事物的运动变化及规律;二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及现象的高度概括;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此“神”乃狭义之神。
《辩证法》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内经》”神“的概念也是同样。虽然涉及到方方面面,众说纷纭,其实却只是贯穿着一个本质,那就是:“生命整合能力”!
这个整合,包括了人与自然的整合、人与人之间的整合、以及人体自身的整合等等。其中人与人的整合(互相交流)和人与自然的整合(吃饭穿衣)被称为“神智”;而人体内部构造与新陈代谢谢的整合则被称为“五神六腑之大主”、“血者,神气也”、“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等等。
当人还是受精卵细胞时,最早的“神”仅仅携带原始的生命整合程序,即所谓:“两神相博,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为精”;
而后发育得有血有肉,便是“血者,神气也”。再往后,出生可以进食之时,又是“神者,水谷之神气也”。这说明”神“就是一种整合机制,它能在各种层次上对生命活动进行整合,”水谷精微“本是各种成份混杂而散在的”气“,经过整合,就变为各种成分比例恰到好处的”血“,血旺则说明整合正确,谓之”得神“;至于病态的”失神“,则是整合失败,对内来说,血中的成份出现异常,也即西医的”失代偿“;对外来说,则是人与自然的整合失败,病人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然物与旁人,即所谓”精神失常“是也。
我认为,以上才是”神“最本质的内容。
⬅ 明文献学家赵开美和《宋版伤寒论》 老茶馆 领悟扶阳学术思想要先学好《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