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非万物本原,阴阳具有两个涵义。

2011-02-21 21:13 楼主
阴阳在《内经》中具有本原和规律两重涵义(修改稿)
——气非万物本原 阴阳具有两重涵义
内容提要:阴阳在《内经》中具有本原和规律两重涵义,气在《内经》中具有物质存在形式两大类中一个大类的涵义,都是明确的。宋代哲学家张载受《内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一句话的启发,弄出一番说法来,导出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医史中的气为万物本原说。为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和诠释平添了障碍和困难。
主题词: 本原 阴阳 气
长期以来,在中医教材和理论文章中,气一直被说成是世界本原,阴阳则被看成仅仅是指规律。这既与史实不符,同时也造成了理论的混乱,为中医理论的现代研究和诠释平添了障碍和困难。
1.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是古代哲学家探讨的重大课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是水、火、或空气构成万物。用今天的观点看,把水、火、气等看着是世界的本原,不可能是科学的。而且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先秦时代的老子提出了“道”的概念,用理想的物质“道”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克服了用某种具体物质解释世界本原带来的困难。①根据老子的描写,道是一种极其细微的物质。老子用一个“虚”字概括它的特性。所谓虚,指“无形”,肉眼不能看见,和“抟之不得”,触觉不能感知。老子认为,正是这种“虚”的特性,是道得以生成万物的条件和原因(《老子•四章》“道冲而用之”。冲,其义同虚。)。根据老子对道的论说,我们把老子的道,理解、诠释为微粒子或基本粒子都行。
毫无疑问,老子的道,是对世界本原的天才的科学的猜测。然而,老子缺乏对道生成万物机理的清晰阐释。虽然老子认识到“道”是运动不息的(《老子•二十五章》说:道“周行而不怠”),但未能说清其动力的源泉。这是把道分析成是非物质的精神实体的根本原因。道也就成了“古代唯心主义者所谓的宇宙精神的本原”。这一说法被收入《辞海》。
其实,老子是说到了万物生成和变化的动力来至何处的。从《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阴阳数度的事迹一事看,老子对阴阳范畴的发展是作出了重要贡献的。但老子讲事物相辅相成、对立转换的辩证法却未有使用阴阳概念,那么,老子对阴阳范畴的贡献是什么呢?《老子》八十一章中提到阴阳的只有一处,即《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尽管这段话历来多解难有定论,但多数人认为,其论说的是道生成万物的机理或程序与阴阳和谐或万物和谐的机制。我的看法是:这里的生一、生二、生三,也就是阴阳衍化为三的过程。生一,即道本身;生二,即阴阳;生三,即阴阳各衍化为三,生成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是三种阴(一阴、二阴、三阴)和三种阳(一阳、二阳、三阳)的简称,一、二、三表示阴阳量的多少。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是老子以后给三阴三阳的命名。阴阳量这一概念本身就提示我们,阴阳是物质。而一、二、三所表示的,只是阴阳含量比例之多少,因此,三阴三阳所指之阴物质和阳物质在数量上是无穷大。这是“道”物质之所以能够生成万物的原因。所谓阴阳衍化,也就是阴阳的相互作用。老子把它看成是事物变化的动力。这是“道”物质之所以能够生成万物的机理。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②老子说“道”是物质,也没有把万物生成的动力推到上帝那里去。我们凭什么把“道”说成是“古代唯心主义者所谓的宇宙精神的本原”呢?至于三阴三阳被释为六气,我认为应该是宋代以后的事。宋以前的文献中没看到三阴三阳是气的说法,至少在《内经》中没有三阴三阳是六种阴阳气的说法。清•高世轼、张隐庵《伤寒论集注》说“三阴三阳,谓之六气。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这也许是我们今天把三阴三阳说成是阴阳气的重要依据。
《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句话,有人将句中的阴阳释为天地。③这句话既然是承接“道生一……三生万物”而来,依循我对上文理解的思路,阴阳应该仍然是指物质。即万物皆由阴阳物质构成;阴物质是载体,阳物质依附在阴物质上。句中的“冲气”一词,我怀疑为人篡改。《老子•四章》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此句中的“冲气以为和”,应是“道冲以为和”,或“冲道以为和”,这才上下文论述相一致。老子根本没有说到气。气应包含在“三生万物”的万物之中。气道同一的说法是后世的事。老子在这里要表达的是阴阳和谐论。在没有考古发现的支持下,把它看成“冲气以为和”,表达的是万物和谐论。如果《老子•四十二章》的真实意思诚如我的理解,那么,把阴阳看成物质,认为阴阳的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阴阳相依和阴阳和谐论的提出,就是老子对阴阳范畴的重要贡献。
上世纪末陈立夫提出“质能盈虚以代表阴阳”,④王伯章跟进倡导此说。⑤我认为,根据古人对阴阳的论述,作为物质的阴阳与我们今天对质能的认识相暗合。
2.老子认为阴阳是道衍化出来的,而道衍化为阴阳的动力又来自那里呢?老子没有作出回答。《易传》的作者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道和阴阳的关系上进行了改造,明确了“一阴一阳之谓道”,即道就是阴阳。解决了道在动力来源上无法回避的理论问题。《内经》中的阴阳,正是在《易传》阴阳说的基础上,全面继承了老子道的涵义,即世界本原和规律两个涵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内经》中的这段话,论说了对阴阳的总的认识:阴阳即道,是世界的本源。阴阳既是万物生成的本原,也是万物变化的源泉。文中的“生杀之本始”与“变化之父母”,各有其不同涵义。生之本就是生成的根本。或者说本原。万物的本源不包括万物生成的本原是说不过去的。这段话中的“神明”一词,在王洪图主编《内经》中解释为“指自然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⑥阴阳是“神明之府也”,解释为阴阳是万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动力之处虽然能说得通,但我认为,“神明”一词,与《内经》对人体内的“神明”涵义,从本质上看应该保持一致。今天,我们认识到了中医所说的神,其本质是信息。其实,神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信息的这一涵义。对信息的客观存在,古人有所认识,但认为难以解释和说得明白,因此用“阴阳难测谓之神”来定义它。《内经》把阴阳看成是神的居住之所,即神依附在阴阳上,解决了神的本源这一重要的认识问题,为医学中人体内“神”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今天,我们认识到世界是物质、能量、信息三元的。物质和能量之间可以转换,而信息则必须依附在物质和能量上。《内经》对神与阴阳关系的认识,与今天对信息与质能关系的认识相暗合。
《内经》在论说了阴阳是万物的本源这一总的认识之后,紧接这段话说到的是“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阴阳在这里如果没有物质的涵义,是很难解释通的。“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句明确了阴阳指物质。“阳化气,阴成形”句明确了阴阳物质和气、形的关系,即气、形成因与阴阳的关系。而“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则是对阴阳物质的特性及其相互辩证关系的论说。毫无疑问,这段话是承接上文,对阴阳为什么是世界本原和事物变化源泉的阐释。阴阳在《内经》中,具有世界本原和规律的两个涵义是明确的。
3.把阴阳看成仅仅是指规律,而把气说成是世界本原,我认为是对史实的误释和歪曲。其一:老子认为道生气。王洪图主编《内经》说:“黄老之学以气同道,以天地取代道,客观上使‘道’范畴中的世界本原与世界存在的涵义移植了出去,初步纯化和确认了道为规律的涵义。”但其所引论据中连气的名称都没有提到。唯《黄帝四经•道原》中提到了“太虚”。可见黄老之学并无道即是气的明确说法。⑦而阴阳即道,在《易传》和《内经》中皆有明确的说法。其二:老子认为道生气的说法是正确的。《列子•天瑞》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分析这段话,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当是以气、形、质出现先后顺序为参照的时间概念。那么,“未见气也”的太易时,宇宙中难道是空无一物?显然,有着朴素唯物观的古人不是这种看法。未见气的太易时宇宙中“有物”,这物就是老子说的道。中国古人把宇宙本原叫太极。太极是什么?老子作出了是“道”的回答。《易传》明确了“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与太极直接联系起来。《易传•系辞上》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易,是《易经》简称。两仪,指阴阳。但据文意来看,此处的“易”,似乎有指“太易”之可能。如果这一猜测正确的话,那么,这句话就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未见气也”的太易时,宇宙中有阴阳。与太极意思相近的词叫太一。《庄子》天下篇称老子之学“主之以太一”,意思是说,老子的学说是以世界本原为主要内容的学说。《吕氏春秋•大乐》说:“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把太一换成了道的别名。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太极、太一、道、阴阳皆指世界本原。其涵义区别在于:太极、太一其义同一,指世界本原;太一在后来又看成道的别名。道和阴阳的关系经《易传》改造后,道与阴阳同一,指世界本原为何物(是什么);同时,又具有规律的涵义。在文献中,阴阳与太极、太一、道的关系是明确的,而气与太极、太一和道的关系上,却没有相联系的这些说法。其三,阴阳是万物的本源在《内经》中有明确的阐释;而《内经》中并无气是万物本源的说法。显然,把它说成万物本原与已有的明确说法相冲突。《内经》没有犯自相矛盾的错误,对气的命名就有八十多种。把气说成是构成万物的原始物质,既无法解释《内经》对气的分类和命名,也妨碍了对中医论说的各种不同名称的气的现代研究和诠释。在这里顺便提及一句容易产生误解的经文:《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形气相感句,意为形气转换中生出新物种,实际上是对万物多样性成因的深化认识,含有演化论的萌芽。气形同举本身就说明不能把气看作万物本原。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形气转换有一个阴阳消长的过程。阴阳如果舍去了物质的涵义,是不能解释清楚形气转换的机理的。
4.阴阳在《内经》中一直具有世界本原和规律两个涵义,那么,气是怎么被说成世界本原的呢?据我所知,把气说成世界本原是宋代以后的事。卢玉起、郑洪新合编的《内经气学概论》说:“宋•张载以‘太虚’(太虚即气)为万物之源,也是受了《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思想的启发。”⑧张载《正蒙•太和》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这是“太虚”为“原始之气”别名,气为万物本原的最早说法。张载是哲学家,他的这段话和“太虚即气”的解释被收入了《辞海》。然而,人们忽略了《素问•五运行大论》“地者••••••地为人之下,太虚之中者也。帝曰:冯乎?歧伯曰:大气举之也”这段话。歧伯这里表达的意思是:地悬浮在虚空中,是大气托举着它。太虚与太空其义相近,是再明白不过的。所谓“太虚寥廓”,就是寥廓的太空。并非指气,也并非指本原。太空中“肇基化元”的本原被省略了。张载不是医生,也许没看到这段经文;也许是看到了,并非不知气和太虚所指不同,而是有意把两者联为一体。所以接着说:“(气)聚而成形,散而归于太虚。”(《张子正蒙注•太和篇》)张载是只认识到了形气转换,而没有从“未见气也”的太虚中是否“有物”作哲学的思考。弄出一番说法来,导出了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医史中的气为万物本原说。在这件事情上,人们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气既然也具有虚无形的特性,老子为什么不直接把气说成是万物本原,而要将万物本原“强字之曰道”,并认为是道生气呢?古人把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归结为形气两大类,把一个大类的概念说成是万物本原,显然是错误的。老子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因为风、烟、岚、雾、水蒸气、人呼吸之气等早给了古人“气类物”的认识。看来,我们需要随时提醒自己,常识往往多是真理。
综上所述,把气说成是万物本原,既非史实,也不科学。而阴阳在《内经》中具有本原和规律两个涵义,既是史实,也能用今天的认识予以科学的阐释。阴阳具有两个涵义也许被看成概念芜杂,但我们不能为了纯洁概念而牺牲对史实的尊重。这种牺牲所带给我们的,实际上是认识的混乱。

参考文献:
①.王洪图主编. 内经 .第29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1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第一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第209页。
③.王洪图主编.内经.第251页。
④.陈立夫 .中医之理论基础. 福建中医药.1989 . 20 (1):3
⑤.王伯章 . 六经辩证与方技新析•附篇第二节•阴阳学说的核心~质能态交变律 .第 152~160页 . 广东科技出版社1994.4
⑥.王洪图主编.内经.第265页。
⑦.王洪图主编.内经.第252~253页。
⑧.卢玉起、郑洪新编.内经气学概论 .第2页。辽宁科技出版社1984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我国约有七成家庭存在自我用药不当问题 老茶馆 阳痿早泄好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