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新意

2011-02-21 14:52 楼主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麻黄(辛散宣肺而泄邪热,缓痉排痰利呼吸)15g,杏仁(降肺气利平喘,镇咳排痰利呼吸)10g,甘草(亦可用炙甘草,益气和中,缓迫制麻黄耗散)10g,生石膏(清泻肺热,3-5倍与麻黄)24g。水煎服。
功用:辛凉宣泻,清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咳喘。症见身热不解,咳逆气急,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滑而数。
按语:本方治疗热壅于肺的热喘。如果肺热重,汗出而喘者,重用石膏,加炙桑皮,芦根,知母清肺泄热;风寒未尽,无汗而喘者,石膏减少,加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透表宣肺。痰阻气急,加葶苈子,枇杷叶降气祛痰。痰黄加瓜蒌,贝母清热化痰。如果麻疹合并肺炎加大青叶,连翘,金银花,黄芩或者青天葵等清肺透邪解毒。如果急性结膜炎加青箱子,决明子,夏枯草清肝明目。近代常用本方加减治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急性结膜炎,角膜溃疡,鼻炎,风疹,肝可,百日咳,白喉,慢性鼻炎,急性虹膜睫状炎。有汗而喘石膏用量5倍于麻黄,无汗而喘为热痹石膏量可3倍于麻黄。胸痛呕吐脓痰加金荞麦。治疗百日咳加百部。热甚加金银花,鱼腥草。
高热加黄芩、山栀子、连翘、双花、鱼腥草、蒲公英。痰黄量大加天竺黄、川贝。胸痛可加橘络、白芥子。咯血可加白茅根、山栀炭。治疗大叶肺炎加葶苈子、前胡各15g、黄芩、双花各25g、板兰根20g。
支气管炎本方合二陈汤加桔梗、款冬花、马兜铃。慢性支气管炎去石膏、蜜制麻黄,另用川贝10g、蛤蚧1对,热邪不爽者加海浮石15-20g;寒盛加紫苑12-15g,兼有风热外感加前胡、牛蒡子各12g;兼有风寒外感加白前12g、紫苏10g。
方解:本方主治证是由风热袭肺,或风寒郁而化热,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热盛,气逆伤津,所以有汗而身热不解,喘逆气急,甚则鼻翼煽动,口渴喜饮,脉滑而数。此时急当清泄肺热,自然热清气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黄为君,取其能宣肺而泄邪热,是“火郁发之”之义。但其性温,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为臣药,而且用量倍于麻黄,使宣肺而不助热,清肺而不留邪,肺气肃降有权,喘急可平,是相制为用。杏仁降肺气,用为佐药,助麻黄、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气和中,又与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调和于寒温宣降之间,所以是佐使药。综观药虽四味,配伍严谨,用量亦经斟酌,尤其治肺热而用麻黄配石膏,是深得配伍变通灵活之妙,所以清泄肺热,疗效可靠。
化裁:本方出自《伤寒论》,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所伤,但见肺中热盛,身热喘急,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便以本方加减治疗,服后辄效。因肺中热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伤,则汗少或无汗。此时当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皮、芦根、知母之属。若无汗而见恶寒,是虽邪已入里化热,但在表之风寒未尽,或是风温而挟风寒所致,当酌加解表之品,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之类,在用清泄肺热为主的同时,开其皮毛,使肺热得泄而愈。所以临证用本方,不必拘于“汗出而喘”,但当细审无汗之故,或加清热生津之品,或加辛散解表之属,自然药证相当,应手而效。
不良反应:麻杏甘石汤致红皮病型药疹1例:因“哮喘”内服麻杏甘石汤1剂后,周身泛发红色丘疹。随即发烧38℃以上。4日后,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大片脱屑。给予抗组织胺药、抗生素及清热解毒、凉血祛风药治疗,1周后皮疹明显好转。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从《伤寒论·序》说中医修为 老茶馆 明文献学家赵开美和《宋版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