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会老师的三伏天论温针

2011-01-22 12:34 楼主
温针,亦称热针,是在毫针刺入机体后,于针柄上裹住艾绒,点火使燃,令针处温热的一种方法。温针之名,首见于张仲景《伤寒论》,但其具体方法未详。明代《针灸大成》转录王节斋曰:“近有为温针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绒灸之,多以取效。”可见温针法的历史已十分悠久,江南地区,尤以太湖流域和沿海诸地,土地潮湿,民病寒湿弊病﹑脚气等疾甚众,针灸医家盛行温针之法,至今不衰,其法与王节斋所述略异。
温针法据现代动物实验研究,当艾火烧针柄三壮后,留在体外的针柄温度大于100℃,体内针身为55℃,针尖为40℃,热能直接传导到病变部位,可起到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无菌性炎症病变和松解粘连的作用。
(1)温针的操作方法进针:温针虽用艾燃烧针尾,但总属于针刺范围,故进针入穴后的得气﹑调气﹑补泻等行针手法,如毫针此法,惟温针须待装裹艾绒,一须作垂直刺入,二须使针柄与皮肤之间留有适当的距离,三须用针柄缠丝之毫针,盘龙针则尤佳。
留针裹艾:在进针得气或施行补泻手法后,留针一般为离肌肤2厘米左右,太远则热力难达,过近则灼痛而伤及皮肤。装裹艾绒如红枣大小,如用手捏装裹,艾绒须用柔净无杂质者,方能捻捏的紧﹑表面光滑,不致在燃烧时火星落下烫伤皮肤。如用艾卷剪成2厘米小段插入针尾亦可。点燃时应先点燃下部,则热力较均匀,一般每次燃1-3壮,使温热透达腧穴,以局部知热﹑感温﹑舒适﹑腧穴周围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出针:燃艾1-3壮后,待艾火燃尽,略等片刻,针柄已冷,弃其灰尘,此时针下已从初针时的沉紧转为轻缓,可略加捻转,使酸困平复,或视病情之虚实,复行补泻而后徐徐出针。
(2)温针的适用范围温针是针艾并用的治法,既具针刺之用,又具艾灸温热之力,一般以风湿疾患,偏于虚寒性一类疾病,如关节酸痛﹑冷热不仁﹑形体虚寒﹑脾虚运滞﹑便溏﹑腹胀以及陈伤痼疾,皆可应用。
凡因抽搐﹑痉挛﹑震颤等肢体动摇不能留针者,高热﹑高血压﹑出血性疾患以及头面肌肤较薄,不能作垂直针刺的部位,皆不宜用温针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22 20:14 2楼
其实,除了特殊发热的病人,温针灸都是比较好的一种临床方法。
⬅ 谈妇科用药经验 老茶馆 刘德会谈指力、指感与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