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选一个好的小区居住

2011-01-12 22:04 楼主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得知③?”

【注释】

①里:这里作动词用,指居住。②处:动词,与上文“里”同义。 ③知:同“智”,(《论语》的“智”都写作“知”。

【译文】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选在 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

【读解】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抒。(《三字经》)

“孟母三迁”的故事已经是妇孺皆知的了。其实,它正好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

荀子说:“品质高尚的人居住一定要选择地方,交游一定要选 择朋友,这是为了远离歪风邪气而接近仁义道德。”(《劝学》)

讲的依然是“里仁为美”的意思。

用现代教育学的观点来看,“里仁为美”就是强调环境对人的 重要影响,其道理已不需要多说了。

问题倒是在于,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居住条件又有多少 选择的自由呢?

人满为患,生存空间紧张,能有一个栖身之所(人均四平方 米)就不错了,有两室一厅已是谢谢天谢谢地,管它是在地下“红灯

区”附近还是在什么乌烟瘴气、乱七糟八’的严重污染之处,哪里 还谈得上选什么好的小区呢?即便万幸遇到有所选择,那也是首

选水、电、气三通,哪里还敢奢望选什么有仁厚风气的地方居住 呢!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里仁为美”不过是一种向往罢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12 22:04 2楼
【原文】

子曰:“苟①志于仁矣,无恶②也。”

【注释】



①苟:如果。②恶(e):邪恶,与上一章“厌恶(wu)”用法不一样。

【译文】

孔子说:“如果立志修养江德,就不会有邪恶了。”

【读解】

前一章对人,这一章对己,都是强调修养仁德的重要意义。

当然不会是说只要一立志修养仁德就没有邪恶了,凡事总有 一个过程,这种“立竿见影”式的效果事实上是不可能出现的。圣

人之言,不外乎是强调罢了,不可作胶柱鼓瑟的理解。
2011-01-12 22:05 3楼
【原文】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



孔子说:“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读解】

哥白尼说:“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朝闻道,夕凡可矣!”正是一种探索真理,献身真理的态度 和精神。

夏明翰说:“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真理比生命更重要, 自然可以“朝闻道,夕死可矣!

绝对的理想主义者是能够做到死而无憾的。
2011-01-12 22:06 4楼
【原文】



子日:“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①,小人怀惠。”

【注释】

①刑:法度。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怀道德,小人却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君子 心怀法度,小人却一心贪图实惠。”

【读解】

君子想的是道德法律,小人却一心想看“三亩地,二头牛,老 婆、孩子、热炕头”。

其实,想着老婆孩子热炕头原本也不错,关键是要注意如下 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不要因为田土,因为贪图实惠而忘了道德和法度,做 出有伤道德原则,触犯刑律的事情来。

第二,不要因为贪恋田土,贪恋老婆孩子热炕头而放弃了对 仁道,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追求。

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处理得好,也就对了。但如果处理得不好, 只一心想着自己的田土,一心贪图实惠,唯利是图,那就见出君
2011-01-12 22:06 5楼
【原文】



子曰:“参①乎!吾道一以贯②之。”曾子曰:“唯。”子出,门 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注释】



①参;曾参。②贯;贯穿,贯通。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 “是。”孔子出去以后,学生们问曾子说:“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

曾子说:“老师的学说,忠恕两个字罢了。”

【读解】

什么是忠?什么是恕?

曾子没有说,但孔子自己在别的地方有过解说。

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所 以孔子说是“一”以贯之,而不是“二”以贯之。

忠是从积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雍也》篇里所说的: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

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

恕是从消极的方面说,也就是孔子在《卫灵公》篇里回答子 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平?”的问题时所说的:“其恕乎!己

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总起来说,忠恕之道就是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己,推己及人。所 谓人心都是肉长的,自己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想这样;自己

不想这样,也要想到人家也不想这样。我们今天在中小学生中开 展“心中有他人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推行的忠恕之

道。推而广之,所谓“让世界充满爱”,又何尝不是忠恕之道的体 现呢’?
2011-01-12 22:07 6楼
【原文】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②,劳③而不怨。”

【注释】



①几(ji):轻微,婉转。③违;冒犯。③劳:忧愁。



【译文】

孔于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错应委婉地劝阻。如果见他 们不愿意听从,仍然应该恭敬地侍奉他们,不得冒犯。虽然心里

忧愁,但也不能怨恨。”

【读解】

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加以劝阻,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自己也 是不义。劝阻而不恭敬委婉,是不孝。劝阻不听而大吼大叫冒犯

父母,甚至心生怨恨,那就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了。

因此,要情理兼顾,做得恰到好处,这就是中庸之逍。

当然,恰好是这一点最为困难,尤其是对我们今天号称“小 皇帝”的独生子女来说,要做到就更是难乎其难了。

是不是要求过分了呢?

反过来想一想吧,当你年幼无知的时候,当你启蒙成长而错 误不断的时候,父母是怎样不厌其烦地对待你的呢?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今》)

又有什么过分和委屈呢Y
2011-01-12 22:07 7楼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①躬②之不逮③也。”

【注释】

①耻:意动用法,以..为耻。②躬:自身。这里指自身的实际行动。③逮:及,赶上。

【译文】

孔子说:“古人言语不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 动跟不上为耻辱。”

【读解】

就像“人不知而不愠”一类的话题一样,关于言与行的关系 问题,孔子也作了三番五次的强调。

在《学而》篇里,孔子说过“敏于事而慎于言”。在《为政》 篇里又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在本篇里,除了这里的说法

外,孔子还说:“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在《宪问》篇里,孔 子又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所有这些说法,意思都只有一个,就是要求言行一致,多做 少说。或者如俗语所说:“说到做到,不放空炮。”

据《三国志马良传》载,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言 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诸葛亮没有听刘备的话,在街亭

之战中重用了马谡,结果马谡兵失街亭。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犯 了一个大错误,只好挥泪斩马谡,自己追悔莫及。

夸夸其谈,言过其实,十有八九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还是多做少说,言行一致为好。
2011-01-12 22:08 8楼
【原文】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ShUO):频繁琐碎。②斯:则,就。

【译文】

子游说:“服事君主太频繁琐碎,反而会招来羞辱;与朋友相 交大频繁琐碎,反而会遭到疏远。”

【读解】

有人向孔子问做大臣的事,孔子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先进》)

于贡向孔子问交朋友的事,孔子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 止,毋自辱焉。”(《颜渊》)

两方面合在一起,正是子游在这里所说的:“事君数,斯辱美; 朋友数,斯疏矣。”

说起来也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君臣之间也好,朋友之 间也好,保持一定的距离反而是全交之道。所渭“远香近臭”;所

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甜如蜜”,其实都有这种意思在内。

比如说,作为下级,作为朋友,你当然有义务劝谏你的上级, 你的友人,但如果他们不听,不采纳你的意见,那也就算了。你

的话说到了,义尽到了嘛,有什么办法呢?如果你硬要一厢情愿 地强迫他们接受你的意见,非要显示自己的忠心,显示自己的友

情不可,每次见了面就说,呼呼叨叨,情急辞切,给人咄咄逼人 的感觉,其结果是上级讨厌你,朋友疏远你,效果适得其反,弄

得不好,真会自取其辱。

这方面的例子在历史上多得很,就是魏徵那样杰出的大臣,又 遇到唐太宗那样宽宏大量的皇帝,不也好几次因为功谏唐太宗而

差点丢掉性命吗?遇到那些平庸的皇帝,即便你忠臣拼死一谏,也 不外乎是白丢性命一条罢了,根本不起作用。

所以,还是保持一点距离为好。能行则行,不行则止,不要 自取其辱。
2011-01-12 22:08 9楼
【原文】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②仁,焉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 者利②仁。”得知③?”

【注释】

①约:贫困。②利:顺从。

【译文】

孔子说:“不仁的人不能够长久地处在贫困的境地,也不能够 长久地处在安乐的境地。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顺从仁。”

【读解】

仁者安于仁和智者烦从仁是由于他们气质不同,如孔子在另 外的地方所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雍

也》)水性动,动者顺势,所以须从仁;山性静,静者安定,所以 安于仁。但无论是安于仁还是顺从仁,对仁的追求都是一致的。

不一致的是不仁者,亦即没有仁德仁心的人。由于没有仁德 仁心,所以缺乏主心骨,缺乏稳定的人格,无论在哪种情况下都

不能够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如果是处在贫困之中,不能够做到 安贫乐道,做到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如果是处在安乐之中,

也不能够做到久享安乐,做到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一言归 总,这种人因为缺乏安身立命的基础,所以必然是反复无常的小

人。而仁者和智者因为有智慧,有涵养,修养达到了仁的境界,所 以无论处于贫富之间还是得意失意之间,都会乐天知命,安之若 素。

这就是有没有仁心之间的区别。所以,仁心是安身立命的基 础。
2011-01-12 22:09 10楼
【原文】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①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②

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③必于是,颠沛①必于是。”

【注释】



①这句的“得”’宇应是”去”字之误,②恶(Wu)乎:哪里,怎么。 ③造次:匆忙,仓促。①颠沛;穷困,受挫折。

【译文】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 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一哪怕是

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 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读解】

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

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一仁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 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

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 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要有生活的原则。对于那些“跟着感觉 走”,甚至“过把瘾就死”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了。

面对激烈的竟争,弱肉强食,尔虞我诈,只要能达到目的,不择 一切手段,还有什么仁道的原则可遵循呢?如果说有,那也是

“盗亦有道”的原则——目的就是一切。

这已是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选择问题了。
2011-01-12 22:10 11楼
【原文】



子曰:“士①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注释】

①士:“士”在古代有多种含义,是一种特殊的阶层,总起来说,是指有

知识,有修养,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论语》中的“士”则多指读书人,即 知识分子。

【译文】



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 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读解】

按照孔子的观点,一个人既已主志献身于精神方面的事业,就 不应以吃穿等物质方面的生活为追求,因为他的。。思不能被物质

方面的欲望所分占。

这种观点在过去的时代是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但自从进 人商品经济的时代,物质文明的诱惑日益渗透精神的领域后,这

种观点遭到了空前严重的挑战。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一代的读书 人已不可能完全清楚地分开精神追求与物质生活追求的界线。进

高档酒谈,穿名牌服装已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享受的问题,而转 化为一种精神方面的标记和象征。所以,范文澜式的“板凳要坐

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也好,陈景润式的追求“哥德巴赫猜 想”的精神也好,似乎都已被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所取代了。

所谓“雅皮士”的追求,正是“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 既要立志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又要高档次的物质生活享受。

这当然是孔圣人所不能同意的。
⬅ 人生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贫穷和爱;你想隐瞒,却欲盖祢彰 老茶馆 河南南阳麒麟岗汉画像石拓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