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患者络绎不绝 针灸推拿

2011-01-05 20:33 楼主
12.患者络绎不绝

董先生已经将底层的诊室,隔成两个区,外面一个小区为中医诊疗区,我在里面的一个大区,有四张专门用于针灸的诊疗床。这一天病人特别多,且都是从报纸上得到消息临时赶来的。谢谢老是来者不拒,既热情又细心,董先生则亲自为他抄方、抓药。桌上的电话时时响起,都是来预约挂号的,除了同胞,其中还有几位白种人。因为患者络绎不绝,中午我们只好边用面包、牛奶充饥边看病。直到华灯初上,我们才送走了最后一位来自马斯特里赫的患类风湿病的老者。董先生粗略地估算了一下,中医病人有50多位。加上我的针灸病人,竟超过80位,创下了1986年神州医庐开业以来的最高门诊量。

晚上,董先生在乌得勒支市中心的一家香港人开的中餐馆招待我们,一方面表示感谢,一方面也有洗尘的意思。他显得特别兴奋,一向不喝酒的他,竟然也畅饮了一杯。他踌躇满志地说,不用多久,荷兰就会出现中医热。

然而,这个中医热仅仅持续了两周。到第三个星期一开诊时,候诊室里只稀稀拉拉地坐着几个病人。更令人不解的是,相当部分预约看中医的病人,或打电话取消,或干脆连招呼也不打就不来了。一天下来也就10来个病人。之后一连几天,虽然时多时少,但大局似乎并无好转。我发现董先生的眉头开始打结了。但看到谢谢老仍是乐呵呵的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的心里又踏实了些。到第四周,我的针灸病人由于原有的基础,还维持在一天20多名患者求诊的水平,但中医病人则有每况愈下之势。少的时候一天竟只有七八个病人,偌大的一个诊室,多半时间显得冷冷清清。董先生有些坐不住了,他偷偷地找我商量,因为他也没有碰到过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形。我说,可能还是宣传不到位,登的是英国的报纸,又只有一次,还是中文的,知道的人不可能多。于是建议,为了扩大影响,是不是可以利用周末的时间在荷兰和比利时的各主要城市进行名医义诊。董先生点头赞同,和谢谢老一说,更是连连称好。董先生立即排定在各个城市义诊的具体日期,交荷兰华人中最有影响的一份刊物:由旅荷华人联合会主办的《华侨通讯》上公布。他还在当地的荷文报纸《乌得勒支日报》登了一则中国名中医赴荷巡诊的消息。这一着果然灵验,义诊的第一站选择的是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地点是该市最大的中餐馆“海上皇宫”,尽管周末是华人餐馆最忙的时候,但来看病的人仍是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而且往往是一来就是一大家子,祖孙三代挨个请谢谢老开方。我和董先生分工,我抄方,他接方记邮寄地址,就这样也忙得团团转。董先生阴了好长时间的脸,又放晴了。与此同时,荷文报上的消息也起了作用,金发碧眼的病人也开始频频出现在诊室。谢谢老吸取了开始时的教训,看病时特别仔细谨慎,每开一张处方他都反复斟酌,有时还不耻下问找我商量。一位荷兰女医生,请谢谢老为她长期卧床不起、低热不退的老父亲出诊,因为是西医同行,谢谢老更是下工夫,亲自为他煎药。

尽管如此,依然好景不长。首先是董先生的远房亲戚,一位在恩特霍芬开餐馆的老板发难,他在电话中抱怨,连吃了谢谢老的4副中药,他的咳嗽毫无好转,害得他白花钱还喝了苦水。接着,董先生接到一只大邮包,打开一看,是原封不动的七包中药,还附了一封荷文信,说是发现中药里面有很多虫子,使他既害怕又恶心,全部退货。原来,里面有蝉蜕等一些动物药。特别令谢谢老失望的是那位卧床老人,经过两周左右的精心治疗,低烧已退,整体情况都有改善,可是那位女医生送到医院一检查,居然所有的指标没有好转不说,有两项主要指标还有恶化的趋势。于是女医生客气而又坚决地停止了出诊。

那一天,饭量一直很大的谢谢老,只吃了一碗晚饭。饭后,我们照例一起出去散步。荷兰已近北欧,初夏的白昼明显延长,阳光照在身上有一种温暖的感觉。我俩沿着乌得勒支河缓缓地走着,我听得出谢谢老的步子有些沉重。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药混伪品之三------藏红花与草红花 老茶馆 13.吃了两剂药就完全好了 针灸推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