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小麦

2011-01-03 11:52 楼主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L. 成熟果实中轻浮干瘪的干燥颖果。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0.6~1cm。杆直立,通常具有6~9节。叶鞘光滑,叶舌膜质,短小,叶片扁平,长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方圆形。穗状花序直立,长3~10cm;小穗两侧扁平,长约1.2cm,每小穗具3~9花,颍短,革质,背面具有锐利的脊,有时延伸成芒;雄蕊3枚;花丝细长;子房卵形。颍果矩圆形或近卵形,长约6mm,浅褐色。花期4~5月,果期5~6月。
[药材性状] 果实呈长圆形,两端略尖。长约7mm,直径约2.6mm。表面黄白色,稍皱缩。有时尚带有未脱尽的外稃于内稃。腹面有一深陷的纵沟,顶端盾形,带有浅黄棕色柔毛,另一端成斜尖形,有脐。质硬而脆,易断,断面白色,粉性。无臭,味淡。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市场。
[功能主治] 止虚汗、养心安神。用于体虚汗多、脏躁症。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1-08 13:09 2楼
【药用】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果实。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心经。
【功效】养心安神。
【临床应用】用于神志不宁,失眠等症。
本品善于养心以宁神志,对于神志失常以及夜寐不安等心神不宁之症,常常配合炙甘草、大枣等药同用,有养心安神作用。
【处方用名】小麦、淮小麦(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一两,煎服。
【方剂举例】甘麦大枣汤《金匮要略》:甘草、小麦、大枣。
治脏躁,常悲伤欲哭,精神恍惚,不能自主,烦躁不安等。
2011-01-08 17:08 3楼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禾本科植物小麦的干瘪轻浮末成熟颖果或带桴的颖果。
【性味与归经】甘,凉。入心经。
【功效】止汗。
【临床应用】用于体虚多汗。
浮小麦专敛虚汗,不论自汗、盗汗均可应用,常配合黄耆、麻黄根、白朮,或五味子、?牡蛎等同用。
【处方用名】浮小麦(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方剂举例】牡蛎散《和剂局方》:?牡蛎、浮小麦,麻黄根、黄耆
治虚汗
【文献摘录】《本草纲目》:「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
《本草备要》:「止虚汗盗汗,劳热骨蒸。」
2011-01-08 21:30 4楼
摘《用药心得十讲》:
浮小麦味甘,性凉。是常用的止汗药。
“汗为心之液、本品入心经,甘凉止汗。治阳虚自汗,可配生黄芪、麻黄根、牡蛎等同用。治阴虚盗汗,可配柏子仁、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等同用。
浮小麦也可用于久病、大病之后,因津液精血消耗太多而致阴虚,出现心烦盗汗,下午潮热,身体消瘦,舌嫩红而干,脉细数等症。常配沙参、麦冬、五味子、白芍、生地、地骨皮、元参、秦艽、鳖甲等同用。
浮小麦是把小麦放人水中淘之,取其干瘪体轻或枯瘦带皮而浮在水而上者入药,是临床常用之品。至于小麦(不浮在水面上者),也有时入药,其性味甘平,能养心除烦。可用于脏躁病的悲伤、喜哭、忧郁等(现代认为是癔病的一种表现),如《金匮》甘麦大枣汤(甘草、小麦、大枣)。也可随症配用一些舒肝、解郁、养心、安神之品,例如香附、白芍、柴胡、远志、茯神、珍珠母、龙齿等。小麦与浮小麦不同,处方时,小麦常写为“淮小麦”或“净小麦”以示区别。麦苗性味辛寒,有除烦热,退黄疸的作用。
麻黄根固腠理而止汗。浮小麦去心经虚热而止汗。小麦养心除烦,无止汗作用。
用量一般为9~30克,小麦用量相同。
2011-01-16 12:44 5楼
摘《朱良春用药经验集》:

小麦为心之谷,善养心气,本草家多谓本品“面热、皮凉”。今临床所用系整小麦之陈者,则其性之平和可知。张仲景《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之甘麦大枣汤,主治“妇人脏躁,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相似于今之癔病。即用小麦,配合甘草、大枣,以益气润燥,宁神除烦。历代医家相当重视此方,许叔微《本事方》、陈自明《妇人良方》都载有使用本方之验案。叶天士对本方的应用尤具独到之功夫,屡起大证。仔细分析脏躁之临床表现,皆系精神方面的疾病, “躁”,则是烦乱不安的意思。据此,脏躁之“脏”,指心脏也。小麦善养心气,润躁除烦为主药。本方除治脏躁外,又可用于小儿夜啼、自汗盗汗、惊悸怔忡等症。临床凡神经官能症见头眩健忘、心悸怔仲、心神烦乱、夜寐不实、多梦纷纭者,以此汤为主,随症加味,多收殊效。有人以此汤制成糖浆剂,定名为“脑乐”,治疗脑神经衰弱,甚受病者欢迎。甘麦大枣汤尚可治疗百合病。考百合病多系心肺阴虚、余热逗留所致:然亦有不少患者表现为心肺气虚者,虽为气虚,却不任参、芪之温补,此方甘平,用之最为熨贴,其小麦用量一般为30~60克,少则效微。
“甘能缓急”,小麦亦有缓解急迫的作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篇》载:“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之小麦,即取其能缓急镇咳。后人用小麦治冲咳、痉咳有一定效果,即受仲景此方用小麦之启迪也。
汗为心液,心气虚则汗外越,故小麦又有补心气、敛汗之效能。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麦,即干瘪之小麦,淘之浮于水面者,小麦“面热、皮凉”,浮麦有皮无肉,故其性甘凉,尤擅敛虚汗,朱老喜常以浮麦与玉米茎心(即玉米茎剥去粗皮)配伍,治疗虚汗烦热,极有功效。单用浮麦炒焦为末,每服6克,1日2次,连服1周,亦效。如无浮麦,陈小麦亦可。唯煎煮时以小麦完整不烂为佳。
小麦之苗亦供药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盛赞麦苗有治黄疽之功,然以麦苗绞汁治黄疽,实早见于《千金方》。陈藏器《本草拾遗》亦谓麦苗“主酒疸目黄”,并可“消酒食暴热”。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
小麦之麸皮亦有敛汗作用,可用治盗汗自汗,近人更用于糖尿病,其法用麦麸与面粉按6:4的比例,加适量食油、鸡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饮食,在1~3个月内可使尿糖、血糖下降,体重增加,全身情况显著好转。又,麦麸或浮小麦炒香,研细,每用6~10克,开水冲服,对于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参考。
【何绍奇整理】
⬅ 桑葚 老茶馆 莲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