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镇汤”谈方剂的组方规律

2009-02-22 22:21 楼主
中医诊病,必遵理法方药之规律,即所谓“药随症转,方随法出”,而组方亦多遵“君臣佐使”之原则。
但今日中医所诊之病,多非初诊患者,往往西医、专科各处求治不效者方来求诊。由于失治、误治,致使病情错综复杂、缠绵难愈,故很难有单一的方剂与之对应。所以大方、复法越来越受到重视。很多名医也由否定、轻视而转为重视此类方剂。这类大方很难说清原理,但验之临床,确有疗效,如《千金方》中的万病耆婆丸、著名成药六神丸等皆属此类。
今读《南方医话》魏善初先生治失眠验方“清镇汤”也是此类大方的典型代表方剂。其方并非单纯的或补或镇,而是根据治失眠之常用方法“清”、“镇”、“潜”、“补”,各法均处药、四类药物杂凑而成,全方如下:
黄连、黄柏、旱莲草、竹叶、川贝,龙眼肉、朱茯神、菖蒲、远志,龙骨、牡蛎,黄芪、当归、熟地、白芍、沙参、甘草。
此方若为经方家所见,必会被斥为“无稽”,但确有效验当为不虚,故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现就此问题,总结前人经验、略参己见,试述如下。
1. 名医施今墨治消渴之验方“降糖对药方”是由其经验药对组成,含:玄参、苍术、黄芪、生地、葛根、丹参。此方很难说清君臣佐使,但我应用数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效果。
2. 姜春华先生治喘名方“截喘汤”由旋复花、五味子、防风、鼠曲草、瓜蒌、野荞麦根、合欢皮、老鹳草组成,该方结合了现代药理(防风)、民间验药(老鹳草、野荞麦根)等,很难以传统的方剂组成理论去解释,但这并不影响其疗效。
3. 今冬我处咳喘患者较多,多为病程较长、病势较重者,部分病例用西药效果不佳,转求中医。我欲用我师经验方似属方证不符,欲用姜春华先生“截喘汤”又有几味药无处采购,情急之下忆及朱良春先生之验:威灵仙、猫爪草、蜂房、乌贼骨、皆为此等病症之达药,而炒山药、牛蒡子合用可使黏痰易咳,故综合诸家之法,自拟一复方,随证加减,每方药味多在20味,用于肺心病、肺气肿、慢支急作、肺炎等,效果极佳,故暂名“三草一仙麻杏石甘汤”,作为成方保留下来。此方若用理论去分析方义,则很难自圆其说。
4. 某年夏,接诊一肾病综合症患者。蛋白4+、潜血4+,浮肿较甚,在北京协和医院因据用激素而返回。当时我对该病并无多少经验,因是我的邻居,故勉为其难将西医药理证实有效之单味药杂凑一方,药味也在20味以上,实则有药无方也。意外的是,患者连服十几剂后,肿势大消,遂自行化验,蛋白、潜血均减一个“+”号,医患皆大喜过望,仍用原方随证加减药物,连服100多剂(其间一日未停),竟收化验(—)、症状全消之临床痊愈之功,今已数年,一直平稳。

综上所述,临证处方时,若有症状相应之成方,自当以原方为是,亦即“辩方证”也。但决不可强求以方套证,传统理论虽属经典,但并非完美,尚有许多领域未知。故我辈当勤于临证、勇于探索。前辈大家岳美中先生虽被世人目为“经方派”,但实际上岳老先生临证并不拘于经方,时方、验方皆为其重,遇“五苓散”证时,强调以“不加减一味药”为主,遇怪病时,也曾用过“万病耆婆丸”这样说不出道理的大方。可见为医者切不可拘泥、偏执,圆机活法方为正途。

杏李园主人。初稿于2007.1.27.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2-22 23:08 2楼
有前辈言说:学好西医也能开出好的中药方,当是有得之言。
2009-02-23 12:50 3楼
药随症转,方随法出
对这句话比较认同。
2009-02-23 19:39 4楼
感谢两位版主的交流
2009-02-24 12:55 5楼
俗话说:对症下药,即是说药量的多少,必须是根据症状的严重情况来决定的。重症用重药,轻症用轻药。否则:重症用轻药,无效。轻症用重剂量的药,则会导致疾病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太过易伤人。
2009-02-24 17:01 6楼
⬅ 越鞠丸的命名 老茶馆 温病版块怎么这么冷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