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体质因素对针灸疗效的影响

2010-12-25 20:16 楼主
夜读针灸经典,对《灵枢·行针第六十七》中的两段话记忆犹深,感同身受。其文中几个设问亦颇解余心中所惑也!这两段为“黄帝问于岐伯日:余闻九针于夫子,而行之于百姓,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次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次病益剧,凡此六者,各不同形,愿闻其方。”还有“黄帝日:其气与针相逢耐何?--针已出而气独行者,何气使然?---数刺乃知,何气使然?---针入而气逆者,何气使然?---其形气无过焉。”以上经典文字所论及的情形,想必业针者皆遇过焉?然则,问题是患者之于针刺之反应差异为何如此大?《灵枢》之解释当然独具特色。现代的解释是——个体差异!即,不同体质的人群对于针刺之反应是不同的。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想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余尝遇两则针刺案例,可为以上文字之注解也——

舒某,女,45Y,工人。2010年8月14日来诊。自诉:患颈椎病经年。其言患病以来,颈项部经常酸痛不适,俯仰困难,近来尤觉右肩部酸楚难耐。其疑是颈椎病加“空调病”症状叠加使症状加重。遂在朋友介绍下到吾处寻求针灸治疗。余无不适。无继往病史。查体:C5-6,C6-7椎体及椎旁有多个明显之压痛点,右肩井穴附近压痛,按之酸痛尤甚。按颈椎病处理即可。拟行针刺+梅花针+拔罐法治之。选穴:后溪(双)。肩井(右):以之行梅花针叩刺+拔罐法。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常规针刺。后溪穴(双):针入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肩井穴(右):先以梅花针叩刺,待见血珠后,以中号拧罐吸拔之,留罐10min后,拔出淤血约3ml。之后见拔罐局部肌肤稍隆起,且肤色现黑紫色(说明其局部寒湿之气较重)。隔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

需要说明的是,按正常治法,一般患者应当按部就班的隔日治疗一次,然此患却二、三天或三、四天甚或四、五天治疗一次。从而大大增加了治疗的时间,延缓了病程,何也?因为,此患第一次到吾处时,吾发现,其面部及肩膀好似浮肿一般(因为夏季穿衣较少,局部肌肤看的较明显)。所以,为针刺安全计,问诊时就比较仔细。经问患者言,从小肌肤即如此,别人也总是与吾有类似之疑问:怀疑她身有浮肿。其实,她身体无大碍,小病也难得。另,她从小就有一个情况——对疼痛特别敏感,且肌肤若不慎有外伤致青紫之类,要好几天才能消退。

事实验证了她的说法。在治疗期间,虽说其症状一次次、一天天在改善,但是其针刺反应却别一般人要大。比如说,后溪穴针刺后,一般人几乎感觉良好,没有什么不适。但此患针后,局部针刺反应如酸麻胀痛之类却要几个小时后方能消退。特别是施行梅花针之部位——肩井穴处的肌肤颜色:黑紫色,要一个星期内方能大部分(而不是全部)消退而恢复正常。何以如此?只能用特殊体质来解释了。所以吾认为,对于此类患者针灸治疗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治疗时应按特殊个案处理,灵活掌握其针刺刺激强度及留针时间,调整其治疗周期。在这里,无痛进针法等操作技巧就显得尤为有意义了!

还有一则案例,亦值得深思。袁某,女,45Y,个体老板。2008年6月5日来诊。自诉:两侧肱骨外上髁部位疼痛二月余。患者言,肘关节平时尚好,只是在做拿背包或拧毛巾等动作时,觉上述部位疼痛。余无不适。无继往病史。查体:两侧肱骨外上髁部位有压痛,按之痛甚。很明显其为双侧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拟行针刺治疗。选穴:犊鼻(双)。

方法:穴位常规消毒。针入得气后,针尖斜向同侧之血海穴。平补平泻即可。留针30min,每10min行针1次。每日1次,3次为一疗程。

值得回味的是,按上法,余治愈过的网球肘患者很多,大多一、二次即愈,鲜有不效者,且愈后多稳定,很少有复发者。然此患,按上法治后,虽则当即取效,但吾之体会是,当时效果颇佳,然一星期后或半月后,症状又复如常。如此反复了两次,余仍按上法治疗,然不多久又复发。出现此种情形,为何?吾尝暗思之,单纯之针刺可能效果不稳定,予其局部加灸又如何?加灸后效果仍复如此,又如何?加中药调理?看来,如果此患再来求吾针刺,要改变针刺方略了。而且,据此患言,其不仅两侧肱骨外上髁处痛,两侧肱骨内上髁处亦痛,两膝关节亦不舒服。又及,与此患闲聊时得知,其母亲之情况与她的症状大体相类似,此患还问吾是否有遗传之类,吾陷入了沉思-此病肯定不遗传!只能从特殊体质来解释吧!看来,体质因素对于针灸的疗效是有一定影响的啊!此问题,还真值得吾等业针者深入思索之--

然而,人的体质因素到底对针灸疗效有多大的影响?人的体质之诸般情形又如何?人的体质因素对业针者之临证又提供了怎样的参考与借鉴?其时,具体的答案,在针灸法典《灵枢》中已经有了(这可能就是读经典的好处吧?)。因为,《灵枢·通天第七十二》有言:“黄帝问于少师日:余尝闻人有阴阳,何谓阴人?何谓阳人?少师日: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而略言耳,口弗能遍明也。---少师日:盖有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凡五人者,其态不同,其筋骨气血各不等。---古人善用针艾者,视人五态乃治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然则,按《灵枢》之划分,人分为“五态之人”其阴阳对比、血气情况、针刺感应又何如?在此方面,《灵枢·通天》《灵枢·行针》又给出了答案。亦即,太阴之人,多阴而少阳,血浊、卫气涩,数刺乃知;少阴之人,阴气多阳气少,血易脱、气易败,针已出,气随其后;太阳之人,阳气滑盛而扬,气滑易脱,神动而气先针行;少阳之人,则颇有阴,血在中而气在外,神易动、气易行;阴阳和平之人,阴阳气和,血气淖泽滑利,气与针相逢。”这只是一般之分类,实际上人的体质仅有此“五态”否?非也!《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还有言:“--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阴阳之人不与焉。---”此处经典文字又说明,人不仅分为五态之人,若按金、木、水、火、土来划分,人又分为二十五种类型。而且,这二十五种类型之人的形体特征、性格特点与阴阳类型的人又是不同的。上述文字体醒吾等业针者,人的体质不同,在针灸施治时,亦要考虑其各自的个体差异,即实施手法时要因人而宜,要观照针刺刺激的强弱与耐受性问题。所以,关于这一点,《灵枢·论痛第五十三》又云:“---筋骨之强弱,肌肉之坚脆,皮肤之厚薄,腠理之疏密,各不同--人之骨强、筋弱、肉缓,皮肤厚者、耐痛,其于针石之痛火芮亦然---坚肉薄皮者,不耐针石之痛,于火芮亦然---。”关于这一问题,《灵枢·终始》篇则提醒吾等说“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另外,《灵枢·逆顺肥瘦》篇曾分析病者之不同体质,对肥人、瘦人、常人(不胖不瘦之人)、以及壮士、婴儿等,对其刺法要求亦各有不同——肥人和壮士之“重”者,即“强壮而稳定之人”,因其大多“血浊、气涩”,血液又相对粘稠,针刺感应不太灵敏且有耐受性,对此可以深刺、留针,甚至是“深而留之,多益其数”;对于瘦人和壮士之“劲”者,即瘦小儿灵巧之人,大多“血清、气滑”——血液浓度不高,针刺感应灵敏(“易脱于气,易失于血”),对此针刺时要求浅刺疾出;一般的人(胖瘦适中),因其“血气和调”,可以常规针刺;而小儿由于“肉脆、血少、气弱”,针刺之时宜选用细小毫针“浅刺而疾发针”——刺得浅而很快起针。

以上观之,古之针界先贤不仅发现人的体质因素对针灸疗效有一定的影响。而且,对此问题之研究还很深入具体。可以说,《灵枢》中有关人的体质问题之诸般论述,对于今天的针灸临证仍然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今,针灸推拿之学实可称方兴未艾,发展迅速。然则,关于其在施治过程中的失误之报道亦频见于报端。究其原因,虽则不排除个别医生或操作者施术不当所为。但是,患者自身特殊的体质因素所致者,想来亦占有一定的比例吧!所以,业针者要特别关注患者的体质因素对针灸疗效的影响。这也是吾等此次所探讨话题现实意义之所在!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姜春华治疗心血管疾病经验 老茶馆 姜春华治疗慢性腹泻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