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

2010-12-24 18:55 楼主
名医印会河教授抓主症经验集粹(一)
陈庆平 王诗雅

1 三十八方集验

1.1 清解表热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桑白皮1O克,桑叶lO克,菊花10克,黄芩12克.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炙枇杷叶1O克.芦根3O克,生石膏3O~ 45克(先煎)
[功用] 清解表热
[主要症状] 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胀痛.口渴思饮,鼻塞流涕,咳嗽.咽痛.舌边尖红,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辨证要点] 此证系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邪在卫分之证.其特征是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头胀痛,舌边尖红,脉浮数。
[适应证] 感冒、急性气管一支气管炎、肺炎、肺脓肿等呼吸道感染性疾患。
[加减法] 咽痛加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咳嗽甚者加杏仁10克;无汗恶寒甚者加荆芥10克,薄荷3克;身痛明显者加羌活lO克,苏叶10克。
[验案] 陈某.男,2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2917。初诊 1989年8月21日主诉:高热9天。病史:9天前因受寒后发热(38~40.2℃),咳嗽、吐黄色脓痰,伴头痛、咽痒、纳少。门诊以上呼吸道感染收人住院。检查:血沉47 mm/小时.x线胸片示;右下肺炎性改变。其他如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冷凝集素,外一斐反应,嗜异性冷凝集试验,血、便、痰培养,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虽经给予抗生素、青霉素、氨苄西林等治疗。但体温、咳嗽等症状均控制不满意,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辨证:风温肺热。西医诊断:右下肺肺炎治法:宣降清肺。
处方:桑白皮l5克,桑叶lO克,省仁lO克,黄芩l2克,生石膏3O克(先下),桔红10克,清半夏6克,桔梗1O克t紫花l0克,冬花10克,生甘草10克,鱼腥草30克,山豆根10克,青蒿1 5克,地骨皮15克,枇杷叶lO克,芦根3O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89年8月26日。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惟仍咳嗽,吐白粘痰,纳尚可,小便黄,大便稠。舌红、苔黄,脉滑数。前方显效。继服原方7剂,每日1剂。患者于1989年9月2日痊愈出院

[按语] 温热之邪在表,需从皮毛疏散。杏仁、桑叶既有开散皮毛,微微发汗的作用,且其性凉润.功能散热,故宜用于清散表热;桑白皮、黄芩能清泄肺与上焦之热,生石膏解肌清热i桔红、半夏、紫花、桔梗、冬花宣肺豁痰;枇杷叶、芦根宣肺润肺+山豆根、鱼腥草同为清热解毒之品.用以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其作用似较银花、连翘为优。
本方实质上是桑菊饮和银翘散的台方,经多年临床使用,现已成为印教授抓主症的常用方剂,临床凡遇感冒发热以及上呼吸道炎症明显者,即可使用此方,一般收效甚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24 18:55 2楼
1.2 小柴胡汤加减方(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柴胡10克,黄芩l5克.半夏1O克.生石膏30克(先下),鱼腥草3O克,山豆根10克.生姜1O克。
[功用] 两解寒热
[主要症状] 寒后热作,热后汗出,频频嬗递,周而复始,甚者咽喉干痛,口苦胁痛,呕吐苦液,苔白或微黄,脉弦。
[辨证要点] 本证为少阳病,已有化热之势.故见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而痛、呕吐.苔白或馓黄,脉弦但不必悉具。
[适应证] 上呼吸道感染、胆囊炎、早期肝脓肿等。
[加减法] 便实者加生大黄3~1O克。
[验案] 王某,女,53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82419O。初诊;1997年2月25日。主诉;发热5天。病史;患者因感冒发热5天,体温38℃左右.伴有畏寒恶风,咳嗽吐白色泡沫痰.流黄涕,有时带血.口苦咽干,不思饮食,大便干燥,两日未行,小便黄。检查:热病面容,语声重浊,咽喉充血舌苔薄自,脉浮滑数,心肺(一)。
辨证:邪居少阳、阳明二经。西匮诊断:上呼吸道感染。
冶法:两解寒热
处方:柴胡10克,半夏10克,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先下),知母10克,生甘草lO克,枇杷叶10克,青蒿l5克,佩兰10 克,芦根30克,
板蓝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姜3片。3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2月28日。药后身热即退,惟仍咳嗽,咯吐白痰,口苦咽干,纳少,大便已通畅。舌苔薄白,脉滑数余邪未尽,继服上方3剂。
随诊:服药尽后,咳嗽基本痊愈,余皆恢复正常。
[按语] 该患者系外感发热5天,邪已传至少阳,故见寒热往来,口苫咽干,进而邪达阳明,乃见鼻流黄涕,带血,大便燥结,为阳明腑实之症。故予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滋补之味,加入板蓝根、鱼腥草清热解毒;以生石膏、知母、生甘草,即白虎汤去粳米,以泻阳明之火;芦根甘寒,养阴生津清热;枇杷叶润肺止咳祛痰;青蒿、佩兰清热化湿;生姜温散寒邪,全方有清有散,有和有降.故使发热三剂而退,全症又三剂而愈。
2010-12-24 18:55 3楼
1.3 麻杏石甘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外寒内热型(一型):麻黄10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6克,大青叶l5克,山豆根lO克,鱼腥草30克。
热痰阻肺型(二型):麻黄1O克,杏仁10克,生石膏3O克(先下),生甘草6克,桑白皮l5克,葶苈子l0克。
[功用] 宣(清)降肺热。
[主要症状] 一型:高热微寒,咳喘少痰,胸闷口渴,甚者喘促有声,舌苔薄白或黄腻,脒浮数。
二型:呼吸迫促,咳呛陈作,痰黄稠粘,排痰不爽,痰少,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黄嗽,脉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病邪主要居于气分.但卫分症状未罢,故高热微寒为其特点.并伴气促咳喘,痰不甚多,本方旨在清解表热与宣降肺热同时进行。
二型:热郁于肺,蒸湿成瘀,故见咳喘不能平卧,喉间痰鸣,痰黄稠粘,量少难排。
[适应证] 急、慢性气管一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脓肿早期等。
[加减法] 一型:喘促甚者,可加入葶苈于10克,苏子10克,桑白皮1 5克,以降肺气平喘。
二型: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及肺炎者,加入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大青叶1 5克,以清热解毒消炎
[验案] 张某,女,6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014446。初诊:1 993年4月27日主诉:感冒后咳嗽1周。病史:因感冒引发咳嗽1周,痰黄白相兼.量不多,质粘,不易咳出,不发热.微恶风寒,头痛(两侧太阳穴处),口干口渴,欲饮冷水,口苦有汗。胸背及四肢疼痛,大便干燥.1~2 日一行 、便短赤。
检查:心(一),两肺呼吸音粗糙,未闻及干湿啰音,舌体胖大,舌苔少根黄腻.脉滑数。
辨证:肺热咳嗽。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炎。
冶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处方:炙麻黄6克,杏仁1 0克.生石膏30克(先下),生甘草1O克,银花30克,连翘1 5克,桔梗10克.牛蒡子1O克,全瓜萎30克,半夏l0克,象贝母l0克.鱼腥草30克。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患者因冠心病来门诊.诉服上方3剂后咳嗽即减轻,服6剂病情告愈。

[按语] 麻杏石甘汤加味是印会河教授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的常用方.凡咳嗽、咯吐黄痰,不能平臣、,喉间哮鸣,痰量不多者,均可投用此方。方中炙麻黄宣肺平喘;生石膏辛甘大寒,清肺世热,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宣肺而不助热,杏仁降肺气,止咳;生甘草泻热,合用石膏能生津润肺。加人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以治肺部细菌之感染。
2010-12-24 18:56 4楼
1.4 《干金》苇茎汤加味(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桃仁1O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芦根30克,大青叶3O克,鱼腥草30克。
[功用] 祛瘀清肺。
[主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吐痰初为铁锈色,或为血痰,继则痰味变腥变臭,咯出脓痰。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在肺,热伤肺络,肺络停瘀,血瘀成脓,故见发热,咳嗽,胸痛,咳吐脓瘘,其味腥臭,中带脓血.
[适应证] 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肺脓肿、肺结核(空洞)等。
[加减法] 大量吐脓痰加桔梗10克,生甘草6克,以助排脓解毒。肺热甚加桑白皮l5克,地骨皮15克,以清怖热。胸痛甚者加广郁金l0克,桔络3克,以活瘀通络。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76751。
初诊:1993年7月5日。主诉:咳嗽1十月余。
病史:1个月来咳嗽,咯白痰间夹黄痰,量多质粘,胸痛.胸闷气短,大便干结,1~2日1次,有高血压病及冠心病史。
检查:咳嗽频作,口唇发绀,端坐呼吸,心律不齐,时有早搏,心率84次/分,两怖呼吸音急促,右下肺可闻及大、中水泡音。x线胸片示:肺纹里粗重,右下肺部感染。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早搏。有ST—T改变。舌淡红,苔薄白腻,脉沉细律不整。
辨证:痰湿瘀阻。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合并右下肺部感染。
冶法:祛瘀清肺。
处方:芦根30克,桃仁10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30克(打),桔红3克,桔梗10克,生甘草1O克,丹参24克,赤芍24克,川贝母1O克,鱼腥草3O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7月13日。药后咳嗽减轻,咯痰明显减少,大便干结。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滑,间有不整,继服上方7剂
三诊:1993年7月2O日咳嗽基本消失,痰亦甚少,胸痛已除,舌淡苔白,脉沉细。再服上方7剂,以期巩固。
[按语] 《千金》苇茎汤是用以冶疗肺痈咳嗽,咳吐腥臭脓痰,胸中隐隐作痛为主的方剂,印会河教授加大青叶、鱼腥草,用其冶疗咳嗽、胸痛、发热或不发热,痰量多,血痰、黄痰或白痰,容易喀出,不只限于肺痈,而对慢性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扩张等,凡毒热蕴肺,痰瘀互结,具备上述之症者,皆可应用,而且效果甚佳,方中苇茎汤祛瘀清肺排脓,加人大青叶、鱼腥草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效果显著。
2010-12-24 18:56 5楼
1.5 清燥救肺汤加减(源于《医门法律》,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冬桑叶lO克,桑白皮15克,杏仁10克,麦冬12克,阿胶珠10克,枇杷叶lO克,沙参l5克,黑芝麻l0克(打),生石膏30克(先下),石斛10克。
[功用] 清热润肺。
[主要症状] 咳喘无痰,或咳吐白色泡沫,质轻而粘,甚难咳出,咽干口燥,颊热面赤,口渴思饮,舌质红,舌苔少,脉细数。
[辨证要点] 本证因燥热伤肺,故咳喘无痰,肺热伤阴,致“肺热叶焦因而成痿” 。故咯吐白沫。其白沫的特点:第一是中间不带痰块;第二是胶粘难出,第三是必须同时伴有口燥咽干;第四是白沫之泡,小于粟粒,轻如飞絮,结如棉球,难以咯出。必须与痰饮严格区分。水泡之痰,咳之易出,落地成水,乃水饮所成,因寒而生;白色泡沫,系蕴热耗伤肺阴所致。质轻而粘,甚难咳出,比之干咳无痰,燥热更甚。故痰饮与白沫,一水一沫,一为寒湿,一为燥热,临床必须详细辨识,不可混淆。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喘息型支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部肿瘤行放射治疗后等。
[加减法] 鼻塞流涕、咽痛,可加山豆根10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如咳喘阵作,可加僵蚕10克,全蝎6克,蜈蚣2条,地龙15克(以上可任选一、二味),以定风脱敏。
[验案] 陈某,男.3O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6692。
初诊:1992年4月14日。主诉:感冒咳嗽1O余天。
病史:因感冒后咳嗽10余天 x线胸透(一),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予抗生素、止咳药等效果不佳。现症干咳无痰,由于剧咳,彻夜不能眠.受寒后咳嗽尤甚,检查:x线胸片示: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血常规:WBC8.7×109 /L,N 0.76,L 0.23,E 0.1,Hb 151g/L。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舌尖红,舌苔薄白,脉浮滑.
辨证;肺热燥咳。
冶法:清肺润燥止咳
处方;桑叶10克,桑白皮12克,杏仁10克。地沙参1 5克,生石膏3O克(先下),浙贝母10克,阿胶珠10克,炙枇把叶12克,麦冬12克,黑芝麻10克(打),桔梗1O克.生甘草l0克。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上方服4剂后,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亦能人睡.
继服3剂后,咳嗽即告愈
[按语] 该患者证属肺热燥咳,冶疗以清燥救肺汤为主加减。印会河教授治疗燥咳基本上使用此方加减, 该方中桑叶甘寒味苦,轻清凉散,能清热宣肺,润燥为主药生石膏辛甘大寒.喜清泻肺经之热;麦冬滋养肺阴而润燥三药相伍,一宣一清一润.宣中有清.清中有润.其效相得益彰。佐以杏仁、枇杷叶止咳化痰, 阿胶、胡麻仁滋阴润肺,人参、甘草补益肺气, 而且甘草兼有润肺止咳作用.临床应用此方,凡症见干咳无痰,或咳喘吐白沫而不爽为主症者.井伴有口干咽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均可使用,一般疗效较好,在辨证时应当区分痰与沫之不同。痰为水湿所生,一般量多有块,较易咯出;沫为燥热灼伤肺阴而成,量少质粘,轻如飞絮.胶粘难出,此方适用于后者.在用药方面常以北沙参代人参,且人参性温,易伤肺阴,故以养阴润肺的北沙参代之;尚可加入芦根、石斛等,以增强其润肺作用井可加入黛蛤散,因青黛可清肺热,海蛤壳亦有生津润8古之效若伴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还可加入山豆根、鱼腥草以清热解毒利咽。
2010-12-24 18:57 6楼
1.6 三甲复脉汤加减(源于《温病条辨》,印氏加减)
[方药组成] 生龟板30克(先下),生鳖甲30克(先下).生牡蛎30克(先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麦冬12克,生白芍15克,阿胶珠1O克,麻仁lO克。
(功用) 滋阴法潜阳。
[主要症状] 瞳体枯瘦,唇舌干萎,齿燥结瓣,鼻干积垢,目陷睛迷,昏沉嗜睡,颊红肢厥,或见手指蠕动,或作不经呓语,脉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 本证系温热病后期,热在血分,温热耗阴,五液待涸.亡阴失水,故见唇舌肢体一派枯萎。阴竭于下,阳浮于上,阴阳离决.水火不济.乃见颊红肢厥、昏沉嗜睡,脉微欲绝,当属危候。
[适应证] 各种高热以及急、慢性炎症,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引起的脱水、休克,肿瘤放射冶疗和化学治疗引起的体液代谢谢紊乱。
[加减] 本方去龟板、鳖甲、麻仁名“一甲复脉汤”治温热伤阴,大便溏泻。仅去龟板名“二甲复脉汤”冶阴虚肾不养肝的手指蠕动。如肢端抽动,内动虚风者,可于上方加入鸡蛋黄一枚(生冲).五味子10
克,则此方即为大定风珠,治虚风内动,肢端蠕动。
[验案] 邱某,男,8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731189.初诊:l992年1月16日。主诉:家属代诉昏沉嗜睡月余。病史:终日卧床,昏沉嗜眠,语言不利,肢体枯瘦如柴,咳嗽,痰粘不易咯出,纳谷甚少,大便干燥,数日1次,小便不畅。检查:呼之能应,意识尚清,心(一)"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舌干红,舌苔黄褐色如积粉。脉弦劲有力。
辨证:肝肾不足,津亏液枯。
冶法:滋阴潜阳。处方,生牡蛎sO克(先下),龟板30克(先下),鳖甲30克(先下),生地l5克,麻仁l0克,白芍24克,阿胶珠10克,生甘草l0克,川贝母l0克,元参15克,麦冬l2克,五昧子l0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2年1月23日。服药后全身干缩状态减轻,水津未复,舌上津回,大便已调,排尿流畅,咳嗽亦减轻。舌红,舌苔灰褐色,咏弦劲有力。病有转机,继服原方7剂,密切观案。
[按语] 该患者年高已八旬,肝肾具衰,津亏液枯,肢体不荣,全身干缩,肺热燥咳,肠燥便秘。故以三甲复脉汤之三甲(生牡蛎、龟板、鳖甲)滋阴潜阳,使虚火潜降,以复脉汤养阴生津,滋荣润燥,填补真阴,以救亡阴失水危证。加麦冬、五味子加强滋补肺肾之阴液,以疗肺热之燥咳。该方含消瘰丸(元参、川贝母、生牡蛎),能消散结滞,舒通障碍,以促进阴液循环.荣养肢体,以利康复。
2010-12-24 18:57 7楼
1.7 小青龙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 炙麻黄l0克,桂枝10克,白芍l0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l0克.半夏l0克,生甘草10克,生石膏30克(先下)。
[功用] 温化水饮。
[主要症状] 外寒内饮型(一型):咳喘突发.畏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面色青晦,唇甲紫绀。舌质紫暗,舌苔白滑.脉弦精数。
阳虚停饮型(二型):咳喘年久,痰稀量多,咯出甚爽,心悸气短,胸闷干呕.倚息不能平卧。颜面及四肢水肿。舌质淡暗,舌苔白,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一型:本证系风寒束表,寒饮内停.故见恶寒、背冷,痰多清稀,咳吐甚爽。因水饮停肺,故咳喘倚息不能平卧。
二型:本证系久病阳虚,水饮内停,阳不化水,故痰稀量多,吐出甚爽,心悸气短.倚息不能平卧.并见颜面及四肢水肿。
[适应证] 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等。
[加减法] 发热、恶寒,咽痛者,加山豆根lO克,鱼腥草30克,以清热解毒。胸闷甚者加炒白芥于10克,炒莱菔子l2克以化痰降气。喘嗽痰鸣者加地龙10克,僵蚕10克,全蝎6克以祛风定喘。水肿甚者,加茯苓30克.泽泻3O克以和尿消肿。
[验案] 赫某,男,7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226751。初诊:1993年l1月l1日。主诉:咳嗽半个月余。病史:患者感冒之后,咳嗽日渐加重,痰色白,量多质稀,容易咯出,有时如清水涎沫,伴有胸闷,憋气、喘息不能平卧.每日需吸氧气数次。大便干燥,3日未行、小便不畅。
检查:x线胸片未见异常,血常规(一)。端坐呼吸,唇甲轻度发绀,喘息状态。心律齐,心事 7O次/分,两肺呼吸音急促,左肺呼吸音清,右下肺可闻及中等量大、中水泡音以及少量哮鸣音。肝睥未触及。
舌质淡暗,边尖有瘀点,舌苔薄黄,脉细滑数。
辨证:外寒内饮。西医诊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治法:温化水饮,止咳平喘。
处方: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1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3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 1993年l1月16日。药后咳嗽明显较前减轻.痰量亦减少,夜间巳能平卧,睡眠尚可,大便仍干结,2~3日一行。
检查:右下肺仍可闻及大、中、小水泡音.偶闻哮鸣音,口唇仍有轻度发绀,舌质暗有瘀点,舌苔黄腻.脉沉细数。
再以温肺化饮,止咳平喘。处方;桂枝1O克,白芍15克,炙麻黄6克,干姜1O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6克,生甘草6克,杏仁lO克,苏子1O克,茯苓3O克,炒白芥子6克.生石膏3O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三诊:1993年11月23日。药后咳嗽基本痊愈,痰亦很少,惟大便干结难行,3~1 日一次,故改予润肠通便之剂。
[按语] 小青龙汤是印会河教授冶疗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肺气肿以及肺源性心脏病等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桂枝温肺散寒平喘,因麻黄有发汗解表、加速心搏的作用,故用量不宜过大,并宜用蜜炙麻黄以缓其性。细辛、干姜温肺化饮,辛温峻烈,故细辛用量一般在3克以下。甘草能缓和诸药的辛燥。半夏燥湿化痰止咳.为咳家圣药。五味子、白芍以收敛肺气,以防温散太过,耗伤肺气,即温中有散,散中有收之意,生石膏配台麻黄.宣肺降气平喘,并制约麻黄之辛温。另加苏子、白芥子降肺化疫。凡临床见咳喘癀多清稀,或咳吐水泡痰,咳吐甚爽,倚息不能平卧者,均可使用此方.效果甚好。
2010-12-24 18:58 8楼
1.8 四种丸合附子理中场加味(源于《证浩准绳》,《闰氏小儿方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补骨脂1O克,吴茱萸10克,内豆蔻lO克,五味子1O克,熟附片l5克,炮姜lO克,党参lO克,白术1O克,炙甘草1O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功用]补脾温肾。

[主要症状]外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腹痛肠鸣,喜温恶寒,腰酸肢冷,或见五更泄痢,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辨证要点]本证是睥肾阳虚,其本为睥阳虚而导致肾阳虚肾阳即元阳,为诸阳之本,此阳虚.则全身各处元阳无不悉虚。其要点是久泄不止,便中完谷不化,腰酸肢冷,舌苔白,脉沉细,均系一派脾肾阳虚之象

[适应证]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小肠吸收不良、部分胃肠神经官能症以肠道症状为主者,以及阿米巴肠病和肠结核的辅助治疗。

[加减法]腹胀加焦三仙各1O克,以消食助运。

[验案]齐某,女,31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2959初诊:1 993年3月15日。主诉腹泻2年。病史:2年来大便每日2~3次.呈水样便,完谷不化,腹胀肠鸣,腹部发凉,喜暖恶寒,受寒则泄泻加重,白带多,全身乏力。

检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大便镜检未见异常。舌质淡,舌苔薄白,隙沉细弦。辨证;脾肾阳虚。西医诊断:肠功能紊乱。治法:温肾补脾。处方:炮姜6克,熟附片15克.焦白术15克,炙甘草9克,炒党参12克.补骨脂l2克,吴茱萸lO克,肉豆蔻12克,五味子10克,禹余粮l5克,赤石脂15克,黄连3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两代水);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993年3月22日药后腹泻减轻,大便每日1攻,但仍为水样便,肢体畏寒,受凉后则小腹痛,喜食热饮。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虚细,仍属睥肾阳虚末复,当继续温补脾肾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l8克,焦白术15克,炒党参l2克,安甘草9克,补骨脂1O克,吴茱萸1O克,内豆蔻1O克,五味子10克,赤石脂l5克,禹余粮l5克,黄连9克.煅牡蛎3O克,焦三仙各9克,灶心土120克(煎洒代水)。

7付,每目1剂,水煎服。

三诊 1 993年4月1日药后大便已成形,每日1剂,腹胀痛亦消失,惟纳尚少舌质淡,苷薄白,脉沉细。继续温补脾肾,巩固疗效。

处方:炮姜9克,熟附片20克,焦白术l5克,炒党参12克,安甘草9克,黄连7克,补骨脂l0克,吴茱萸1O克.肉豆蔻lO克,五味子10克,焦三仙各9克,赤石脂1 5克,石榴皮10克,灶心黄土120克(煎汤代水)。lO荆。

[按语]暴泻多属湿热.久泻多系阳虚。该患者腹泻2年之久,腹冷恶寒,完谷不化,舌淡苔白,一派阴盛阳虚之象,脾阳虚受则不运,肾阳虚则不化.运化不健.必致泄泻,故以四种丸(补骨脂、内豆蔻、吴茱萸、五味子)温补肾阳,以附子理中汤温肾补睥,并重用附子

(熟),以火生土之义,肾阳充则脾阳振;理中汤(干姜、党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以炮姜易干姜者,炮姜温阳止泻。患者为九泻故加入赤石猎、禹余粮丸,温阳固摄止泻。若为湿热暴泻.则非所宜。灶心土煎汤代水煎药,是印老用于治疗虚寒泄泻的常用药物,而且价廉效好。
2010-12-24 18:59 9楼
1.9 戊己丸加味(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黄连6克,吴茱萸3克。白芍15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

[功用]泻肝和胃。

[主要症状]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为甚,痛和泻交替发作。肛门灼热。

吐酸烧心嘈杂。甚则下利完谷。舌绛无苔。脉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系肝郁气滞,气郁化火,肝气横逆,克制脾胃,故见腹痛便泻。以情绪波动时尤甚,腹痛则泻,泻后痛止,如此更替,每日可数次。并伴吐酸烧心,胃皖嘈杂不适等。

[适应证]功能性腹泻、粘液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反流性食管炎、

胃炎以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等。

[加减法]本方可与痛泻要方(防风1O克,白术1O克,陈皮1O克,白芍15克)配合使用。二方同以治肝为主,一以健脾,一以和胃,如肝盛病伤脾胃,则以二方合用为宜。若泻下粘稠不爽,可改本方为大柴胡汤(柴胡1O克,黄芩1O克,白芍15克,半夏1O克,枳实1O克,生军6克,生姜6克,大枣5枚)加煅瓦楞子3O克冶之。

[验案]万某,女,30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5417。初诊:1993年

6月28日。主诉:胃皖疼痛20余天。病史;近来因情志不遂。经常胃皖疼痛,伴有烧心吐酸,嗳气,手足发凉,腰背酸痛,大便溏薄,1日1-2次。

检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上腹部压痛明显,舌质红,舌苔根微黄,脉弦细。

辨证:肝胃失和。西医诊断:浅表性胃炎。

冶法:泻肝和胃。

处方:黄连6克,吴茱萸3克,陈皮1O克,白芍15克,防风1O克,白术1O克,煅瓦楞子3O克(先下),煅牡蛎1O克(先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随诊:1993年7月1日。患者服上方3付。胃痛即止。烧心、吐酸、嗳气也减轻,来门诊询问是否继续服药,嘱其仍须治疗,以期巩固,于是遵嘱服完7剂,其病告愈。

[按语]本方为戊己丸与痛泻要方合方,均以冶肝为主,适用于肝脾

不和所致腹痛便泻,痛泻交作,或脘痛吞酸嘈杂等症。戊己丸清肝泻火,和胃降逆,痛泻要方健脾泻肝,二方同中有异。该患者胃痛吞酸,肢冷便搪,乃由肝盛制脾所致,故以合方泻肝、健睥、和胃。方中黄连泄火降胃,使火热不致迫便下行,吴茱萸暖肝解郁,合黄连可健胃制酸,白芍以平肝止泻。煅瓦楞子和煅牡蛎制酸并能止泻,故收效甚捷。
2010-12-24 18:59 10楼
1.10 清利肠道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

桃仁1O克,杏仁1O克。生薏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黄芩15克,赤芍15克,马齿苋3O克,败酱草3O克。

[功用]清理肠道。

主要症状:便垢不爽,1日数次,腹部隐痛,肠鸣后重,舌苔黄腻,脉弦细。

[辨证要点]本证系湿热停蓄于大肠。虽已引起气滞。但血瘀尚未甚。故见便垢不爽,肠鸣后重,腹痛不甚,因气滞的主症者为胀满,血瘀的主症者为疼痛。此证以气滞为主,血瘀较轻。

[适应证]细菌性痢疾,阿米巴肠病,急、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

[加减法]凡久病肢冷畏寒,腹痛喜暖,寒象明显者加肉棒3克,取其温中散寒,厚肠止泻。

[验案]张某,男,32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573100。初诊:1992年8月17日。主诉:慢性腹泻1O余年。病史:患者1O多年来经常腹痛,里急后重,大便有粘液,无脓血,腹痛即有便意。每日1~5次,急躁暴怒常为腹痛诱因,寐少,纳尚可。

检查:腹部有压痛,舌苔微黄,脉细。

辨证:肠道湿热。西医诊断:慢性结肠炎。

冶法:清利肠道。

处方:条芩15克,赤芍3O克,丹皮15克,桃仁12克,生苡仁3O克,冬瓜子3O克(打)。马齿苋3O克,败酱草3O克,木香6克,黄连6克,上肉桂1克。

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2年8月24日。药后腹痛腹泻均减轻,大便已无粘液,里急后重感亦消失,舌苔少,脉细,上方加杏仁lO克。7剂。

三诊:1992年8月31日。腹痛消失,大便溏,每日2次,有下坠感,腹部自觉较前宽松舒适,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原方加鸡冠花15克。煅牡蛎3O克(先下),10剂。

四诊:1992年9月7日。症状基本消失,惟大便溏且爽,每日1~2次。舌苔薄白,脉细,再以原方7剂巩固。

[按语]

此方系印老研制的清利肠道方,主治大肠病。包括结肠炎、结肠溃疡在内的炎症性大肠疾患的最常用方剂。凡见大便垢不爽者,基本上即以此方冶之,该方系《金匮要略》中的大黄牡丹皮汤去大黄、芒硝等的猛攻峻下,重用败酱草、马齿苋的清热解毒,特别是马齿苋一药,民间用冶菌痢,常以此一味煎汤服之辄愈。

本方优点在于:(1)取效快。一般在1周内即有明显效果。(2)无不良反应。在此以前印老也曾用过枳实导滞,木香导滞等方。虽有疗效。但亦有其缺点。例如:通因通用,在初服药时,欲通不通,常致腹痛加重,便频增加,而使用本方则无此弊端。慢性结肠炎,里急后重。便有粘冻。每逢寒凉或饮食不节或情志波动,症状加重,甚至便有脓血。痛楚不堪,纤维结肠镜或大便常规检查往往无阳性发现,抗生素有时只能取效于一时,有时用后出现便秘,腹胀,或肠道菌群失调等不良反应。本方集清肠解毒,开利肺气、活血逐瘀于一方之中·故对便垢不爽,里急后重,脓血粘液,往往能取得满意疗效。此即所谓“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意。
2010-12-24 18:59 11楼
1.11 茵陈蒿汤加味(源于《伤寒论》,印氏加味)

[方药组成]茵陈3O克.栀子lO克.大黄9克,黄柏15克,大青叶3O克.川金钱草6O克。

[功能]泄热利湿。

[主要症状 ]身目黄色鲜明,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嘈杂.或见烧心吐酸,如台蒜状,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要点] 本证是阳黄初起见症.由于湿郁热蒸,不得泄越,胆汁外溢,泛溢周身.故见身目色黄.由于热重于湿,乃见发热口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心中烦热。

[适应证]病毒、药物引起的肝内胆汁瘀积性肝炎、良性复发性肝内胆汁瘀积、胆囊炎、胆石症等。

[加减] 心烦加豆豉1O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6克(分冲),寒热往来,口苦加柴胡lO克.黄芩lO克.半夏1O克.胁痛甚者加广郁金lO克,赤芍20克,烧心吐酸或嘈杂者加煅瓦楞子30克(先下).

[验案]昊某,男.5O岁.中日友好医院病素号552070。初诊:1992年3月26日。主诉:黄疸1月余。痛史:1990年8月因慢性肾炎、尿毒症在北京友谊医院行肾移植手术.术后口服环胞素维持抗排异反应.近1个多月来,皮肤及巩真黄染,口苦,尿黄.纳少.大便干结。

检查:BP 170/120 mmHg.BUN 2Omg%.Cr 1.2mg%,CO2—CP 50Vol% ,T—bi11.7mg% .D—bil0.41mg% ,A/G为4.5/2.9.尿蛋白(卅).GPT(一),TTT正常。舌红,舌苔微黄,脉弦。

辨证:湿热黄疸,西医诊断:药物性黄疽.冶法:活血燥湿清

热。

处方:柴胡10克.当归3O克,赤芍30克,丹参3O克.生牡蛎60克(先下),郁金lO克,川糠子l5克,桃仁lO克.桔梗10克.紫菀lO克,直虫l2克,茵陈30克.栀子12克.生军3克,川金钱草60克,黄柏l5克,知母l2克,蒲公英3O克。15剂,每日1剂,水煎分次服.

二诊:1992年4月20日。服药半个月,黄疽消退.血清直接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均转为阴性,惟仍感头痛.BP 170/120mmHg.舌苔黄而干.脉弦细。原方收效.再以上方加减,继续治疗。上方加款冬花lO克.虎杖3O克,夏枯草15克,青葙子l5克,苦丁茶12克.共15剂。

[按语]肾移植后黄疸,随着脏器移植的开展而增加.抗排异反应的药物,诸如环胞苷、环礴酰胺等.无不对肝脏产生损害,轻则肝功能受损,重则出现黄疽,甚则肝坏死而致死者也有之。西医对此尚无良策。近年来北京在肾移植手术开展比较领先的医院.通过邀请印会河教授会诊.发现其疗效颇佳,故凡遇到此类患者,即让其投奔印老门诊求冶。

印老认为此病病机仍不出中医湿热黄疸范畴,并且存在肝内瘀血.所以方用柴胡、当归、赤芍、丹参、郁金、川楝子、桃仁舒肝理血.桔梗、紫菀、冬花开启肺气,通利三焦以开气道.生牡蛎软坚散结,土鳖虫化瘀消积.并伍以茵陈、川金钱草利胆消炎,栀子、黄柏清热燥湿.蒲公英、虎杖、土茯苓之类解毒。
⬅ 中医推拿治疗性功能障碍 老茶馆 王三虎治疗肺癌脑转移经验(海白冬合汤 泽泻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