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奇小传

2009-02-08 01:27 楼主
王仲奇,讳金杰,晚年自号懒翁。1881年诞生于安徽省歙县北乡富谒村,1945年病殁于上海。

先生出身于一个中医世家,自曾祖王履中先生习岐黄始,传至其先人王养涵先生时,名著江、浙、皖、赣间。特被称为“新安王氏医学”(《歙县志》)。先生十五岁时即从父学医,熟养涵公中年早逝,先生益加奋发,悉承家学,1903年开始在故乡悬壶执诊,声名日盛,以致“到门就诊,昼则纷扰不堪;奔命专征,夜则驰驱不已”,这样日以继夜,不胜操劳之苦。因为出诊曾途经杭州,为西湖的景色所倾倒,“遂存湖上逍遥,江干休养之志”,而于1923年春远离故里,举家迁往杭州。不料到杭州后诊务更加繁忙,故当年先生贴于诊室内的启事有“非铁骨铜筋之肌体,无三头六臂的功能,精力难支,形神交瘁”等话,在这种情况下,于同年秋再次迁徙,到上海定居,然终未能摆脱繁忙的诊务,殚精竭虑,而名著医坛,饮誉国内外。先生以孕七月而诞,出生时耳廓尚未长全,又有感于人生坎坷,世态炎凉,因此每多与俗不偶,故尝自称为“古歙一畸人”,曾以此五字为葫芦形章钤于处方之右上端,并颜诊室曰“畸庐”。王仲奇是中医临床医学家,一生行医四十余年。擅治内,妇科杂病,早年以治温病称于乡里,迁沪以后,所治以杂病为多,终以积劳成疾,于六十二岁时刊“停诊启事”于报端,不再应诊。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9-02-08 09:10 2楼
我估计很多后辈跟我一样,都是听了程门雪那个“蛇含石”的故事后才知道曾经有个叫做王仲奇的名医。
前辈医家中生前享有盛誉,殁后其名湮没者多矣!
90年代出版的新安医学丛书中收有他的一些医案著作。
2009-02-08 12:20 3楼
多教几个徒弟多好,这样他也就不会因诊务繁忙而劳累了。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能者多劳”,当别人都不会,只有你自己一个人会的话,一定会是这个样子的。
2009-02-09 22:26 4楼
徒弟肯定也传,但是徒弟名气总是没有师傅那么大
2010-05-09 08:43 5楼
近代新安医学巨擘——王仲奇

王仲奇(1881~1945),名金杰,晚号懒翁。歙县王家宅人,后迁居富竭。十五岁随父养涵(新安王氏医学)学医,22岁时因父亲去世便正式悬壶乡里,以善治温热病而著称。

仲奇先生医术精湛,诊务十分繁忙,不但当时徽州各县,远及沪、杭州及武汉等大城市都常有病人慕名前来就诊或请其出诊。王仲奇每天都要坐诊十多个小时,当时富竭这个仅有二千余人口的不大村镇,为了应对王仲奇先生的配方业务,竟同时开办了8家中药铺,足以见得王仲奇先生诊务之忙碌。1923年秋季,王仲奇举家移寓上海,虽然他不挂牌、不登报而隐姓埋名,但还是不久便以擅治内伤杂病而驰誉沪上,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他常与名医丁甘仁先生一同会诊,交流经验,被上海医界同仁并称“丁、王”二氏法古有训,又能够自出新意。亦有与名医陆仲安先生并论,有诗云:“吾党数陆王,盛名久洋溢。”当年北京的名医施今墨先生南下上海,闻其名后便乔装改扮前往就诊试探,见后佩服王仲奇善用经方,妙手回春。由于求诊病人太多,他不得不采取限号的办法,不仅是上海市及周边的病人,就连英、美、法、日等国的一些驻沪领使馆官员也前来找他看病,还应邀赴港澳等地出诊。一位日本医药界人士就诊后盛赞王仲奇医术,产生了拜师学习的想法,问道:“先生是否愿收东洋人为徒?”王仲奇行医40余个春秋,诊治病人近百万人次,足见其饮誉海内外之一斑。其不仅成为近代新安医学巨擘,而且是寓居上海的一代名医。

仲奇好学深思,熟谙中医典籍,能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他远宗仲景,旁及东垣、好古、天士诸家,乐于勤读细研吴谦著作,推崇徐灵胎、朱丹溪的学术思想。认为:治病之道,贵在明阴洞阳,用药宜酌盈济虚,补偏救弊,辨证立方,通变化裁不为前人所限。他注意选择有针对性的药物,灵活运用经方与时方,或以单方参入复方,辨证用之,每获良效。在治学上,仲奇一生严谨,既幼承庭训,又广征博采,理论联系实际,通理古今,学贯中西,处方多以轻灵见长而自成一家。临证首重望诊,尤对初诊病人除察貌观色外,且悉心倾听病人的主诉,从不单以切脉述病,故神其技。曾有某君经仲奇先生诊治后,即兴赋诗一首,“入门先减三分病,接座平添一段春”。

王仲奇先生崇尚气节,坚持正义,敢于同反动势力作坚决斗争。1929年针对国民党代表余云岫提出的“废止中医”案,王仲奇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给予批驳。他支持和捐赠抗日救亡的爱国运动,对贫困百姓病人给予免费赠药治疗,而当日伪势力进驻上海租界,他立即宣告停诊,称病不出,自号“懒翁”以示抗争,并拒绝有着“温州之虎”之称的伪军长的邀请。仲奇先生毕生诊务繁忙,自己无暇著作,却为了甘仁先生出版《丁甘仁医案》写序,给陈存仁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作跋。他工于书法,笔墨精良,深得著名画家黄宾虹先生赏识。现如今王仲奇先生当年的处方手迹、医疗资料等已作为珍贵的艺术品及文物被新安故里的中医院以及中国(上海)中医药博物馆所收藏。 (张黄才 黄山市新安医学研究中心)
⬅ 根治哮喘,三程疗法 老茶馆 风痰证之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