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脉的脉是动脉还是经脈? 中医诊断

2010-12-22 20:25 楼主
切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特别是切脉,是临床上不可缺少的基本方法,
那么切诊所按的脉是动脉吗?还是经脈(经络)?
附课本上:
(一)切脉

中医对于切诊有着很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最初的“遍诊法”,(即切诊头部、手部、足部的动脉),逐步发展到但寻寸口脉(即手部桡骨动脉,为肺经经脉所过之处),就可以了解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等的病理变化。血脉运行于周身,在内营养脏腑,在外濡润筋骨、肌肉及各个组织器官。当机体发生病变时,脉往往先受到影响,甚至在疾病的症候还未明显出现之前,脉已经有了变化。为什么取寸口脉,就能够诊断出各个脏腑的病变呢?这是因为脉虽由心所主,但必须依赖肺气的的推动,所以有“肺朝百脉”之说。肺既能朝百脉,那么,各组织器官有病,往往也会通过百脉而反应到肺经的动脉上来。这就是古代医家对切脉的认识。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23 16:31 2楼
既是动脉,也是经脉、经络。经脉有动、有静。

寸口脉乃手太阴肺脉,为十二经脉之首。经脉起于手太阴,大肠胃脾少阴心,再加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循。

为什么手太阴肺之经脉为十二经脉之首,这是因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灵枢·营气》篇),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上注于肺之经脉,变为营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即营血行于脉中,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故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故云“既是动脉,也是经脉”也。
2011-01-15 18:32 3楼
寸口脉为什么可以诊察全身疾病呢?

《内经》里有较多的论述,到《难经》则有进一步的发挥。其机理不外乎两个方面:

一是从寸口与胃气的关系来看,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动脉,而手太阴起于中焦。所以《素问•五藏别论》云:“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而变见于气口。”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指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至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至于手太阴也。”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依靠脾胃输送水谷精微来供养的,胃气的强弱对脏腑精气之盛衰有直接的影响,胃气在机体生命活动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所谓“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而寸口与胃气关系密切,胃气盛衰的变化可以直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因此,一般切脉诊病时,把测定脉中有无“胃气”当作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

二是寸口为手太阴肺的动脉。《素问•经脉别论》指出:“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难经•一难》则更具体的指出:“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故法取于寸口也。”手太阴肺经为十二经脉流注之始,且肺朝百脉,主一身之气。可见手太阴肺与十二经脉、五脏六腑、全身气血有密切关系。而寸口部位刚好是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输穴“太渊”,“太渊”又为脉之会,为气血流注最为显现的浅表部位。因此,全身气血的盛衰及运行状况都可以反映到寸口脉上来。

综上所述,寸口脉与肺、胃有直接关系,且通过肺、胃又与五脏六腑、经脉气血乃至周身上下有密切关系,因此,临床上切按寸口脉可以测知人体脏腑组织的活动状况及其病理变化,判断其病变情况,预测其预后转归,是中医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2011-01-15 18:37 4楼
目前诊脉是独取寸口法。寸口,中医又称脉口、气口,其名称之义所指为何?诚如《素问•五藏别论》王冰次注所云:“气口,则寸口也,亦谓脉口。以寸口可候气之盛衰,故云气口;可以切脉之动静,故云脉口;皆同取于手鱼际之后同身寸之一寸,是则寸口也。”其部位相当于现代解剖学腕后高骨(桡骨茎突)桡侧之桡动脉。

寸口脉乃手太阴肺经之脉循行所过之处,为十二经脉之首。其循环次序是,经脉起于手太阴,大肠胃脾少阴心,再加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循。

为什么手太阴肺之经脉为十二经脉之首,这是因为“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灵枢•经脉》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灵枢•决气》篇)、“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灵枢•营气》篇),水谷入胃,化生精微,上注于肺之经脉,变为营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即营血行于脉中,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的,故十二经脉以肺经为首。

《难经•一难》说道:“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

《素问•五藏别论》云:“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现)于气口。”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十一》注云:“气口之义,其名有三:手太阴肺经脉也,肺主诸气,气之盛衰见于此,故曰气口;肺朝百脉,脉之大会聚于此,故曰脉口;脉出太渊,其长一寸九分,故曰寸口。是名虽三,其实则一耳。”

《素问•经脉别论》云:“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由上可见,寸口脉可以诊察全身疾病。
2011-01-15 19:03 5楼
脉是什么?是动脉还是经络?
这问得有点外行.给的答案也不准.有证的中医都应该知道一本书,《频湖脉学——四言举要》。
开头就已经说明了,“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和也,皮之部也。”
脉就是血管,你提及的“动脉”只是“脉”与“经络”重叠的部分而已。而“经络”却是古人以古时水利工程中的术语命名的“人体感传路线”。
我在这里说脉就是血管,很多人可能不服,但也请淡定吧,不是中、西医的理论不能重叠,而是“中医”在近代的历史中被“西医”压迫得有点久了,很多人已经分不清真相了。这很悲哀,有点像南朝鲜人认为自己是韩国人一样的可怕。亡国教育啊!而这,却是忘记“祖宗说”的一种潜移默化。
2011-01-15 19:12 6楼
神奇的经络究竟是什么?
古人说的经络究竟是什么?人体里究竟有没有这个超越现代医学认知的神奇
的生理系统?? 这个问题的解答不止关系到医学,也将会对我们的很多的传统
观念产生颠覆性的作用。《天龙八部》中的六脉神剑,西毒欧阳锋逆转的经脉,
以前最近热度较高的葵花点穴手,这些颇有噱头的武功真的有理论基础吗??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不可不通。”其重要性在古人对于人体的认知中是不言而喻的。那么这包括了十
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的经络究竟是什么?在经过了现代人用物理、化学、生物新技
术的反复研究后,这个系统已经变的愈加的神秘和高深,这个肉眼看不到的超能
结构到底存不存在???

穿越层层迷雾,我们发现,其实并没有什么实物可以让我们了解:经络是如
何产生的、古人的经络图是根据什么画出来的。真正可以落到实处的、可以作为
实据来证明经络存在的东西只有一种:古人留下的书籍和图谱。这样的证据显然
是太少了,古人有没有可能犯错呐?他们曾经认为天圆地方,认为举头三尺有神
明,相信跳大神可以驱魔治病,等等等等,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留下的是正
确的东西吗??

让我们看一下中医基石--《黄帝内经》中的几段经典文字吧,这是研究经
络最可靠的依据,我想这应该是无疑义的:

1.黄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
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谷入于胃,脉道以通,血气乃行。
-----------------------------
看看这段文字中所列举的概念,精、脑髓、骨、筋、肉、皮肤、胃、血都是
明确的实体,那么脉道呐??--承接上下文看应该是指血管。

2.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
这句多明显,经脉里面流的是血,作用是提供营养。不是血管是什么??

3.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
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
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气皆多血气,皆有大数。
--------------------------
这段文字写得不错,在公元纪年前后我国古人就有这样的文字,值得我们骄
傲,解剖一词即来源于此句话。注意看,脏、腑、谷、脉,都是可以量化,古人
说的很明确,大小、多少、长短,这就意味着古人指的都是实体,而不是现代人
说的所谓哲学概念或超能结构,这一句话实在太重要了。同样,在这一句中,脉
也是与血紧密相连的。

4.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暨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
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
看看,经脉在循环,还有血,不是血液循环是什么????

其实除了曾经与五运六气之类的荒诞学说纠缠过以外,历代古人在论述经络
时,都一直是在内经规定的窠臼里打转。

古人从来没有什么纳米、生物递质、生物电传导这样的概念,从上面的文字,
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非常感性的状态,大小、多少、寒热、
温凉就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标准。如果能够保持理性,稍稍剥离一些自认文化
古国的虚荣心,我们就能很客观地做出判断,古人在说经络的时候,其实指的就
是血管、神经这些东西,他们就是用“经络”这个词来指代那些肉眼能看到、线
索状的、里面流着血液、或者一碰会痛的结构的,古人不傻,虽然没有人的解剖,
可是有家禽的屠宰和古代的战争,他们肯定见了过心脏、胃、肝、肺、肠这些脏
器,所以有了这些脏器的概念,那么经络的概念还会是空穴来风吗??古人曰:
“血行脉中”,古人认识到了血液对于生命体的重要性,这个在冷兵器时代是非
常容易的,而又发现了血液流在“经络”中,那么经络的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古人的解剖探索被各种宗教和礼法所限制,自两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后一直到
清代的2000年时间里,没有一个人做出像样的系统解剖记录,而清代人的知识水
平竟然连两汉人都不如,所以自然也就无法分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于是通通以
经络代指了事,而血管或神经的分布图自然也就根本无法画对,于是留下了一个
代代相传的经络图去让后人钻死胡同。

一切都是死守宗法、抱残守缺的恶果。

先秦两汉的古人是有智慧的,写的东西思路何其清楚,一干骗子欺负我们看
不到原始文献,非要自己瞎联系、瞎发挥,歪曲古人的文字,说经络是血管、神
经外的超系统,说中医的脏腑是哲学概念,甚至有人说经络是外星人发现的,中
医是外太空文明留给中国人的,此何其荒谬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扭曲历
史,真正的欺师灭祖!!!!

把不科学的东西说成是科学,然后又强调它超过了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的程度,
别人还能说什么呐。现代人非要歪曲古人的说法,说经络是什么光、电感应,什
么特殊的结构,狗屁特殊结构,胡说,胡说,胡说,真是胡说。骗老外骗
不了,也只有鱼肉乡里了。

古人说经络是诚实的,因为那就是他们的认识水平;而现代人说经络时,很
多人心里是有鬼的。


-----

此帖已删
2007-03-26, 01:56
续:神奇的经络究竟是什么

作者:乘7路车去伊甸园

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因为纠缠了民族情感和一些人的利益才变的复杂,认
为古人说的经络是血管或神经的判断也不是俺一个人的胡思乱想,之前早就有N
多的聪明人已经把此事看的很清楚了,只是囿于一些压力不便说罢了,于是放任
这个扭曲的学说在世间继续流传。

通过文献考证地方法,去探索古人对于的“经络”的描述,其实感受更多的
是,古人在描述“经络”时,是平实地将其与“脏腑”、“肌肉”、“关节”相
提并论的,在语句之中也并没有将其神秘化的意思,无论是论及寒热、风湿还是
血热、血寒时,“经络”的角色都是很正常的,,它的神秘而异化,
来自于西医进入中国对于中国医学的压迫,这种压迫使得中医的“脏腑”再也不
是可解剖而视之的实体,成了“哲学概念”,经络里自然也就不能再流动血液了,
因为我们必须避开西医的血管系统,我们的经络是“独一无二”的。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于经络的疑问就一直在我的脑中存在着,它到底是什
么?如果真的有那么神奇的功能,为什么老躲着我们??古人难到真的那么超现
代,能够发现这么离奇的东西?如果有,就要发现它,为人类造福。如果没有,
那不是在骗我们中国人自己吗?而80年代席卷全国的气功热何以如此让国人痴迷?
经络的神秘可谓助力不少。在当时喧嚣一时的各大气功门派中,几乎没有那个门
派的功法书上不绘有经络图的,传统文化成为“骗钱”的手段,那可能是最为赤
裸裸的阶段。

根据俺的证明和推测,真正的历史应该是这样的:

1.先秦之古人(也许远到原始社会)在生产生活中看到血管、神经、淋巴管
这些人体上的条索状结构;并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尤其是与血液的关系。

2.在解剖认识和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古人进行了粗略的解剖,并绘制了经
络分布图,并认为其对于人体非常重要。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图是错的,而且里
面也许还有古人想当然的部分。你想想看,古人分不清动脉、静脉、各类神经、
淋巴管,还有各种肌腱、网膜结构的干扰,即使是现在解剖学已经比较成熟的阶
段,一个外科医师要开展某类手术,也要对手术野的局部解剖反复参习,才能清
楚地分开上述各种结构,古人在基本概念都没有的情况下,绘制出错误的解剖图
是非常正常的。

3.先有经脉,后有穴位;先有灸法、砭石法,后产生刺法。(马王堆以及汉
简考古证明)

4.以上知识的累积和整理到了《黄帝内经》时奠定基础,经络理论基本定性,
即“血气之通道”。此后由于古人的崇古尊古,和解剖的受限,那个错误的经络
(血管)分布图就一直被当作圣人的识见被以讹传讹下去。

5.此后之中医,基本上都在《黄帝内经》规定的圈子里打转,直到清代的张
锡纯、陈修园、王清任还都认为血行经络之中。2000年变化不大。同时还有刺络
放血的针灸派,包括张从正、薛已等等,从理论到实践,都表现出针灸源自于古
老的砭石放血疗法的线索。

6.西医进入中国以后,中医的生理认识为了保持独立而退为哲学模式,自盘
古开天地以来一直到清末,中国人都一直认为是自己实体脏器的脏腑,自此变成
了哲学概念。经络也为了避开西医的循环系统而成为看不见的超能神奇系统。

N多年以后的医学史一定会是这样写的!

另:再补充一些文献佐证(俺手头的资料有限,可随便找找就有这么多):


1.《黄帝内经 灵枢 经脉》
“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
脉也。”

很清楚:络脉是肉眼可以常见的,经脉是分布较深所以看不到,如果还有人
非要说经络是什么超能结构,请问,古人是如何常见络脉的??大家低头看看你
的手掌正面的下端前臂处,也就是中医说的寸口部位附近,是不是有蓝色的静脉,
这样明显地看到静脉,人体上还有很多处,古人会看不见??上面的文字说的很
清楚,那就是他们所说的络脉!!而经脉,从分布特点上看,指的就是主干动脉。

2. 医圣,汉,张仲景,《金匮要略》
平郁冒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津液竭少,亡血损经络”

张医圣的临床实践多,理论论述较少,不过还有这一条。可见血与经络的密
切关系。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按其寸口人迎,以调阴阳,切循其经络之凝泣,结而不通者,此于身皆为
痛痹,甚则不行,故凝泣。”

通过触诊寸口了解经络,那么经络是什么?桡动脉?

4.“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
―――――――――――――――
情况同上。

5.“二曰豹文刺,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
此心之应也。”
――――――――――――――――
经络里有血。还跟心有关系。

6.隋,太医,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消渴病诸候第四渴利候:
“小便利则津液竭,津液竭则经络涩,经络涩则荣卫不行,”
―――――――――――――――――
经络里是液体。

7. 淋病诸候第十七(凡八论)血淋候:
“心主血,血之行身,通遍经络,循环腑脏。”
―――――――――――――――――――――――
心-经络-血液循环,那么经络是什么??

8. 痢病诸候第二十四(凡四十论)血痢候:
“血之随气,循环经络,通行脏腑,常无停积。”
――――――――――
经络里是血。

9. 金疮病诸候第六十四(凡二十三论)金疮渴候
“夫金疮失血,则经络空竭,津液不足,”
―――――――――――――――――――
中刀之后,失血,经络就空了,经络里是什么?

10. 金疮病诸候第六十四(凡二十三论)金疮下血虚竭候:
“金刃中于经络者,下血必多,腑脏空虚,津液竭少”
―――――――――――――――――――――――――
这句最最明白,千万都别说看不懂啊,刀砍了经络,可见经络是有实体的啊,
绝不是什么微观结构,经络被砍了结果怎么样,流出来的是血!!!还说不是血
管?!!

11. 妇人杂病诸候第六十六 吐血候:
“夫血外行经络,内荣腑脏。”
―――――――――――――――――
都不想再说了。大家自己觉着呐??

12.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
“少阴者,心脉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

手少阴心经,里面流着血,可惜,段誉如何能用血管发“外气”?


13.金代,李东垣《脾胃论》
“食气归精,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

只要学过《生理卫生》,读这段会想起什么??肺循环,是吧??是经络干
的。

14.清代,唐宗海《血证论》
“心主血脉,.,血循经脉”

到了清代了,反复说的话只有一句:经脉里留着血。

15.清,王清任《医林改错》:
“古人言经络是血管,由每脏腑向外长两根,”

我说早有人提出俺的结论了,果不其然。一个字都不用改。“古人言经络是
血管”还有什么可说的???

16.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诚以人身经络,皆有血融贯其间,内通脏腑,外溉周身,"

17.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
“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2011-01-15 20:55 7楼
回复 5# 一脑门官司


脉就是血管,正确。“夫脉者,血之府也。”(《素问·脉要精微论》)、“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灵枢·决气》篇)、“脉道以通,血气乃行。”(《灵枢·经脉》篇)、“中焦……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灵枢•营卫生会》篇)、“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灵枢•邪客》篇)、“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腑也。”(《素问•痹论》)|

但脉也是经脉。
2011-01-15 21:03 8楼
经是经\脉是脉,后世之人混用而曰"经脉",指"经",而非实际之"脉".经之所行亦有路数,顾以“脉”言,但此脉非彼脉。
⬅ 关于Huangh的奇案分析,我的诊断 老茶馆 摸脉诊病刍议 中医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