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素问.上古天真论》心得三

2010-12-21 17:27 楼主
心得三,养生的意义
养生的意义不就是健康长寿,多延长一点生命而已,有多少意义可谈。其实不是这样,从这篇医论中,最起码就给我们传达了这样两个显著的信息,这就是古人说的“人生七十古来稀”结论是不正确的,人的寿命还可以更加延长;其次,如能树立正确的养生观,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变现代人中不良的世界观,有益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样,其意义不就扩展延伸了。
先说其一、“人生七十古来稀”出处唐•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古汉乐府中,古诗十九首中有一首说:“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这两首经典名诗,都将人的寿命圈定在百岁以下。“人生苦短,对酒当歌”,是曹操的《短歌行》中两句,也是如此地感叹。人的寿命真是如此地短暂吗?从《上古天真论》中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退”,这就明显地告诉我们,上古时代的人都是百岁以上的人,而且度百岁时都动作不衰,这就说明这个百岁人就相当于我们今天40余岁的中年人,只有再加几十岁后,人才进入老年期,因此上古之人的寿命起码都在一百四五十岁以上。《春秋左传正义》中也有个说法,该书认为:“上寿百二十岁,中寿百,下寿八十”,我认为这个估算还有点保守。
另外,该篇中第四小段中说的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这四类人是更加的长寿者。其中上古的真人是寿命中的最强者,文章说“寿敝天地,无有终时”,又说中古中的至人也类似于上古的真人,也是寿命中的强者。这些人就有点像传说中的神仙一样,长生不老、不死。如道教中的太和、太极、清灵、紫阳真人等,还有八仙、天师之类,这些人都羽化升天成为神仙了。而圣人和贤人则要次一等,即使这样,但也是要比百岁以上的高寿者更高寿。
以上讲的是传说,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最长寿命又如何?我在媒体的几则资料中发现,现代人能活上百岁,已不是神话和个案,而是非常现实很普遍的事情。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10月12的一篇报导,全世界60多亿人中,有百岁老人21万多人,中国有百岁老人1.78万人。24万人口的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有百岁老人74人。从2006年10月23日《上海青年报》的一篇报导,上海市也有800人之多。
而一个人的最高寿龄究竟是多少?这是一个很难认准的问题。传说中,号称有药王之称的孙思邈(西魏人),肯定是百岁以上的老人,但具体年龄是多少,传说记载中有多种说法,最低为101岁,最高有141岁和168岁。传说中的最高寿龄为道家人物彭祖,诸多说法是800岁。在近代,据说有位老中医李清云,生于1677年,死于1933年,享年256岁,为世界的最长寿者。上面这些寿龄高者,包括近代的李清云,都没有切实的证据可查。唯有确切证据的有两位高寿者,一位为我国四川省乐山五通桥120岁的杜品华老人,在2002年116岁时,获得了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颁发的证书,被确认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另一位为2005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宣布当时114岁的波多黎各公民埃米利亚诺•梅尔卡多-德尔托罗为世界上最长寿的人。此人至今是否在世不得而知。
关于人的寿龄,有许多学者和科学家在关心这方面的问题。如法国的生物学家布丰提出的生长期论,就认定的人的寿命期限可达100—175年。他理论依据是:哺乳类动物的寿命为其生长期的5-7倍。人的生长期为20-25年,人的寿命期就是由此推算出来的。还有学者从细胞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人的寿命与细胞的分裂有关。人体细胞授精卵形成胚胎就开始分裂,并认定平均分裂的周期约24年,而且一般人的细胞都可分裂50次左右,按此推算为120岁左右。还有的学者从人体的性成熟期来推算。他们研究认为哺乳类动物的年龄为性成熟期的8-10倍。人和哺乳类动物相似,所以人的性成熟期为14-16岁,照此推算人的寿命可达112-160岁左右。近年来,英国剑桥大学的学者从人体的生物分子学和基因的学说,用现代的基因变异、克隆技术、防衰老等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理论,畅想人类的最高寿龄可达1000岁之久。当然,这只是一种理想,或者说幻想,能否实现,那也是未来很长时间内的事情。但有一点可以相信,人的自然寿命绝非短暂,就像该篇中所说的,上古时代的人,皆可百岁,动作都不衰,大多数人都能活上百岁以上并非梦想,现代社会百岁人也越来越多,将来的百岁人就更多更普遍化,这样的时代一定会来到。因此,养生对于我们人类来说,意义重大。
其二、养生观与世界观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如能树立起正确的养生观,就能帮助我们改变现代人中不良的世界观,有益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考查。人类是从哺乳类动物,从黑猩猩进化而来。据动物学的资料介绍,在哺乳类动物中,高寿者多为巨型动物,如象、鲸之类,它们都活在60至70岁左右。马也是长寿者,为50岁以下,和黑猩猩差不多。其余的多在30至40岁以下,老虎、猴子、猫、狗之类,只有20岁以下。
从以上这一组资料来分析,可以看出以下一些与寿命相关的问题,动物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的关系如何,与动物的寿命长度有直接的关系。像动物中的巨无霸大象和鲸鱼,它们和自然与动物间的关系相对和谐,如大象生活在广阔的森林里,鲸鱼生活在广阔的海洋中,环境辽阔,食物丰盛,可以说,它们可相对地无忧无虑地生存。大象有吃不完的森林草木树皮瓜果,鲸鱼有吞食不完的鱼虾等海洋资源,又由于它们巨大,其它动物都要敬而远之,不敢与之相抗。由于相对无自然力与环境压制的原因,所以大象和鲸的动作都较舒缓自由,运动量也都相对不大,不存在像其它动物那样的激烈竞争,这种相对静态以静制动的生活,是它们生存一大特点。正是这样一个原因,再加上饮食无忧,身体吸收与消耗相对地平衡,所以它们能更长寿。这类现象与静伏少动属卵生的长寿龟有相似之处,据说有的海龟可活到二、三百岁。
而老虎、猴子和还处于野生的猫狗之类就不同了,它们是肉食类动物,猴还可吃些瓜果之类野生植物,但由于同类动物群体的食物和生存环境大体相同,再加上有的动物种群数量发展快又多,大家争食物和地盘就成为种群间经常的行为举动,竞争是激烈和残酷的。动物们必须成天地四处觅食,住无定所的四处迁移,还要应付各种因种群争夺,或因自然环境恶劣而引发的撕杀与拼搏,因此这类动物在长期的进化中就积累全身好动善动的细胞组织。大量的活动,以动求静、制静是这类动物的特点。由于以上原因,这类动物从食物中能获取到的能量与本身每天运动所需要的能量就不可能是总是平衡的,而不平衡,身体总在透支可能常会发生。因此,这类动物的寿命就不可能会有大象之类动物那样长。马为食草动物,地球上的草本植物是丰富的,所以马不为食物所愁;黑猩猩是动物中智慧出众的动物,高级神经发达,这就为黑猩猩比其它动物在自然竞争中要稍胜几筹。大概就是这样的原因,所以马和黑猩猩等,寿命相对要长一些。
由黑猩猩或类人猿进化至人类时,早期的原始人类,其寿命与黑猩猩应该是一样的。只有当原始人类进入智人后,原始人类发明了火,知道熟食好处,同时又发明了原始的劳动工具,懂得农耕、畜牧、渔猎,大力发展生产。在手工业的制造中,除学会制造工具外,原始人类还会缝制衣服,建造安居的房屋,原始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质量都大大提高,与自然的竞争能力也大大提高,这是动物无可比拟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人类才真正从动物世界脱胎出来,成为万物之首,主宰整个世界。也只有这个时候,人类的寿命才会从哺乳类动物中高出一筹,甚至更高。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中期和后期,又特别是后期,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相当可观的。社会生产中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不仅分工明确,而且生产技能和手工艺水平都相当高超,社会文明程度已达到相当的高度。我们仅从中国的仰韶文化就可以看出,那时的彩陶工艺、玉器工艺、铸铜工艺等手工艺水平是相当高的。当时的人类就是凭着直觉和经验,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也因此,创造了无比丰富的社会财富,其中包括有丰富的物质产品和丰富的精神产品。就是在这些伟大的劳动生产实践中,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聪明才智的杰出社会人才,我想这些人就是该篇中所列出的真人、至人、圣人和贤人之类的人才。这些人就是当时社会生产、社会管理和科学文化的代表。他们虽然没有真实的历史可考,但从传说文化中,我们仍可见到他们的英雄风采,如“三皇五帝”的传说;社会生产中能工巧匠的传说;道教中“真人”“天师”的传说;医术中众多的名医的传说等等。当时社会就是在这样一批领军人物的带领下,创造了我国早期的华厦文明。
当时的社会现象究竟如何?当然我们只能从考古的挖掘中;从传说的文化中去领略,不可能有全真的信息再现。但我们仍可从支离破碎的考古文化中,从一些传说文化中,约略地窥见到当时社会的一些景况。这里我只摘一段老子《道德经》中的一段有关理想社会的描述,就可大约的想象到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
老子说:“小邦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一段话虽然只是老子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景仰追求,但又不是老子凭空毫无根据空想出来的,而是老子对他所了解到的先前社会的经验总结,同时又是对当时“礼崩乐坏”周王朝,还可包括整个夏、商、周在内的整个奴隶社会制度的不满的一种期望。根据我对一些古典文献的阅读,还有老子和孔子学说的对照,我认为老子与孔子都处在周朝社会的晚期,他们在社会制度的建立上,在治国安邦的理念上,是走着绝然不同的两条道路。孔子积极主张以仁治国,以礼安邦,而老子主张以道以治国,以德安邦;前者以社会为本,而后者以自然为本;前者是要当时的统治者尽力维护其奴隶制社会,而后者则要求统治者以先前的圣贤之能,恢复到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去,也即恢复到原始的民主社会中去。老子的这一主张,显然是要历史倒退,逆历史而动,因而是行不通的。正因为此,所以历史没能如老子所愿,而是孔子儒家的思想一统天下。
我这里主要不是要对历史的研究作出某种评价,而是要借用老子这段话来说明中国的原始社会的晚期中的社会景象,以增加感性的理解。在原始社会的晚期,在即将要进入奴隶社会的前期,可以肯定这样说,其社会的生产力是相当地发达的,社会的产品也是相当地丰富的,由于氏族社会的群居生活,不管是母系还是父系,因地缘和血缘关系,每个氏族或部落在首领的管理下,都相当于当时的原始社会的部落组织。因自然和社会两重原因,在部落间也会因为地域和自然的资源而发生争执,产生原始的“战争”。但总的来看,那时候还没有形成私有观念和私有制度,社会财富共同所有,社会不存在阶级的差异,不存在私吞、抢夺、霸占和剥削;不存在阶级的斗争,也不存在国家形式的斗争。社会生活民主,地位平等,还没有等级观念,不存在因权力、地位和智能的差异而形成的压迫、侵害与歧视;人人都爱劳动,还未形成好逸恶劳的享乐观念。总之,那时候人们生活十分幸福美满,家家丰衣足食,人人身体健康。社会没有战争、没有饥荒、没有贪欲、没有仇恨、没有竞争、没有苦恼、焦虑和恐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片祥和安定的太平景象。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就如自然中的其他生命一样 可自由自在的生活,而且凭着人类自己的智慧,其生活的质量和健康的保障是其它一切生命无可比拟的,其寿命当然会长。 而其中的真人、圣人之类的社会精英,他们更凭着自己独有的悟性,在个人的生活中,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由于他们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使其和谐一体,其寿命自然更长。
社会为什么会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为什么会从无阶级社会进入有阶级社会,原因有三: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是物质一方面的原因,这是主要的原因;2、但也有精神方面的原因,如主体需要的原因,如人都需要生活得更好,衣食住行都好,还可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如人还有自尊和关爱的需要,总想处处高人一等,受到人的尊敬和羡慕,可以随意地管理约束别人的行为而得到满足等等;3、还有一重原因就是人的身体素质能力的差异,社会中的强者,能者总是极容易主宰社会,弱者总是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就是以上三个方面原因,在原始社会中的后期,属于原始部落中的首领,生产能手、争斗能手、智者等这些社会中的强者,这些人必然要高居于社会之上,成为社会的管理者和英雄。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不断地进步,这些身居社会中的强者,他们必然会在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上,滋生不劳而获,享乐腐化的思想,还有权力地位,等级差异的思想。就是在这些观念支配下,这些人必然会利用自己已经拥有的权力和地位,将管理中的社会财富占为已有,同时又将利用占有的财富来支配他人的劳动,使他人变成为自己可支配的劳动者。这批社会的强者,为了使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固定下来,在他们已经掌握的财富和权力的支配下,组成利益集团来共同管理整个社会,并制定出与财富相关的法律来保护自己,这就是私有制的产生,也是阶级社会的产生。
一个社会的变革是极其复杂的,我这里只是极其简要的描术。描术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在阶级社会中产生了一个极不利于人类养生(生存)的社会制度,还有几个极不利于人类养生(生存)的观念,这就是“私有制”、“财富观念”、“权力地位观念”、“享乐观念”。在私有制的社会里,这三个观念是三位一体的,要想享乐,就必须要有权力和地位,然后才会更多的财富;同样,只要有了权力和地位,就会自然获得财富,供自己享受;同样,只要有财富,就会获得权力和地位来维护自己的享受。在私有制社会里,强权者,社会财富的主宰者,为了维护自己的财富和享乐生活,在阶级或者说穷与富的斗争中,就会极力促成政治制度和国家之类的产生。而社会中的开明贤达者,同样是在这样一场不可避免的斗争中,有的人可能因无可奈何而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于是就创立了宗教;有的人,则企图通过说教来缓和社会的矛盾,调解双方的利益关系,于是就产生了道德观念。其它社会文化,也都应主体的需要,围绕着政治、宗教和道德,其中尤其是政治而应运而生,这就是私有制所导致的阶级社会里社会文明的基本状况。
现在我们再回到为什么说“私有制”、“财富观念”、“权力地位观念”、“享乐观念”无益于人的养生(生存)?
“私有制”和一般的“私有观念”是根本不同的。“私有制”是阶级社会里每个国家保护有钱人财富不受到任何侵害的根本政治制度。在这个制度保护下,一个人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他都可无忧无虑的拥有和享用。在这样的社会制度下,财富的多少与权力地位的高低,享乐的程度都是成正比的。在这样的社会里,财富不仅是社会的基础,同时也是社会的主宰,财富就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一个人拥有一定的财富,他就可获得相等的地位与权力。财富与金钱是等价的,所以拥有一定的金钱,就能拥有一定的物质和精神的财富,两者都可尽情享受。财富本性本是物质的,为人所掌握,但作为金钱,又在人的超常欲望下,它就可以变成人的主人,使精神或灵魂成为奴隶。在这种欲望驱动下,财富有时也像一根魔棒,它能使社会中的现象发生随意性的扭曲变化,假的可变真,是的可变非,黑的可变白,在它的面前没有真理可言。
一个社会在这样的制度与思想理念主宰下,几乎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会要在“私有制”的保护下,一生都要尽力地为积累财富,建立家室而奋斗,其他的社会生活也是围绕这一中心而运转的。在还未成年或是还未成家立业之前,每个人都必然是在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下成长,树立起积累财富的目标,培养积累财富的能力。其它的许多文化知识,做人道理,也都是围绕这一中心而接受的。基于这样一个社会思想文化氛围和这样一种心态,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几乎不太在乎人的身体和生命,不太在乎身体的本钱,都是以金钱、事业、爱情、尊严、名誉、地位、享乐,甚至是没有意义的“当时一口气”或“暂时的绝望”而为之舍命、拼命、亡命。在这些人中,当然不存在什么养生的概念,于是你就可看到社会万象中各种置身体而不顾的玩命者。这些人的状况,概括起来说,就是每个人为了实现上述的目的,都可以无所顾忌的逆于生命的规律,把仅有的生命当成赌资,在社会的竞争舞台上豪赌;或为了一时的欲望满足,都可以及时的行乐,尽情地纵欲;或是因“当时一口气”、“暂时的绝望”而与人拼杀或是殉情。基于这样一种文化观念和社会状况,当然无益于人的养生和生存。人的寿命当然也不可能延长,而只能是相反。现实就是这样,在残酷的阶级社会里,人的寿命是越来越短的。我这里介绍一个仅供参考的资料就可说明这一问题。
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平均寿命则是:夏代,18岁;秦汉,20岁;东汉,22岁;唐朝,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时期35岁;新中国1957年,57岁;1981年,68岁。中国人口寿命一直呈上升趋势。今天,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人均寿命已与世界发达城市相同,为76岁上下。(引自于《人体革命》一书)
但是,这里必须要特别地说明,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中有英雄、天才、精英、栋梁之材等等,这些人在社会的各个层面,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为社会的进步事业,他们完全不顾个人身体安危,甚至带病工作,甚至无畏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些人是以精神取胜,是崇高的人格,所以他们的行为不在其列,我这里讲的都是一般的普通人的个人行为。
说了这么一大圈,现在回到正题,为什么说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可以帮助我们克服不良的世界观,而有益于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这是因为养生不仅是个健身与营养的问题,而且还涉及到一个人的人生观,或者说是人生的处世态度问题。自古至今,包括本篇在内,所有的养生言论,都会不约而同地谈到这方面的问题。现在,我想在这里总结了一下,古今中外,各种经验谈养生,无论他们怎样地谈,都始终离不开这样三方面的问题,一是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与自身的关系;三是与社会的关系,即要求我们在养生中要正确地处理好上面这三重关系。所谓处理就是要求我们在养生中要按照自然的规律,生命的规律和社会的规律行事。这里,第一个与自然的关系不属本题所谈,现在要谈的是有关社会的规律的问题,在养生中我们又是如何按照社会规律行事?很明显,在养生中绝不是要求我们去搞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而是要求我们养生者懂得社会仁义道德对养生的作用,即以德养性,以德养生。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仁者寿”。这就是说,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基本具备了高寿的条件,如从正面来表述,也就是说,遵从道德的原则,就完全符合养生之道的法则。
为什么这样讲,这是因为道德要求人们以仁爱为怀,无私少私,大公无私,或大公小私。基于这样一个为人处世的态度,所以一个有道德者,立足于社会之中,就不会有更多的敌人和对手,也不会卷入社会无休止的社会矛盾冲突中去,这样,就会为自已的生存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外部社会环境;同时内心世界也因无私少欲,无烦无恼,无忧无虑,心态平常。就是这样,一个既无外患,又无内忧的心态,也为自己的生存又创造了一个宽松和谐的内部心理环境。
一个很平常的自然心态是最符合一个生命的生存与发展的,这是因为心态自然平常,就能使处于低位的心脑血管自主神经能够真正做到自主,使生命能够自然而然地生存和发展,不会受到来自高级心脑血管神经中枢的左右。如果高级心脑血管神经中枢是理性的,懂得养生之道,这无疑是合理的,有益的。如果高级心脑血管神经中枢为感性私欲所主宰,因而在人的清醒的状态下,低位的心脑血管自主神经就会完全失去其自主性而被支配,这样,在私欲的随意心理支配下,人的生理状态必然要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人的心理与生理机能是矛盾的,因而生命的有序性必会被打破,生命的生存与发展当然在受到威胁。为什么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人的寿命会缩短,恐怕就是这个道理。中国现代社会的人的寿龄在逐渐提高,这与社会的进步有关系,与社会大力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使全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有关,更重要的是,全民的心理安稳度,衣食无愁,社会道德水平相应提高有关。但是,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发展着的阶段,社会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此,社会竞争激烈,而相应的道德教育又没有完全跟上并与之相适应,因而相对地来说,也是一个不利生存的环境,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但是,历史的发展,在经过一个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我相信,社会总是会朝着更加高级的阶段发展,朝着更加完美完善的社会发展,总有一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都会进入和谐之中,因而克服了这一社会矛盾。从今天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来看,美好的中国社会一定会很快的到来。
当前,我国社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正在领导全国人民朝着一个美好的社会目标大踏步地前进。唯一不足的,一个较明显的落差,就是社会的文化和道德水准下降了,由私有制带来的财富观念、权力地位观念、享乐观念等,这些本在毛泽东时代已经在渐渐克服的思想观念,现在又重新回到了社会的思潮之中,而且被更加地强化了许多倍。什么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统的优良道德规范,现在都只能说是在党的思想文化宣传中,政府的政策管理强制执行中,办公室、街头巷尾的墙头、口头宣传文化中,还有老年人的思想保留中还存在着,真正体现在行为里,只能说是少数人的行为,并非是社会的普遍行为。从党的“十六大”开始,这几届党和政府,明显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并开始着手在抓,但前几届党和政府遗留下的问题太多,积重难返,现在一下想要扭转,并非易事。就是在这样一种思想文化氛围下,要谈养生,建立起养生的心态是很不容易的。
根据我的学习体会,我认为现在党和政府如果能认识到养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能够在全民中推行养生文化,这无疑是一项加快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为什么这样说,这是因为养生所追求的社会环境、心理境界与道德的要求是相统一一致的,如果养生理念能为社会普遍所接受,养生能成为社会生活中组成部分,这样就无疑有利于社会道德教育的普及与推广,有利于社会道德的建设。我认为这种因养生而形成的以道德为中心的文明建设,比起用政治手段来推行还来得更快更扎实有力,而且这种大兴道德文明之风,还会成为人民群众一种自觉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当然是有益于我们清除头脑中各种自私自利,不顾他人;唯利是图,损害他人;争权夺利,欺诈他人;你嫉我妒,算计他人等各种损人利已的不良思想,当然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这样的养生文化为何我们不去倡导。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26 10:24 2楼
欢迎网友读贴、回贴并指导!
2011-01-04 14:17 3楼
欢迎网友读贴与回贴并指导.
⬅ 有益健康的6种米饭 老茶馆 古代餐后养生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