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针刺“伤气” 针灸推拿

2010-12-17 20:58 楼主
在民间流传一种针刺“伤气”的说法,即针刺若干次或频繁针刺后,患者出现乏力或无力的现象。医师临证时,患者及家属经常会在针刺治疗前后提出关于针刺“伤气”的问题,如果医师的解答不够合理、圆满,可能因此动摇患者对针刺疗法的信心,使正确的治疗方案就难以贯彻执行,从而导致治疗的失败。
笔者认为临症遇到患者诉说针刺后出现“身上没劲,四肢没劲”的感觉,首先应确认是否属于针刺“伤气”现象,并且向患者解释清楚,再根据具体情况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
那么,怎样才能确认是针刺产生的“伤气”现象呢?首先要问清楚患者的感觉是精神疲乏、肌肉无力还是有劲使不出来的感觉。笔者认为精神疲乏属中医学气虚证中的神疲乏力,属于“伤气”的症状,但只有在排除了劳累、精神因素等原因时,才能基本确认与针刺有关。患者在针刺后出现肌肉无力及有劲使不出来的感觉,均非“伤气”之症。前者中医学常描述为肢体软弱无力,多见于痿证,例如周期性瘫痪(属于中医痿证范畴),尤其是轻症患者,在发病前接受针刺治疗,次日出现了肌肉无力现象,患者常误认为是针刺“伤气”,通过仔细分析不难判断清楚,再给予适当的治疗,可获得很好的疗效。后者多因针刺手法过重使局部后遗针感较强,患者过于娇气也是重要的原因,只要重新选穴、将针刺手法减弱或停止针刺适当休息一两天,多能缓解“伤气”现象。
再谈产生针刺“伤气”的原因及其解决办法。笔者认为针刺手法(主要是指泻法)及刺激量过大是产生“伤气”现象的重要原因,如用泻法强刺激上肢或下肢穴位,可能会导致被刺上肢或下肢出现劳累感(即伤气)。对此采用减小刺激量,改换针刺穴位、延长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方法或原穴改为补法,多能迅速缓解症状。另外,产生针刺“伤气”现象与穴性有明显相关性。根据笔者经验,针刺合谷、内关、人中、中脘、足三里等穴,尤其是采用强刺激泻法时,很可能出现气虚症状(伤气),甚则出现脱证(晕针)。此时选刺具有补气功效的穴位,用补法,多能收到良好效果。当然临症时针刺配穴处方不合法度,误犯“虚虚”之戒,尤其对气虚患者,误刺具有泻气功效的穴位,大行泻法,更易产生“伤气”现象。
如何防止出现针刺“伤气”的现象呢?笔者认为针刺配穴宜遵循辩证论治原则,对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运用泻法时,应掌握好刺激量,做到中病即止,或采用补泻兼施、先补后泻、先泻后补的手法,勿犯“虚虚”之戒。行针时密切观察患者面部气色变化,多能避免出现“急性伤气”现象。复诊时注意询问患者有无神疲乏力现象,以期早期发现“伤气”现象,随时调整治疗方案。总之正确运用辩证论治的原则,谨慎施术,密切观察患者针后反应,随证施治,就能够避免避免“伤气”现象。
记得早年治疗一位胃火牙痛患者,针刺合谷重用泻法,虽牙痛立止,但该患者多次要求加大刺激量,并自称任何针灸师均不能使其晕针。那时我年轻气盛,与患者打赌,大行泻法数秒后患者面色发黄,汗出如珠,心慌,两眼发黑,立即改用强力补法,数秒后汗止患者面色渐渐红润。患者不服,如是者两次,患者均晕针。笔者认为上述晕针现象实际上是“伤气”现象的一种特殊形式,为有别于一般的“伤气”现象,暂且命名为“急性伤气”(尚有值得商榷之处)。今录之仅供参考。本人临床经验有限,认识难免失之偏颇,谬误不当之处,请针界同仁惠言斧正。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湿於化热案 老茶馆 文某湿温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