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性 賦

2008-06-04 08:31 楼主
■ 第一章 寒性藥

諸藥賦性,此類最寒。

犀角解乎心熱;羚羊清乎肺肝。

澤瀉利水通淋而補陰不足;海藻散癭破氣而治疝何難。

聞之菊花能明目清頭風;射干療咽閉而消癰毒;

薏苡裡腳氣而除風濕;藕節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癭子下氣潤肺喘兮,又且寬中,車前子止瀉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黃柏瘡用,兜鈴嗽醫。

地骨皮有退熱除蒸之效,薄荷葉宜消風清腫之施。

寬中下氣,枳殼緩而枳實速也;療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熱,咳嗽可止;梔子涼心腎,鼻衄最宜。

玄參治結熱毒癰,清利咽膈;升麻清風熱腫毒,發散瘡痍。

嘗聞膩粉抑肺而斂肛門;金箔鎮心而安魂魄。

茵陳主黃疸而利水;瞿麥治熱淋之有血。

樸硝通大腸,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頭痛,解肌而消煩渴。

前胡除內外之痰實;滑石利六腑之澀結。

天門冬止嗽,補血涸而潤心肝;麥門冬清心,解煩渴而除肺熱。

又聞治虛煩、除檅嘔,須用竹茹;通祕結、導瘀血,必資大黃。

宣黃連治泠熱之痢,又厚腸胃而止瀉;淫羊藿療風寒之?,且補陰虛而助陽。

茅根止血與吐衄;石葦通淋與小腸。

熟地黃補血且療虛損;生地黃宜血更醫眼瘡。

赤芍藥破血而療腹痛,煩熱亦解;白芍藥補虛而生新血,溫熱尤良。

若乃消腫滿逐水於牽牛;除熱毒殺蟲於貫眾。

金鈴子治疝氣而補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腫。

側柏葉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氣血婦人之用。

地膚子利膀胱,可洗皮膚之風;山豆根解熱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蘚皮去風治筋弱,而療足頑痺;旋覆花明目治頭風,而消痰嗽壅。

又況荊芥穗清頭目便血,疏風散瘡之用;瓜蔞根療黃疸毒廱,消渴解痰之憂。

地榆療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氣,散癭散瘤。

療傷寒、解虛煩,淡竹葉之功倍;除結氣、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蠣澀精而虛汗收。

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開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黃芩治諸熱,兼主五淋;槐花治腸風,亦醫痔痢。

常山理痰結而治溫瘧;葶藶瀉肺喘而通水氣。

此六十六種藥性之寒者也。



■ 第二章 熱性藥

藥有溫熱,又當審詳。

欲溫中以蓽撥;用發散以生薑。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腎水;膃肭臍療癆瘵,更壯元陽。

原夫川芎怯風溼、補血清頭;續斷治崩漏、益筋強腳。

麻黃表汗以療咳逆;韭子壯陽而醫白濁。

川烏破積,有消痰治風痹之功;天雄散寒,為去濕助精陽之藥。

觀夫川椒達下,乾薑暖中。

胡蘆巴治虛泠之疝氣;生卷柏破癥葭而血通。

白朮消痰壅、溫胃,兼止吐瀉;菖蒲開心氣、散泠,更治耳聾。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薑止心氣痛之攻沖。

肉蓯蓉填精益腎;石硫黃暖胃驅蟲。

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風。

吳茱萸療心腹之泠氣;靈砂定心臟之怔忡。

蓋夫散腎泠、助脾胃,須畢澄茄;療心痛、破積聚,用蓬莪朮。

縮砂止吐瀉安胎、化酒食之劑;附子療虛寒反胃、壯元陽之方。

白豆蔻治泠瀉,療癰止痛於乳香;紅豆蔻止吐酸,消血殺蟲於乾漆。

豈知鹿茸生精血,腰脊崩漏之均補;虎骨壯筋骨,寒濕毒風之並怯。

檀香定霍亂,而心氣之痛愈;鹿角祕精髓,而腰脊之痛除。

消腫益血於米醋;下氣散寒於紫蘇。

扁豆助脾,則酒有行藥破結之用;麝香開竅,則蔥為通中發汗之需。

嘗觀五靈脂治崩漏,理血氣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療金瘡之傷折。

糜茸壯陽以助腎;當歸補虛而養血。

烏賊骨止帶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膠住血崩,能補虛羸勞絕。

白花蛇治癱瘓,療風癢之癬疹;烏梢蛇療不仁,去瘡瘍之風熱。

烏藥有治泠氣之理;禹餘糧乃療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積;獨活療諸風,不論新久。

山茱萸治頭暈遺精之藥;白石英醫咳嗽吐膿之人。

厚樸溫胃而去嘔脹,消痰亦驗;肉桂行血而療心痛,止汗如神。

是則鯽魚有溫胃之功;代赭乃鎮肝之劑。

沉香下氣補腎,定霍亂之心痛;橘皮開胃去痰,導壅滯之逆氣。

此六十六種藥性之熱者也。



■ 第三章 溫性藥

溫藥總括,醫家素諳。

木香理乎氣滯;半夏主於痰濕。

蒼朮治目盲,燥脾去濕宜用;蘿蔔去膨脹,下氣治麵尤堪。

況夫鍾乳粉補肺氣,兼療肺虛;青鹽治腹痛,且滋腎水。

山藥而腰濕能醫;阿膠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濁而止泄,兼補崩中;陽起石暖子宮以壯陽,更療陰痿。

誠以紫苑治嗽,防風怯風,蒼耳子透腦止涕,威靈仙宣風通氣。

細辛去頭風,止嗽而療齒痛;艾葉治崩漏、安胎而醫痢紅。

羌活明目驅風,除濕毒腫痛;白芷止崩治腫,療痔瘺瘡癰。

若乃紅藍花通經,治產後惡血之餘;劉寄奴散血,療燙火金瘡之苦。

減風濕之痛則茵芋葉;療折傷之症責骨碎補。

藿香葉闢惡氣而定霍亂;草果仁溫脾胃而止嘔吐。

巴戟天治陰疝白濁,補腎尤滋;元胡索理氣痛血凝,調經有助。

嘗聞款冬花潤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溫中,止霍亂而助脾。

撫芎走經絡之痛;何首烏志瘡疥之資。

薑黃能下氣、破惡血之積;防己宜消腫、去風濕之施。

蒿本除風,主婦人陰痛之用;仙茅益腎,扶元氣虛弱之衰。

乃曰破故紙溫腎,補精髓與勞傷;宣木瓜入肝,療腳氣並水腫。

杏仁潤肺燥止嗽之劑;茴香治疝氣腎疼之用。

訶子生精止渴,兼療滑泄之痾;秦艽攻風逐水,又除肢節之痛。

檳榔豁痰而逐水,殺刺白蟲;杜仲益腎而添精,去腰膝重。

當知紫石英療驚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氣之真。

金櫻子兮澀精;紫蘇子兮下氣涎。

淡豆豉發傷寒之表;大小薊除諸血之鮮。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頻數;麻仁潤肺,利六腑之燥堅。

抑又聞補虛弱、排瘡膿,莫若黃耆;強腰腳、壯筋骨,無如狗脊。

菟絲子補腎以明目;馬蘭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種藥性之溫者也。



■ 第四章 平性藥

詳論藥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積;用龍齒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脹,且利脾胃;芡實益精治白濁,兼補真元。

原夫木賊草去目翳,崩漏亦醫;花蕊石治金瘡,血行則卻。

決明和肝氣,治眼之劑;天麻主頭眩,怯風之藥。

甘草和諸藥而解百毒,蓋以氣平;石斛平胃氣而補腎虛,更醫腳弱。

觀乎商陸治腫,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鎮心而有靈。

牛膝強足補精,兼療腰痛;龍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風氣而痛止;蒺藜療風瘡而目明。

人參潤肺寧心,開脾助胃;蒲黃止崩治衄,消癆調經。

豈不以南星醒脾,去驚風痰吐之憂;三稜破積,除血塊氣滯之症。

沒食主泄瀉而神效;皂角治風痰而響應。

桑螵蛸療遺精之泄;鴨頭血醫水腫之盛。

蛤蚧治癆嗽,牛蒡子疏風壅之痰;全蝎主風癱,酸棗仁去怔忡之病。

嘗聞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氣,亦令胃和。

小草、遠志,俱有寧心之妙;木通、豬苓,尤為利水之多。

蓮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沒藥乃治瘡散血之科。

郁李仁潤腸宣血,去浮腫之疾;茯神寧心益智,除驚悸之痾。

白茯苓補虛勞,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結血,獨利水道以無毒。

因知麥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麥有止汗養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風之遊走;大腹皮治水腫之泛溢。

樁根白皮主瀉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健脾胃而進飲食。

五加皮堅筋骨以立行;柏子仁養心神而有益。

抑又聞安息香辟惡,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實為飲食之資。

僵蠶治諸風之喉閉;百合戀肺癆之嗽萎。

赤小豆解熱毒,瘡腫宜用;枇杷葉下逆氣,噦嘔可醫。

連翹排瘡膿與腫毒;石南葉利筋骨與毛皮。

谷芽養脾,阿魏除邪氣而破積;紫河車補血,大棗和藥性以開脾。

然而鱉甲治癆瘧,兼破癥葭;龜甲堅筋骨,更療崩疾。

烏梅主便血瘧疾之用;竹瀝治中風聲音之失。

此六十八種藥性之平者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6-04 08:34 2楼
药 性 赋
■ 第一章 寒性药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

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

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

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

薏苡裡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

瓜瘿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

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

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

宽中下气,枳壳缓而枳实速也;疗肌解表,干葛先而柴胡次之。

百部治肺热,咳嗽可止;栀子凉心肾,鼻衄最宜。

玄参治结热毒痈,清利咽膈;升麻清风热肿毒,发散疮痍。

尝闻腻粉抑肺而敛肛门;金箔镇心而安魂魄。

茵陈主黄疸而利水;瞿麦治热淋之有血。

朴硝通大肠,破血而止痰僻;石膏治头痛,解肌而消烦渴。

前胡除内外之痰实;滑石利六腑之涩结。

天门冬止嗽,补血涸而润心肝;麦门冬清心,解烦渴而除肺热。

又闻治虚烦、除檅呕,须用竹茹;通祕结、导瘀血,必资大黄。

宣黄连治泠热之痢,又厚肠胃而止泻;淫羊藿疗风寒之?,且补阴虚而助阳。

茅根止血与吐衄;石苇通淋与小肠。

熟地黄补血且疗虚损;生地黄宜血更医眼疮。

赤芍药破血而疗腹痛,烦热亦解;白芍药补虚而生新血,温热尤良。

若乃消肿满逐水于牵牛;除热毒杀虫于贯众。

金铃子治疝气而补精血;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

侧柏叶治血山崩漏之疾;香附子理气血妇人之用。

地肤子利膀胱,可洗皮肤之风;山豆根解热毒,能止咽喉之痛。

白藓皮去风治筋弱,而疗足顽痺;旋覆花明目治头风,而消痰嗽壅。

又况荆芥穗清头目便血,疏风散疮之用;瓜蒌根疗黄疸毒廱,消渴解痰之忧。

地榆疗崩漏,止血止痢;昆布破疝气,散瘿散瘤。

疗伤寒、解虚烦,澹竹叶之功倍;除结气、破瘀血,牡丹皮之用同。

知母止嗽而骨蒸退;牡蛎涩精而虚汗收。

贝母清痰止咳嗽而利心肝;桔梗开肺利胸膈而治咽喉。

若夫黄芩治诸热,兼主五淋;槐花治肠风,亦医痔痢。

常山理痰结而治温疟;葶苈泻肺喘而通水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寒者也。



■ 第二章 热性药

药有温热,又当审详。

欲温中以荜拨;用发散以生薑。

五味子止嗽痰,且滋肾水;腽肭脐疗痨瘵,更壮元阳。

原夫川芎怯风溼、补血清头;续断治崩漏、益筋强脚。

麻黄表汗以疗咳逆;韭子壮阳而医白浊。

川乌破积,有消痰治风痹之功;天雄散寒,为去湿助精阳之药。

观夫川椒达下,乾薑暖中。

胡芦巴治虚泠之疝气;生卷柏破症葭而血通。

白朮消痰壅、温胃,兼止吐泻;菖蒲开心气、散泠,更治耳聋。

丁香快脾胃而止吐逆;良薑止心气痛之攻冲。

肉苁蓉填精益肾;石硫黄暖胃驱虫。

胡椒主去痰而除泠;秦椒主攻痛而去风。

吴茱萸疗心腹之泠气;灵砂定心脏之怔忡。

盖夫散肾泠、助脾胃,须毕澄茄;疗心痛、破积聚,用蓬莪朮。

缩砂止吐泻安胎、化酒食之剂;附子疗虚寒反胃、壮元阳之方。

白豆蔻治泠泻,疗痈止痛于乳香;红豆蔻止吐酸,消血杀虫于乾漆。

岂知鹿茸生精血,腰嵴崩漏之均补;虎骨壮筋骨,寒湿毒风之并怯。

檀香定霍乱,而心气之痛愈;鹿角祕精髓,而腰嵴之痛除。

消肿益血于米醋;下气散寒于紫苏。

扁豆助脾,则酒有行药破结之用;麝香开窍,则葱为通中发汗之需。

尝观五灵脂治崩漏,理血气之刺痛;麒麟竭止血出,疗金疮之伤折。

糜茸壮阳以助肾;当归补虚而养血。

乌贼骨止带下,且除崩漏目翳;鹿角胶住血崩,能补虚羸劳绝。

白花蛇治瘫痪,疗风痒之癣疹;乌梢蛇疗不仁,去疮疡之风热。

乌药有治泠气之理;禹馀粮乃疗崩漏之因。

巴豆利痰水,能破寒积;独活疗诸风,不论新久。

山茱萸治头晕遗精之药;白石英医咳嗽吐脓之人。

厚朴温胃而去呕胀,消痰亦验;肉桂行血而疗心痛,止汗如神。

是则鲫鱼有温胃之功;代赭乃镇肝之剂。

沉香下气补肾,定霍乱之心痛;橘皮开胃去痰,导壅滞之逆气。

此六十六种药性之热者也。



■ 第三章 温性药

温药总括,医家素谙。

木香理乎气滞;半夏主于痰湿。

苍朮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萝卜去膨胀,下气治麵尤堪。

况夫锺乳粉补肺气,兼疗肺虚;青盐治腹痛,且滋肾水。

山药而腰湿能医;阿胶而痢嗽皆止。

赤石脂治精浊而止泄,兼补崩中;阳起石暖子宫以壮阳,更疗阴痿。

诚以紫苑治嗽,防风怯风,苍耳子透脑止涕,威灵仙宣风通气。

细辛去头风,止嗽而疗齿痛;艾叶治崩漏、安胎而医痢红。

羌活明目驱风,除湿毒肿痛;白芷止崩治肿,疗痔瘘疮痈。

若乃红蓝花通经,治产后恶血之馀;刘寄奴散血,疗烫火金疮之苦。

减风湿之痛则茵芋叶;疗折伤之症责骨碎补。

藿香叶闢恶气而定霍乱;草果仁温脾胃而止呕吐。

巴戟天治阴疝白浊,补肾尤滋;元胡索理气痛血凝,调经有助。

尝闻款冬花润肺,去痰嗽以定喘;肉豆蔻温中,止霍乱而助脾。

抚芎走经络之痛;何首乌志疮疥之资。

薑黄能下气、破恶血之积;防己宜消肿、去风湿之施。

蒿本除风,主妇人阴痛之用;仙茅益肾,扶元气虚弱之衰。

乃曰破故纸温肾,补精髓与劳伤;宣木瓜入肝,疗脚气并水肿。

杏仁润肺燥止嗽之剂;茴香治疝气肾疼之用。

诃子生精止渴,兼疗滑泄之痾;秦艽攻风逐水,又除肢节之痛。

槟榔豁痰而逐水,杀刺白虫;杜仲益肾而添精,去腰膝重。

当知紫石英疗惊悸崩中之疾,橘核仁治腰痛疝气之真。

金樱子兮涩精;紫苏子兮下气涎。

澹豆豉发伤寒之表;大小蓟除诸血之鲜。

益智安神,治小便之频数;麻仁润肺,利六腑之燥坚。

抑又闻补虚弱、排疮脓,莫若黄耆;强腰脚、壮筋骨,无如狗嵴。

菟丝子补肾以明目;马兰花治疝而有益。

此五十四种药性之温者也。



■ 第四章 平性药

详论药性,平和惟在。

以磠砂而去积;用龙齿以安魂。

青皮快膈除膨胀,且利脾胃;芡实益精治白浊,兼补真元。

原夫木贼草去目翳,崩漏亦医;花蕊石治金疮,血行则却。

决明和肝气,治眼之剂;天麻主头眩,怯风之药。

甘草和诸药而解百毒,盖以气平;石斛平胃气而补肾虚,更医脚弱。

观乎商陆治肿,覆盆益精。

琥珀安神而散血;朱砂镇心而有灵。

牛膝强足补精,兼疗腰痛;龙骨止汗住泄,更治血崩。

甘松理风气而痛止;蒺藜疗风疮而目明。

人参润肺宁心,开脾助胃;蒲黄止崩治衄,消痨调经。

岂不以南星醒脾,去惊风痰吐之忧;三稜破积,除血块气滞之症。

没食主泄泻而神效;皂角治风痰而响应。

桑螵蛸疗遗精之泄;鸭头血医水肿之盛。

蛤蚧治痨嗽,牛蒡子疏风壅之痰;全蝎主风瘫,酸枣仁去怔忡之病。

尝闻桑寄生益血安胎,且止腰痛;大腹子去膨下气,亦令胃和。

小草、远志,俱有宁心之妙;木通、猪苓,尤为利水之多。

莲肉有清心醒脾之用;没药乃治疮散血之科。

郁李仁润肠宣血,去浮肿之疾;茯神宁心益智,除惊悸之痾。

白茯苓补虚劳,多在心脾之有眚;赤茯苓破结血,独利水道以无毒。

因知麦芽有助脾化食之功;小麦有止汗养心之力。

白附子去面风之游走;大腹皮治水肿之泛溢。

桩根白皮主泻血;桑根白皮主喘息。

桃仁破瘀血兼治腰痛;神?健脾胃而进饮食。

五加皮坚筋骨以立行;柏子仁养心神而有益。

抑又闻安息香辟恶,且止心腹之痛;冬瓜仁醒脾,实为饮食之资。

僵蚕治诸风之喉闭;百合恋肺痨之嗽萎。

赤小豆解热毒,疮肿宜用;枇杷叶下逆气,哕呕可医。

连翘排疮脓与肿毒;石南叶利筋骨与毛皮。

谷芽养脾,阿魏除邪气而破积;紫河车补血,大枣和药性以开脾。

然而鳖甲治痨疟,兼破症葭;龟甲坚筋骨,更疗崩疾。

乌梅主便血疟疾之用;竹沥治中风声音之失。

此六十八种药性之平者也。
2008-10-25 09:54 3楼
中医四小经典之一,不错不错。
2008-10-25 10:22 4楼
看了很怀旧,我学中医最先背的就是这个,虽然现在都背不全了,但是对于自己最初掌握药性还是起了很大的作用。
⬅ 董氏奇穴 老茶馆 六经辩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