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伤寒论自己解释自已

2010-12-05 21:51 楼主
要理解敦煌中的“飞天”是在空中飞舞“只需要通过”飘带“去想象和琢磨。由此而想像女神在空中飞舞,这算是非逻辑的跳跃或联想,与欧洲的绘画和雕塑艺术中,不同的是”天使“必须有”翅膀“由此可知,中国人的思维方法,从”象“中求”意“而不是从”形“中求”“实”

1 遵照《伤寒论》的原文,不能以己意篡改原文 ,如喻昌随意窜移条文,尤其是把有,关柴胡汤的条文悉归并入少阳病篇,其影响及今。又如柯韵伯,对条文进行删改、合并,更不可取。今人则妄把有关四逆散的条文窜移到厥阴病篇或少阳病篇,并无视《伤寒论》原文称四逆散证为“少阳病”这样一基本事实。自从成无己删除厥阴病篇标题下“厥利呕哕附”五个小字,后世人以管窥之见对厥阴病篇妄加臆测以自得,随意编排,从而扰乱了现存的厥阴病篇的内容。

2 学习前人注释,但不能围于或盲从前人的注释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朐。”柯韵柏句读为“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额骨坚硬岂得陷,故误也是。,“此为热入血室。“在妇人病方中,可知此为子宫而非其它。“日晡所发潮热” 表述病人发热的感觉,即在持续发热的同时,一阵阵地有如潮水上涌的烘热感,其时病人发热加重,反映出里热外蒸之势。这种发热现象,可以不定时地出现,而由于天人相应关系的影响,以午后四时前后尤为明显。在杂病,上午也可出现潮热,在阴虚火旺的病人,也可以于夜间潮热,并伴有盗汗。对于成无己的解释,日人伊藤凤山驳之日:“此说非也。”

3 从仲景书中求索用药思路 仲景书中的方,一是“博采”而来,一是心悟独创。其对药物的应用,反映了那个时代对药物的认识水平。仲景用药的依据一是《神农本草经》,一是自身和同时代人的临证经验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用小青龙汤,若渴去半夏,将何以化饮?实际上,渴去半夏是仲景刻意地加减,因为半夏有麻辣味。《灵枢•邪客》中半夏秫米汤用的是“治半夏”这里所谓的治半夏,只不过是“用水洗令滑尽”而已。在仲景书中,方中用半夏只要求“洗”,关于“洗”,《名医别录》释云:“用之皆汤洗十过许,令滑尽,不尔戟人咽喉。仲景用半夏化饮治水,但只用其止呕,而决不用其止渴。,“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要理解仲景此处之用芍药,当与有关条文对勘,第96、317条文均有腹痛加芍药之说,。从中可以领悟,仲景用芍药治腹痛,意在用其开破之性,以破寒湿凝结之滞,通络以止痛。又如第3O条云:“附子温经”通过20、21、155条文可以看出,其用附子,意在温经、扶阳、止汗。从对这些条文的校读,可以了解仲景对附子温经扶阳的认识。

学习和研究《伤寒论》,要学会利用本证本训的方法。所谓本证本训,是指原著固有之证据和训释。

它是解释《伤寒论》中有关疑点、难点的重要依据。“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 在今本《金匮玉函经》卷七“方药炮制”中早已有合乎情理的解释,文日:“凡煎药,皆去沫,沫浊难饮,令人烦。”“浊沫难饮”一句用浅显的道理,把问题讲清楚了。因为“浊沫难饮”,所以“令人烦”。此处之“烦”是指胃脘搅扰纠结、翻腾难忍,乃是恶心欲吐 。“心中懊侬”与“胃中空虚”并列,“心中如口敢蒜 {状”以今人容易理解的话说,就是“大蒜辣‘心’的感觉”,这是胃脘部的烧灼感。特点而释误。

第48条:“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 ⋯ ”本条在《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中复出时,“其人躁烦”作“其人烦躁”。这种一个词前后两个字相互置换使用的现象,不仅仅见于烦躁和躁烦,在今本仲景书中还见于“眩冒”与“冒眩”,“手叉”与“叉手”,“疼烦”与“烦疼”等等。这可谓是仲景时代地域性的语言习惯或特点。

后世人,尤其明清以后乃至今人,不少注疏之作多以自己的理解对赵刻宋版《伤寒论》的内容进行切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2-09 19:42 2楼
看伤寒要反复读白文,论语有一百个人读有一百个版本论语,伤寒也是,古人结合内经便出现了好多的流派,比如金元四大家。
⬅ 《内经》认识世界之三原则(下) 老茶馆 《伤寒论》源于《汤液经法》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