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医通:汗

2010-11-14 12:32 楼主
经云: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
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肾病者,寝汗出,
憎风。津脱者,汗大泄。汗出偏沮,使人偏枯。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景岳全书曰: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自汗者, 然无时,而动作则益甚。盗汗
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诸古法云。自汗者属阳虚,腠理不固,卫气之所司也,人以卫气
固其表,卫气不固,则表虚自汗,而津液为之发泄也。治宜实表补阳。

盗汗者。属阴虚。阴虚者 ,阳必凑之。故阳蒸阴分则血热,血热则液泄而为盗汗也。治

宜清火补阴。此其大法。然自汗亦有 阴虚,盗汗亦多阳虚者。如遇烦劳大热之类,最多自汗。如饮

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 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若此者,非阳盛阴衰而何?

又若人之寤寐。总由卫气之出入。
卫气者,阳气也。人于寐时,则卫气入于阴分。此其时非阳虚于表而何?然则阴阳有异,何以辨
之?曰:但察其有火无火,则或阴或阳,自可见矣。

盖火盛而汗出者,以火烁阴,阴虚可知也。 无火而汗出者,以表气不固,阳虚可知也。

知斯二,则汗出之要,无余义矣。

汗由血液,本乎 阴也。经曰: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其义可知。然汗发于阴而出于

阳,此其根本则由阴中之 营气,而其启闭则由阳中之卫气,故凡欲疏汗而不知营卫之盛衰,欲禁

汗而不知橐 之牝牡。吾知其不败 不已也。

汗证有阴阳。阳汗者,热汗也。阴汗者,冷汗也。人但知热能致,而不知寒亦致汗。
所谓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阳气内虚,则寒生于中,而阴中无阳。阴中无阳,则阴无所主,而汗
随气泄,故凡大惊大恐大惧,皆能令人汗出,是皆阳气顿消,真元失守之兆。至其甚者,则如病
后产后,或大吐大泻失血之后,必多有汗出者,是岂非气怯而然乎?故经曰:阴胜则身寒。汗出
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仲景曰:极寒反汗出,身必冷如冰,是皆阴汗之谓也。
故凡治阴汗者,但当察气虚之微甚,微虚者,略扶正气,其汗自收;甚虚者,非甘、姜、桂、,
速救元气不可。
自汗虽由卫气不固,胃中之津液外泄,而实关乎脏腑蒸发使然。心之阳不能卫外而为固,

则 自汗出,包络之火郁发也。肾之阴不能退藏于密,则盗汗出,阴火乘虚蒸发也。肺气衰则表不能
卫而自汗出,必喘乏少气。胃虚水谷气脱散者汗自出,必气虚少食。

阴虚者,阳必凑,故发热自 汗,用当归六黄汤。阳虚者,阴必乘,故发厥自汗,用黄 建中

汤,甚者少加附子。营血不足自汗, 用黄芪建中加当归,甚者加熟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用参

附汤。脾中之阳衰微而自汗,用术附汤。 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用参附汤。

身冷自汗阴躁,欲坐泥水中,脉浮而数,按之如无。经云:脉至 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此阴盛格阳,用真武汤冷服。

肺气虚者,固其皮毛,玉屏风散。脾虚 者,壮其中气,补中益气汤。心虚者,益其血脉,

当归补血汤。肝虚者,理其疏泄,逍遥散。肾 虚者,助其封藏,都气丸。火气炎上,胃中之湿亦

能作汗,可用凉膈散。脾胃不和,外挟风湿, 身重汗出,羌活胜湿汤。风湿相搏,时自汗出,防己黄

芪 汤。恶风自汗,桂枝汤。又有漏风证,一名酒风,不论冬夏,额上常有汗出,此醉后当风所致。

经曰:有病身热懈惰,汗出如浴,恶风 少气,病名酒风。治之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

三指撮为后饭。又曰:饮酒中风,则 为漏风,漏风之状,多汗,常 不可以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

汗喘急,恶风衣常濡,口干善渴,不能劳事,先宜五苓散热服取 汗,后与黄 芪建中加白术、泽泻。

汗出日久,用参、 、术、附等药不效,汗干仍热,此风邪伏 于经络,暂与参苏饮,病已

止服,此反治也。汗出不止,名曰亡阳,以附子理中加黄 芪,外用温 粉扑之。痰证汗自出,痰消汗

自止,二陈加桂枝、枳、桔、香附、贝母。多汗恶风,食则汗出如 油,久不治,必成消渴,玉屏风

散少加 牡蛎。病久气血俱虚而汗,服诸止汗药不应,用十全 大补汤半剂,加熟枣仁五钱。若胸膈

烦闷,不能胜阴药,宜生脉散加黄芪 二钱、当归六分、熟枣 仁三钱,一服即验。别处无汗,独心胸

一片有汗,此思伤心也,其病在心,名曰心汗,宜归脾汤倍 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猪心汤煎服。
汗出不治证 汗出而喘甚者不治。汗出而脉脱者不治。汗出而身痛甚者不治。汗出发润至颠
者不治。汗出如油者不治。汗出如珠者不治。汗出如胶。胶粘如珠之凝。及淋漓如雨。揩拭不逮
者。皆不可治。
盗汗—— 金匮云:男子平人脉虚弱微细者,善盗汗出。盖平人脉虚弱微细,是卫虚不能鼓其脉
气于外,所以不能约束津液。当卫气行阴,目瞑之时,血气无以固其表,腠理开则汗,醒则行阳
之气复散于表,则汗止矣,名曰盗汗,亦名寝汗。此属本虚,与伤寒邪在半表不同,先与当归补
血汤加炒枣仁半两,数服后与都气丸调补之。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二妙散加白术、防
风、牡蛎。血热盗汗,当归六黄汤为专药,虚人多加参、 减芩、连,身热加地骨皮,肝虚
加枣仁,肝实加龙胆草,烦心加竹叶、辰砂、麦冬,脾虚去芩、连加白术、芍药。伤寒阳
明少阳证盗汗,柴胡、葛根随证主治。

温热三阳合病。目合则汗,白虎汤:生石膏30知母10 灸甘草10 粳米15
头汗 头为诸阳之会,额上多汗而他处无者,湿热上蒸使然,或蓄血结于胃口,迫其津液上
逆所致。蓄血头汗出,剂颈而还,犀角地黄汤:水牛角30生地30 赤芍10 丹皮10;头汗小便不利,而渴不能饮,此瘀蓄膀胱也,桃 核承气汤:桂枝6 桃仁12 大黄12 芒硝6 灸甘草6。胃热上蒸,额汗发黄,小水不利者,五苓散加茵陈,甚则茵陈蒿汤微利之。

伤寒胁痛 耳聋,寒热口苦,头上汗出,剂颈而还,属少阳,小柴胡加桂枝、苓、术和之。凡头汗,服和营
卫、逐湿豁痰、理气散瘀药,或发寒热,下体得汗者,为营卫气通,日渐向愈之机也。食滞中宫,热
气上炎,亦令头汗,生料保和丸:山楂 神曲 莱菔子 半夏 陈皮茯苓连翘,倍用姜汁炒川连。

病后产后,悉属阳虚,误治必死。伤湿额上 汗出,下之微喘者死,下后小便不利者亦死。伤寒阴毒等证额汗。见绪论。
手足汗 脾胃湿蒸,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热者,二陈汤加川连、白芍。冷者,理中汤
加乌梅。弱者,十全大补去芎加五味子。
阴汗 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龙胆泻肝汤加风药一二味,风能胜湿也,或当归龙荟丸,及
二妙散俱效。阴囊湿者,以炉甘石 过扑之,密陀僧末亦佳。
半身汗出 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
人参养荣、大建中辈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
黄汤加川乌以散其湿。此证虽属血虚,慎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石顽曰:汗之源不一,有因于卫气疏者,有因于营气热者,有因于营卫不和者。盖风邪干卫,
则腠理疏。营气乘表虚而外泄,则自汗。治当散邪为急,宜从仲景桂枝汤、小建中辈,迟则营气
外亡,邪气内入,必变府实潮热矣。又宜三承 气汤选用,此皆外感自汗也。

若郁热内蒸,亦必从空窍发泄,或从肠胃下奔,或从皮毛外达,则 郁热得散。然外泄轻于下奔,

蒸热胜于干热,以此验营卫之枯与不枯也。当从内伤虚损例治之。
至于邪正交加,非汗不解,故少阳挟热,或为盗汗,或腋汗胁汗,须知从阴阳交互时。及阴阳交
互处发泄者,皆阴阳不和,半表半里证,小柴胡、逍遥散,皆合剂也。及乎挟风邪痰湿之类。亦
多有之。至如头汗。或为湿热上攻。或为瘀血内结。亦属阴阳不和。其于阴汗股汗。又为肝家湿
热下渗之征验。岂可一概施治乎。
汗家腠理疏豁,其脉必缓,兼浮则为风,兼滑则为痰,兼大则为热,兼弱为卫虚,兼芤
为失血,兼迟为气虚,兼细为阴虚。经云:肺脉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肺脉缓甚为多汗,尺涩脉
滑,谓之多汗。病风人脉紧数,浮沉有力,汗出不止,呼吸有声者死。不然,则主病气。
东垣治一人。二月阴雨寒湿,又因劳役所伤,病解之后,汗出不止,沾濡数日,恶寒重添浓
衣,心胸间时烦热,头目昏愦,上壅食少,此乃胃中阴火炽盛,与外天雨之湿气相合,而汗出不
休,遂用羌活胜湿汤。以风药去其湿,甘寒泻其热,一服而愈。
滑伯仁治一妇。暑月自汗,口干烦躁,欲坐水中,脉浮而数,按之豁然虚散,得之食生冷乘
凉所致,以真武汤,一进汗止,再进躁退,三进全安。
飞畴治陈子浓媳。八月间因产不顺,去血过多,产后恶露稀少,服益母草汤不行,身热汗出,
产科用发散行血更剧,自用焦糖酒一碗,遂周身络脉棰楚难堪,恶露大下,昏沉戴眼,汗出如浴,
但言心痛不可名状,此血去过多,心 失其养故痛,肝主筋,为藏血之地,肝失其荣,故络脉棰楚不堪,

且汗为产后之大禁,若非急用 人参,恐难保其朝夕也,用四君合保元加白芍、五味,一剂汗止,

因其语言如祟,疑为瘀血未尽。,更欲通利,予曰:声怯无神,此属郑声,且腹不疼痛,瘀何从有?

此神气散乱不收之故,前方加 入枣仁、龙齿,诸证渐平。后服独参汤,至弥月而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4-09-27 11:21 2楼
半身汗出 夏月止半身出汗,皆气血不充,内挟寒饮所致,偏枯及夭之兆也,大剂十全大补、
人参养荣、大建中辈加行经豁痰药治之。若元气稍充,即间用小续命汤一剂以开发其表,或防己
黄汤加川乌以散其湿。此证虽属血虚,慎不可用四物阴药,以其闭滞经络故也。 。请问夏月止半身汗是啥意思,?
⬅ 丹溪心法——盗汗自汗 老茶馆 景岳全书: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