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九章第三节

2010-11-10 15:32 楼主
第三节 气血精神辩证
气血精神辩证是根据中医学整体观念理论,运用脏腑学说中有关气血精神的理论学说,分析临床所表现的一系列证候特点,以辨别气、血、精、神的变化,即形与神的生理改变过程,进而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以恢复气、血、精、神的正常生理功能平衡状态,达到消除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由于神是生命活动的总称,气、血、精又是神的组成部分,气血精神的生成、运行、调节、储蓄有赖于脏腑之间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动,而脏腑这种功能活动又离不开气血精神的物质基础的充斥和平衡作用。所以气血精神的病变,实际就是脏腑功能的障碍性问题,而脏腑病变就是气血精神的恶性反应。
一、气的病证
气的病证主要有气虚、气泄、气陷、气滞、气逆、气郁、气结、气毒等。
(一)、气虚证:
气虚,主要是指中气化生过程中化生不足或补不足泄而导致的宗气不足,元气不充,底气不继所表现的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衰退的证候。
[临床表现] 呼吸深长无力,懒言,神疲体倦乏力,汗出或自汗不止,皮坠肉松,懒以活动或活动后诸症加剧,头晕目眩,甚则心悸胸闷,易外感六淫,舌淡,脉虚无力。
[辩证分析] 造成气虚的原因很多,如脾胃虚弱生源不足;或他脏有病累及脾胃;或久病、重病、劳累等元气耗损;或伤残、妇女大出血造成失血压过多,气随血失;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或年老形气自衰,导致宗气、元气、底气三气互相自保,上下不接。由于宗气不足,则呼吸深长无力,懒言;元气不充,则神疲体倦乏力;底气不继,则脑目失荣而头晕目眩;三气不足,则外围卫气虚弱,故见汗出或自汗不止,皮坠肉松;经脉空虚则舌淡脉虚无力。
[并发症状] 血虚证、气血两虚证、脾胃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精气虚证。
[中医治法] 健脾益胃,补气以充。
[处方原则] 补而不滞,补运兼施。
(二)、气泄证:
气泄,是指因气的大量外泄,或脏腑功能极度衰竭所表现的亡气的证候。
[临床表现] 呼吸低微,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或灰暗,舌淡,脉微或散。
[辩证分析] 引起气泄的原因主要由于大量失血、吐泻、亡汗等造成的气随血泄,气随津脱;或某一脏腑功能极度衰竭,内毒自生耗费大量正气。气泄则精竭形衰。脑萎神怠,则精神萎靡。气泄无以温热形体,则四肢厥冷。气泄故呼吸低微,汗出如珠,面色苍白或灰暗,舌淡,脉微而散。
[并发症状] 二便失禁证、神昏证、神亡证。
[中医治法] 大剂扶气。
[处方原则] 补气不忘补血。
(三)、气陷证:
气陷,是由气虚久治或失治而成,是气虚力微不足以升举或承负导致脏器、肌肉下坠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气虚证并见两肩下压如负;或腹部坠胀;或眼睑下垂、双乳下垂、皮肉松坠、脱肛、脱阴、子宫脱垂、带下等的证候。
[辩证分析] 气虚久则筋络怠。本证多由于宗气、元气、底气衰微,虚久不治,或三焦脏气力微,使筋络的升举或承负之能下降,导致脏器下垂。如宗气下陷则两肩下压如负,肌肉松坠,眼睑下垂、两乳下垂;底气下陷则腹部坠胀不舒,脱肛;元气下陷则脱阴,子宫脱垂、带下。
[中医治法] 补气升举,强筋提络。
[处方原则] 补气强筋并举。
(四)、气滞证:
气滞,是指气在经、筋流通和交换过程中,发生气机阻滞现象,相对性地导致气的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头、胸、胁、脘腹、四肢等部位有闷胀,或胀痛或窜痛或攻痛等症状,时轻时重,常因部位移动,痛点按摩,或嗳气、矢气而减轻,或因情志变化而加重或减轻,脉弦,或弦数,或紧,舌象正常。
[辩证分析] 引起气滞的原因很多,包括致病因素和气、血的自身因素。致病因素如情欲中的郁怒,饮食中的生洁,六淫中的寒湿,痰饮、毒气、蛔气、病理性产物、跌仆损伤。自身因素如气虚则血虚运行无力,导致陈血弥留不去,阻滞筋膜、络膜,变生血瘀。若上述内外因素阻滞经、筋之道,就会发生气机阻滞,致使气的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一般在肌肉以胀痛为主,在筋络以牵引痛为主,在腑以窜痛为主,在脏以闷痛为主。由于其痛因不畅引起,通则不痛,故痛时时轻时重,移动部位,或进行痛点按摩则痛会减轻。若滞在肠胃,故嗳气、矢气会减轻。经滞则经脉弦急,举手可得脉弦之象,甚则弦数,或紧。
[并发症状] 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郁结证、月经不调证、不孕证。
[中医治法] 疏经行气。
[处方原则] 疏而不燥。
(五)、气郁证与气结证
气郁,是指气机积郁不舒;气结是气机扭结不散,都是由气陷、气滞日久不治复感情欲抑郁不舒刺激而成。因两证发病机理相同,临床表现相差无几,故常郁结并称。
[临床表现] 心情不舒,甚则自我悲哀,常诉胸满胁痛,噫气饱胀,坐卧不安,口苦,痰粘,或腹痛、或胁痛、或头痛头晕、或呕血、或崩漏。
[辩证分析] 气不能外达于四肢、七窍而内聚于脏则为气郁,聚而不散则为气结。故气郁结之证,是产气功能大于耗气功能,超过了脏腑的自我调节和储蓄能量,是气机因为滞,因为陷而不畅导致气机不能窜透筋络外达四肢、七窍去消耗它。郁结于肺则痰、气互结;于心则血、气、瘀、热互结;于肝则血、瘀、气互结;在胃则痰、食、靡、气互结;于肾则水、湿、气互结;在胞中则精、血、气互结。郁结于形则神不爽,心情不舒,自我悲哀。
需要说明的是,气郁结是气机不畅的静态表现,若日久不治必损及精神,导致脑和神的功能障碍。若郁结太久复受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必将向动态方向发展而为气逆或化火。
[并发症状] 肝气郁结证、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 疏通散气。
[处方原则] 疏导并行。
(六)、气逆证:
气逆,是气滞或郁结而成,是指气在流通、调节、交换的正常运行过程中发生逆向运动障碍所表现的证候。具体表现在胃气、肝气、心气、肺气、肾气上逆。
[临床表现] 胃气上逆:嗳气,呃逆,恶心,呕吐,胃脘痛;肝气上逆:头痛,头晕,面红目赤,或吞酸,或吐血;心气上逆:吐血,鼻衄,心痛胸闷,昏厥;肺气上逆:咳嗽,喘息,喷嚏,涌痰,胸闷;肾气上逆:喘息,口呕尿臭,浮肿。
[辩证分析] 脏腑之气以降为顺,导致脏腑之气逆向运动,外因为六淫所伤,内因有情欲、食靡、痰饮、瘀滞、郁结等,相对导致气机运行紊乱发生逆向运动。若胃气失于和降,则食靡逆向食道或呕或吐,若肝气失于疏舒,则上逆犯心则令人心痛胸闷;犯肺则令人咳喘,犯脑则头痛,目赤、眩晕;横逆犯胃则令人呕吐酸水。若肾气失于泄降,则尿气浸淫,口呕尿臭,令人喘息,令人浮肿。
气逆,又是气机不畅的动态发展,是因气滞、气郁结日久不舒,复受环境和人为因素影响,或郁久化火,气随火炎,扰动脑府,发展为神狂、神癫。
[并发症状] 肝火上炎证,心火上炎。
[中医治法] 顺气降逆。
[处方原则] 以顺为疏。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面诊小口诀 老茶馆 伤寒论中的发热何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