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九章第二节 六经与卫气营血辩证

2010-11-05 20:35 楼主
第二节 六经与卫气营血辩证
(一) 六经辩证
六经辩证,是《伤寒论》在《内经•热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论纲领,是用来对于外感热性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的辩证指南。
六经辩证,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在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进行、综合、归纳,从而探讨病变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虚实真假、邪 正消长、立法处方等问题。
由于受时代的限制,《伤寒论》的内容以: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来代表脏腑经络受病的病理反应。三阳属外主表入腑,三阴属内主里入脏。多经为病称为合病;一经未解而又现一经病称为并病;太阳病传及少阳病称为越经传;太阳病传太阴称为表里传;直中三阴称为直中。
一、太阳经病: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有汗表虚,无汗表实。表证未解,循经入腑,小便不利,少腹胀满为太阳蓄水证;表证未解,为与血结,少腹硬满疼痛,其人如狂为太阳蓄血证。
二、阳明经病:为燥热所致,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阳明腑证为燥热伤津,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或神昏谵语。
三、少阳病证:因太阳病不解内侵,郁于表里之间,寒热往来,心烦胸满,不欲 食。
四、太阴病证:为病入三阴,脾虚寒湿停留,腹满而吐,纳呆,腹泻。
五、少阴病证:为正衰邪 入,寒盛于内,四肢厥冷;热盛于内,心烦不眠,口燥咽干。
六、厥阴病证:为传变之尽,病重而杂,或为寒化,或为热化,或为水火不交,上下错杂。其证候表现为厥热胜复。
(二) 卫气营血辩证
卫气营血辩证,是清代明医叶天士提出来的,是在伤寒六经辩证的基础上,根据伤寒详于风寒,略于风热的缺点,创新发展起来的理论纲领。
卫气营血辩证,概括性地论述了温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的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所表现的不同症状与体征,进行分析、综合、归纳。
卫气营血辩证的内容包括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即外感热病、温病发展的四个病理演变过程。认为温热病多起于卫分,渐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若气分有热,血分也受热灼为气血两燔。特别提出温邪犯病,治宜保津救液。
一、卫分证:是邪气在表,部位在肌表和肺,以表热证兼温热伤肺为特征。
二、气分证:是邪气入里,正盛邪实,阳热亢盛的里热证。因温热、湿热犯病的差异,所反映的证候有很多种类型。在肺:身热,烦渴,咳喘胸痛。在胸膈:身热,心烦懊脑,坐卧不安,甚则胸膈如焚。在肠胃:大热,大渴,结腑燥便。在三焦:身热不扬,倦怠,胸闷腹胀,呕恶,便溏。
三、营分证:为深重阶段,特点主要表现在热及心腔,心血津液受损,上炎扰脑。
四、血分证:邪气最为深重,特点主要表现在热迫血行,或血热化风,或津血枯竭。临床以心、肝、肾病变为主,如血热妄行,气血两燔,热极动风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遗传生理组合调控说与证候本质(修改稿) 老茶馆 鬼门十三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