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等五种药材的鉴别比较及其相互关系

2010-10-17 19:27 楼主
川乌、草乌、附子、白附子及关白附均为较常用中药,它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相互关系,但也各有区别。就植物来源而言,川乌、草乌、附子、关白附均来源于毛茛科植物,而白附子来源于天南星科植物。就药用部位而言,川乌来自于母根,附子来自于子根,草乌、关白附来自于块根,白附子来自于块茎。另外加工方法,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功能主治也各有差异。名称也容易混淆,特别是各地用药习惯不同,更容易造成混用。如全国多数地区所用的川乌为乌头的母根,而我省所用的川乌却为乌头的子根,而将母根作草乌药用。

为了便于正确使用,澄清混乱现象,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与区别,笔者特将上述五种药材从不同角度进行鉴别比较如下。

1 川乌

1.1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

1.2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的圆锥形,稍弯曲,顶端常有残茎,中部多向一侧膨大,长2~7.5cm,直径1.2~2.5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有小瘤状侧根及子根脱落后的痕迹。质坚实,断面类白色,形成层环呈多角形。气微,味辛辣,麻舌。

2 附子

2.1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子根。根据需要加工成盐附子、黑顺片、白附片等不同品种。

2.2 性状鉴别 盐附子呈圆锥形,长4~7cm,直径3~5cm。表面灰黑色,被盐霜,顶端有凹陷的芽痕,周围有瘤状突起的支根或支根痕。体重,横切面灰褐色,可见充满盐霜的小空隙及多角形形成层环纹,环纹内侧导管束排列不整齐,气微,味咸而麻,刺舌。

黑顺片,为纵切片,上宽下窄,长1.7~5cm,宽0.9~3cm,厚0.2~0.5cm。外边黑色,切面暗黄色,油润具光泽,断面角质样。气微,味淡。

白附片,无外皮,黄白色,半透明,厚约0.3cm。

2.3 功能与主治 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用于亡阳虚脱,肢冷脉微,阳痿,宫冷,心腹冷痛,虚寒吐泻,阴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

3 草乌

3.1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 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

3.2 性状鉴别 呈不规则长圆锥形,略弯曲,长2~7cm,直径0.6~1.8cm。顶端常有残茎和少数不定根残基,有的顶端一侧有一枯萎的芽。表面灰褐色或黑棕色,皱缩,有点状须根痕和数个瘤状侧根。质硬,断面灰白色,有裂隙,形成层环纹多角形或类圆形,髓部大或中空。气微,味辛辣,麻舌。

3.3 功能与主治 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止痛。

4 白附子

4.1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Typhonium giganteum Engl.的干燥块茎。

4.2 性状鉴别 呈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cm,直径1~3cm。表面黄白色,略粗糙,有环纹及须根痕,顶端有茎痕或芽痕。质坚硬,断面白色,粉性。气微,味淡,麻辣刺舌。

4.3 功能与主治 祛风痰,定惊搐,解毒散结止痛。用于中风痰壅,口眼歪斜,语言涩謇,痰厥头痛,偏正头痛,喉痹咽痛,破伤风,外治瘰疬痰核,毒蛇咬伤。

5 关白附

5.1 来源 为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Aconitum coreanum(Levl.)Raip.的干燥块根。

5.2 性状鉴别 子根呈卵形、椭圆形或长圆形,长1.5~5cm,直径1~2cm。表面淡棕色,有细皱纹,顶端有芽痕。母根呈倒长圆锥形,长2~5cm,直径1~2cm。表面暗棕色,有纵皱及突起的横长根痕。质坚硬,难折断,断面略平坦,类白色,富粉性。气微弱,味辛辣而麻舌。

5.3 功能和主治 祛寒湿,止痛。用于腰膝关节冷痛,头痛,口眼歪斜,冻疮。

川乌等五种药材的关系见图1。川乌——乌头的干燥母根,除去子根、须根及泥沙,晒干制川乌——川乌的炮制加工品附子乌头的子根加工品

除去母根、须根及泥沙按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连同浸液煮透,纵切加工黑顺片选择个大,均匀的,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过夜,再加食盐加工盐附子选择大小分别洗净,浸入食用胆巴的水溶液中浸数日,连同浸液煮透,剥去外皮、切纵片、浸漂、晒干白附片草乌——北乌头的干燥块根,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制草乌——草乌的炮制加工品白附子——天南星科植物独角莲的干燥块茎。除去须根及外皮,晒干生白附子制白附子——白附子的炮制加工品关白附——毛茛科植物黄花乌头的干燥块根图1

川乌等五种药材的关系

川乌是毛茛科植物卡氏乌头的干燥主根,草乌是北乌头的干燥主根,两者同俱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川乌的常用量为3~9g,草乌的常用量为1.5~4.5g,如用散剂或酒剂,则用量应减至1/5~1/3左右。在临床实际应用中,诸多名家取舍有法,增减有度,常能取得非凡之疗效。特撷采精华,供同仁参考。

1.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主任医师王菊芬用川乌30g,草乌30g,五加皮30g,麻黄20g,羌活20g,防风50g,与梢蛇30g,川断50g,马钱子30g,全蝎20g,黄芪50g,三七30g,共研细末,装胶囊备用。主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属风寒湿痹者。其用药体会是:川乌草乌透寒通络止痛之力甚强,但其毒性大,一定要如法炮制,久煎1小时以上方可服用,该药属性大热并燥烈之品,非阴盛阳衰之证不宜服用,阴虚内热者忌服,又能堕胎,孕妇忌服。

2.大同市五院主任医师田隽用川乌主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老年骨关节病所致的腰腿痛、关节痛,以及强直性脊柱炎、骨质增生所致的疼痛,头痛等。其独特经验是:制川乌6~9g,配当归、龙胆草、贯众、大青叶等治疗带状疱疹止痛很快,往往前一夜不能入睡,后一夜而能安枕。其用量上的经验是自6g用起,服后若口舌不麻可加至9g,不宜再增,连服5剂后停2天继服。简单的观察方法是服后患者口舌发麻而停药,消失或减轻后再用。应用时先煎10~20分钟,若先煎30分钟疗效可降低。其体会乌头镇痛明确,但不可久服,痛缓后即停药。

3.天津中医学院二附院主任医师、教授邵祖燕用川乌主治痛痹、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胃痛、头痛、胁痛、胃癌、肩周炎、哮喘等。其用量为6~12g,最大用至30g。其用药体会是:川乌辛温大热,又具强烈的镇痛作用,故凡寒证、痛证必用此药。对疼痛剧烈而偏热证者,当以苦寒药相佐。本品属毒性药,入煎剂须久煎以减其毒性。如较长时间使用本品,应注意有无中毒情况,如出现心悸、胸闷、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当立即停药。本品不宜做酒制剂。

4.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院主任医师、教授董国立常用川乌治顽固性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冠状动脉心脏病、慢性腹泻、关节炎、老年人功能衰弱之阴寒证、不孕症、月经不调、痛经。其用药经验是:川乌在妇女未孕前可使用(适合于妇女输卵管通畅而不孕且少腹凉如扇),已孕后应立即停药(因可使堕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服2周以上应停用一段时间,尤其是尿量少者,更应停用。如口舌发麻恶心,为川乌中毒之象。用于急性菌痢时,川乌与大黄用量之比1:2.5。

5.甘肃省医科院主任医师裴正学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慢性肾炎,另尚可治腹泻、腹胀、怕冷诸症。其用药体会常用3~30g,但用量在10g以上者必须先煎1小时,否则中毒。酸胀、怕冷、腹泻属阳虚证者,皆可用川乌草乌,但骨蒸潮热者不可用。

6.四川省乐山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龙治平用川乌治疗痹证、胃痛剧烈而无出血倾向者、痛经、头痛等。孕妊者、心绞痛脉结代者、低血压、老年心肺功能不全者不宜。其临床应用体会是:遵循相畏相反的配伍原则;不宜久服,用量不宜过大,以免发生中毒反应,病情缓解则宜减量或停用;尽量避免与草乌同用;先煎加蜜少许,先煎时间长短视药量而定,一般用量10~15g者先煎2小时。

7.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汪履秋用川乌治痹痛、头痛。其用药指征是疼痛剧烈难以忍耐,其他药物无效时才可使用。其用药体会是治痹痛及剧烈头痛,首推川乌,止痛效果最佳。一般用制川乌,生川乌效果更好,但易中毒,应先煎1小时方可。西药止痛靠吗啡,中药止痛靠乌头,要止痛效果好,就得带点毒性,经旨所谓:“药不瞑眩,厥疾不瘳”。用制川乌10g,均需配甘草3g,以减毒性。

8.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张磊用制川乌治疗寒痹。其用量为30g~60g,体会是超常量用药必须先煎3小时,加入其他药物再续煎40分钟,否则有中毒危险。必须反复告诫病人慎之,慎之!治疗寒痹,川乌用大量效果好,若用6g或10g,效果极差。

综观以上中医名家之用川乌草乌之实践经验,结合现代药理毒理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之用药真鉴:

1.原则上使用制川乌草乌,经过严格的中药炮制,炮制的目的是使双酯型生物碱的酯基水解成毒性小得多的单酯型生物碱或醇胺,不易引起心律失常和呼吸抑制等。

2.确实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生川乌草乌时,应该严格规范煎药程度,根据众多名医之经验,至少需煎者1~4小时以上,以口尝无麻辣感为检验指标;服药时或之后亦应观察有否中毒。

3.严格控制川乌草乌的使用剂量和使用频率。各医家提出的常用量不尽相同,由3g~60g均有,多数医家提出应先煎以确保安全性,剂量越大越应保证足够的先煎时间,以防万一。在病情缓解时应减量或停药,连续用药一定疗程最好停药数天,以防蓄积中毒。

4.中毒诊断:先有口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灵、呕吐、心悸、面白、胸闷、烦躁、痛觉减退、心跳慢而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间有抽搐、急性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可能突然死亡。

5.川乌与草乌或附子同时使用应注意其毒性成分含量叠加效应,避免中毒。

6.妊娠者、心绞痛脉结代者、低血压、老年心肺功能不全者及阴虚阳亢者均不宜使用。

7.救治方法:蜂蜜或甘草解毒;阿托品、甘草、生姜综合抢救;在心电监测指导下依据心律失常的性质,选择用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再说“细辛不过钱” 老茶馆 论湿温证用药之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