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医基础----马氏传灸堂

2010-10-17 00:31 楼主
写在前言:

网络上,生活中,经常会有朋友问及我如何来学习中医?应该从哪里入手?以及马氏传灸堂的经销商,或者加盟商,以及马氏灸的学生们,也会常常要求我能不能将中医基础知识连贯性的刊载于网上,方便于大家的学习。本来,我近期一直在整理有关于《五运六气》方面的资料,但是想想大家说的都很对,基础入门还不清楚,怎么能更进一步的理解掌握呢。所以,从今天开始,我将努力抽出一些时间来,做一些《中医基础》知识方面的资料,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同时也再次阐明,马氏灸的理论基础,主要来自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藏像、气一元论的内容,掌握了这些,再根据马氏灸特有的望、闻、问、寻的综合判断,来确定疾病的深浅复杂状态,进行合理的辨证施治,配合马氏灸条及马氏灸操作技法,来治疗或者保健人体。

最后祝愿天下的人们健康幸福、长寿快乐。

--马梓清于庚寅年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最具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时代,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得到长足的发展,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不仅盛行于天文,地理,政治,兵法,农业,历法等多个领域,而且也渗透到医学领域,对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深刻的影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与中医学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相融合。用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命中过程及疾病的原因,机理,诊断,防治等,成为中医学方法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帮助了中医学构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中医学对人体的形态和生命现象的观查和认识。又是古代哲学思想与方法萌发的土壤。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主要是在中医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体悟之积累的基础上,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推理而获得的认识结合,再进一步抽象,纯化而形成的。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基本观点和方法引入中医学,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体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理性认识过程和方法的总和。一般可分为两个层次:古代的哲学思想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其较高层次;观物取象,外揣,类比,演绎等较为具体的方法,是其层次较低的。较底层次的思维方法一般都是由较高层次者所涵括。因而本章将重点介绍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并从中概括出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而将一些具体的思维方法融入其中来阐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17 00:32 2楼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是对中医学影响较大的古代哲学思想之一。它滥觞于先秦时期,两汉时被“元气说”同化。由于先秦至两汉正值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定时期,故此时盛行的精气学说必然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有着深刻的影响。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中的确有区别的。为了便于正确认识精与气的古代哲学概念与中医学内涵。暂将其公开叙述。

(一) 精的基本概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动动的极细的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源。

精气,首先于《周易.系辞上》与《管子》,在《吕氏春秋》、《淮南子》及《论衡》中也有所记载。《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认为宇宙万物由精气构成。《管子.心术下》说:“一气能变日精。”认为精即精微的、能够运动变化的气。《准南子》称气为精,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原始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生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上述各家,皆认为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现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淮南子》又把精(或气)分为精气与烦气两类,如《淮南子.精审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人类禀受精气而生,动物类禀受烦气而生,故人与动物不仅形体有异,而且人的精神、情感、智慧也为动物所不及。《论衡》认为精气是元气的最精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其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古人观察自然界万物的发生与成长过程中,认识到自然界由水中或土地中产生,并依靠水、地的滋养、培育而成长与变化,因而把水、地并列而视为万物生长之本源。如《管子。水地》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又说:“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自然界的水即是天地之精,万物生长赖以生长之根源,因而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原。人类自身的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的结合而成,亦可说成是水凝聚而成。如《管子。水地》说:“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即精,凝停相合而为人。

中医学有关精的认识,对哲学中精气概念的形成亦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如《周易。系辞下》说:“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把本为医学中男女两性之生殖之精要结合形成胚胎这论,进一步推理为雌雄两性之精相结合而生成万物,进而再引申为天地阴阳精气相合而万物化生。如此把具体的生殖之清抽象为无形可见的天地精气。

精气的概念虽源于“水地说”,但水、地皆为有形物质,人体内的精也属有形物质,都与“有生于无”(《道德经。四十章》)的基本假设相违背,故皆难成为宇宙万物的生成之本原。《周易》与《管子》把精的概念抽象为无形而动的极细微物质,〈内经〉亦认为精是充塞于太虚(宇宙)之中的极细微物质,如《素问。五运行大论》说:“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如此将精气的概念规定为存在于宇宙中无形而动的极其精微的客观实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从而与气的概念同一,汇聚于气学范畴中,发展为“气一元论”。

(二) 气的基本概念

气,在古代哲学家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云气是气的本始意义,如《说文》说:“气,云气也。”先民们运用“观察取象”的思维方法,“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周易。系辞下》),将直接观察到的云气、风气、水气以及呼吸之气等加以概括、提炼,抽象出气的一般概念。古人在日常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体验中,发现了天空中的白云,体验到了风的流动,由此产生诸多联想与推理:自然界有形之物皆由风、云之类的无形无状而变幻多端、运行之物所造就。即所谓“有生于无“。同时人们在对人体的生命现象的观察中,也体悟和感受到气的存在,认识到呼吸之气、人活动时身体散发出来的热气等,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古人对自然界的云气、风气及人体的呼吸之气、热气进一步抽象,刚产生了气的一般概念:气是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在气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先秦时期的先哲们抽象出冲气、天地之气 、精气等不同的概念。《国语》称气为天地阴阳之气;“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国语。周语上》)。老子称气为冲气:“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四十二章》)。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以阴阳论气:“阴阳者,气之大都也”(《庄子。则阳》)。荀子认为,气是自然之气,天地万物的生灭变化,是阴阳二气的交感运动造就的:“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礼论》)。《周易》和《管子》则将气称为精气或精。

先秦时期出现的各种气的概念两汉时期的“元气说”所同化。元气是宇宙的本原,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最原始的物质,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元气一元论”。
2010-10-17 00:33 3楼
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精气学说有关宇宙观生成及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它认为:精气是宇宙的本原,宇宙观是一个万物相通的有机整体;作业成绩作为宇宙万物之一,亦由精气构成;精气是存在于宇宙中的运动不息的极细物质,其自身的运动变化,推动着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

(一) 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的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如《周易。系辞上》认为,宇宙万物皆由精气生成,“精气为物”。《庄子。知北游》认为,天地万物及人类生灵皆为一气所生,“通天下一气耳”。《淮南子。天文训》认为,天地及自然界万物都是由精气生成的,“宇宙生气,气有涯根。清阳都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还认为精气分为阴阳二气,阳刚阴柔,二气交感聚合,万物乃萌生而形,“阴阳合和而万物生”。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精或气由“道”生,是“道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如《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两汉时期,精气学说被此时兴起的元气学说同化,并发展为后来的“元气一元论。”“元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原始的。是宇宙的唯一本原或本体,万物皆由气化生,故称气为“元气”。西汉董仲指出:“元者,为万物之本”(《春秋繁露。重政》),开辟了以元气为万物之本原的思路。东汉王充认为元气是天地间自然存在的精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唯一本原,何休认为元气为天地万物的最初本原:“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公羊传解诂。隐公元年》)。

从“元气一元论”的形成过程可见,两汉时期对宇宙本原的探讨,基本上沿着两个方身发展:一是在先秦道家的“道一气一物(人)”的万物生成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以气为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物质;二是以王充代表,明确提出了元气为宇宙万物之本原的思想,开中国气本论哲学之先河。

精气生万物的机理,古代哲学家常用天地之气交感,阴阳二气合和来阐释。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分为天地阴阳二气。即所谓“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之阳气下降,地之阴气上升,二气交感相错于天地之间,氤氲和合而化生万物。如《周易。咸彖》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因此,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是宇宙万物包括人类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机制。

精气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不同的存在形式。所谓“无形”,即精气处于弥散而运动的状态,充塞于无垠的宇宙空间,是精气的基本存在的形式。由于用肉眼看不见,故称其“无形”,宋.张载有“太虚无形,气之本体”(《正蒙。太和》)之说。所谓“有形”,即精气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一般都可以肉眼看清其具体性状。有形之物为气凝聚而成,《素问。六节藏象论》有“气合而有形”之说。但习惯上仍把弥散状态的气称为“气”而将有形质的实体称为“形”。无形之气凝聚而成有质之形,形散质溃又复归于无形之气。因而以气为本原,“无形”与“有形”之间处于不断的转化之中。
2010-10-17 00:33 4楼
(一) 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精气的活动力很强,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由于精气的运行不息,使得由精气构成宇宙处于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界一切事物的纷繁变化,都是精气运动的结果。

1、 气的运动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但主要有升、降、聚、散等几种。升上与降,聚与散,虽是相对立的,但保持着协调平衡关系。精气自身的运动,化为天地阴阳二气。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气阴阳二气氤氲交感,相错相荡,产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变化。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聚与散也是精气的运动形式。宋.张载说:“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气的运动具有普遍性。《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器,即由气聚合所关生的形体。宇宙中任何一个有形之体,任何一个具体事物,既是由运动着的气交感聚合而化生的,其自身又具备着运动的特征及升降聚散等形式。气的升降聚散运动使整个宇宙充满了生机,既可促使无数新生事物的孕育和发生,又能引致许多旧事物的衰败与消亡,如此便维持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气的运动止息,宇宙万物便失去生存之本。

2、 气化

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事物转化的过程。凡在气的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气化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气与形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交感聚合成有形之物,是“气生形”的气化过程;有形之物的死亡消散,化为无形之气,乃是“形化气”的气化过程。

(2)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有形之物在气的推动下与激发下亦可相互转化,如自然界的冰化为水,水化为雾霜等等。

(3) 气与气的之间的转化:无形之气之间也可发生转化,天气下降于地,可变为地气;地气上升于天,又变为了天气。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4)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植物的生长化收藏,动物的生长壮老已等变化,皆属于有形之体自身不断更新的气化过程。动植物的这些变化是在有形之体的内部与自然界的无形之气之间的升降出入转换中进行的,它们与自然界共处于一个统一一体中。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素问。天元纪大论》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化”是指气的缓和作用所促成的一些变化,类似于今之“量变”;“变”是指气的剧烈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类似于今之的“质变”,不管化,还是变,皆取绝于气的运动,一但气的运动停止,则各种变化也就终止。故说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的前提条件,不间断的,它们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内在机制。
2010-10-17 00:34 5楼
(一) 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气别阴阳,以成天地。天地交感,以生万物。天、地、万物既生,它们之间就是相对的独体。但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由于精气是天地万物生成的本原,天地万物之间又充斥着无形之气,且这无形之气还渗透着有形之体,与已构成有形实体的气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换活动,因而精气可为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中介性物质。精气的中介作用一般可体现于以下两方面:

1、 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精气作为天地万物之间的中介方,维系着天地万物这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这一由无形之气把整个宇宙万物联系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实际上就是《庄子。天下》所谓的“天地一体“的观点。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处于天地气交之中,故也为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通过气的中介作用,人与天地万物的变化息息相通。如《灵枢。岁露论》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也日月相应也。”

2、 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吕氏春秋。应同》认为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的相互感应的联系。事物间的相互感应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各种物质形态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都感应。如乐器共振共鸣、磁石吸铁、日月吸引海水形成潮汐, 以及日月、昼夜、季节气候变化影响人的生理与病理过程等,皆属于自然感应现象。由于形由气化,气冲形间,气能感物,物感则应,故以气为中介,有形之物间、有形之物与无形之气间,不论距离远近,皆能相互感应。

(二) 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古代哲学家认为,为类由天地之精气相结合而成,天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本原物质。《管子。内业》说:“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地合气,命之日人。”《论衡。论死》说“气之生人,犹水之为水也。水凝为水,气凝为人。”人为宇宙万物之一,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那么人类也由天地阴阳交感聚合而化生。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原剂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如〈淮南子。天方训〉说:“烦气为虫,精气为人。”

人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生,人死又复散为气。如《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有生,散则为死。”《论衡。论死》说:“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2010-10-17 00:34 6楼
第三章五运及其推算



五运就是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的简称。在自然界中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是春去夏来,秋去冬至,冬去春至循环不已的。就如同一个无形旋转地的圆规律。

这个圆规律,也就是一年四季,也可以理解为一天的循环,或者人生的循环等等,其实就是阴阳的循环。如同太极图一样,只有不断的循环,才能不断地化生。归属到一年之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春日属木,夏日属火,长夏属土,秋日属金,冬日属水。所以说,一年季节的变化,就是五行规律的变化。因此,五行的运化,也就是自然界中各个季节气候方面正常或者异常的变化。



第一节大运及天干化五运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大运?大运就是主管每年全年的岁运。也就是指各年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与之相应而发生的脏腑功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我们可以用大运来说明全年的气候变化情况及脏腑的作用大致情况。

大运分为木、火、土、金、水运五种。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性相一致。比如,一年中哪一个大运主事,今年的气候变化以及人体脏腑的变化就会表现出与其相应的五行特征。例如:大运是土运,这一年的气候变化上就与湿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的脏腑上就与脾胃的作用密切相关。因为湿、脾胃在五行上都属于土。

大运是金运,这一年在气候变化上就与燥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的脏腑上就与肺、大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为燥、肺、大肠在五行上都属于金。

大运是水运,这一年在气候变化上就与寒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脏腑上就与肾、膀胱的作用有着密切相关,因为寒、肾、膀胱等在无形中都属于水。

大运是木运,这一年在气候上就与风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脏腑中就与肝胆的作用密切相关,因为风、肝胆等在五行归类中都属于木。

大运是火运,这一年的气候变化上就与热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脏腑中就与心、心包络、小肠的作用密切相关,因为热、心、心包络、小肠在五行归类中都属于火。

这些,我们不要以神话的色彩去看待他,其实就是古代人们根据自然界的变化来引申人体内环境的变化以及气候运行变化的规律而言。

至于天干化五运,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天干配五行是甲乙属木,丙丁属火,戊己属土,庚辛属金,壬癸属水。但在五运的变化上,便又要把这十个天干的阴阳干重新配合而有其另外的属性,这就叫做天干化五运。化,指的就是变化,也就是说天干在五运的变化中,还具有它另外的属性而不能以未经变化的五行属性来运用它。

天干化生五运的结果如下:

天干上逢甲巳之年,大运便属土运;

天干上逢乙庚之年,大运便属金运;

天干上逢丙辛之年,大运便属水运;

天干上逢丁壬之年,大运便属木运;

天干上逢戊癸之年,大运便属火运;

为什么十天干在化五运上和配五行上其属性上不一致呢?这是因为是天干配五行、五季等关系来确定的。而五运则是根据天相变化,也就是天上星辰变化来确定的。
2010-10-17 00:35 7楼
第二节 主运及推算方法



主运,就是指每年季候的一般常规变化。这些变化基本上年年如此,固定不变,所以叫主运。每年的主运也分为木运、火运、土运、金运、水运五种。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性一致。这一年中的某一段时间是属于哪一个主运主事,这段时间的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的变化就会表现出它相关的五行特性。

例如:这段时间属于木运主事时,这段时间在气候变化上就与风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脏腑中就与肝的作用密切相关。

其余各运也是可以以此类推。

马氏认为:主运分五步,分司一年当中的五个运季。每步所主的时间,亦即每个运季的时间为七十三日零五刻。主运五步的推算从每年的大寒日开始,按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的次序依次推移往后。即木为初运,火为二运,土为三运,金为四运,水为五运。

主运五步的交司时间,从日上说基本相同。即:木运都起于大寒之日,火运起于春分后十三日,土运起于芒种后十日,金运起于处暑后七日,水运起于立冬后四日,年年如此。但是从时辰上来说,则各年亦小有出入。现将各年主运交司时刻简介如下:

1、子、辰、申年

初运(木):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寅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卯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卯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辰初四刻起

2、丑、巳、酉年

初运(木):大寒日巳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巳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午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午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未初四刻起

3寅、午、戌年

初运(木):大寒日寅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申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酉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酉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戌初四刻起

4、卯、未、亥年

初运(木):大寒日亥初初刻起

二运(火):春分后十三日亥正一刻起

三运(土):芒种后十日子初二刻起

四运(金):处暑后七日子正三刻起

五运(水):立冬后四日丑初四刻起

十二支中,子、辰、申、寅、午、戌在阴阳属性上都属阳。所以,子、辰、申、寅、午、戌这些年,均属于阳年。

在五行上也是一样的。子为阳水,申为阳金、辰、戌为阳土,午为阳火,寅为阳木。丑、巳、酉、卯、未、亥等年,均为阴年,巳为阴火,酉为阴金,丑未为阴土,亥为阴水,卯为阴木。

马氏提示:凡阳年的初运均起于阳时,所以申、子、辰阳年都要起于寅;寅、午、戌三阳年都起于申;阴年的初运,均起于阴时,所以巳、酉、丑三阴年都起于巳,亥、卯、未三阴年都起于亥。
2010-10-17 00:36 8楼
第三节客运及其推算方法



客运是指每年五个运季中的特殊变化。他虽然是每年轮转,也有一定规律可循。由于十年之内,年年都不相同,如客人之来去,所以称为客运。每年的客运也分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各运的特点与五行的特性一致。这个运季是哪一个客运主事,这个运季中的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的变化就会表现出与他相关的五行特性。

例如:这个运季的客运是土运时,这个运季在气候变化上就与湿的作用密切相关,在人体的脏腑中就与脾的作用密切相关。其余各运也是一样,均可依此类推而得。

客运的推算是在每年值年大运的基础上进行的。每年值年大运就是当年客运的初运,客运的初运按照当年大运确定后,以下即按五行相生的次序依次推移。

例如:丁壬之年大运为木运,因此丁壬之年客运的初运便是木运,二运是火运,三运是土运,四运是金运,终运是水运。

其余各年以此类推。
2010-10-17 00:36 9楼
第三节 大运、主运、客运之间的关系



大运、主运、客运都是运用五行学说,配以天干来计算和推测自然界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变化的方法。三者的作用是:大运是说明全年气候变化及人体变化总的情况;主运是说明一年之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变化的情况;客运是说明一年之中各个季节的气候变化和人体脏腑变化的特殊情况。

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大运为主,因为大运包括全年。其次是客运,因为可以根据客运可以分析每年各个季节中的特殊变化情况。主运是年年相同,是一般情况。

提出主运来说的原因,一方面是根据主运可以了解每年各个运季中的常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帮助分析客运,因为没有一般就无法考虑特殊,没有主运就没有客运。
2010-10-17 00:37 10楼
前言:看到很多朋友近些年来由于社会氛围的影响,对“子午流注”及“五运六气”都津津乐道。马氏为医,故从医家角度也曾修习过一些,现在整理出来,供大家指正,多提宝贵意见。不胜感谢。马氏将以连载形式发布。

马梓清2010年6月

第一节:释干支

干支的概念在古代预测学中的最基本的概念之一,如果不理解有关干支的理论,就相当于学习数学而不懂得计数一样。

在运气学说中,我们要推算各年的运和气,就必须从干支上着手,因为干支所代表的年份的运气,正是要从这一年的干支推算的。

读者对这一年的学习,要熟练掌握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顺序,要能理解干支代表的丰富的含义。

如果我们仅仅把干支当做类似与阿拉伯数字一样的计数数字,就不能很好的理解运气学说的深奥理论,也就容易把运气学说简单化和机械化。

所谓“干支”,即所谓“天干”和“地支”的简称,实际上就是古代的人们以计算年、月、日、时及方位的符号。

早在殷代就已经开始用“干支”来记录日记录旬,东汉光武以后就逐渐用干支来纪年。

“干”由单个的意思

如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云:“干,犹个也。”古人最早用来记日,每天的计算方法就以日出日落为标准,日出日落一个过程就是一天,所以“干”又叫做“天干”。如《皇极经世》云:“十干,天也。”

“支”有着分支的含义。”

古代的人们最早是用“支”来记月,每一个月是以月亮的盈亏来计算的,月亮盈亏一次就是一个月。

从阴阳属性上来看,日为阳,月为阴,阳为天,阴为地,所以也可把“支”称为“地支”。

天干有十个,一次相数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葵。

地支有十二个,一次相数是:

子、丑、寅、卯、晨、巳、午、未、申、酉、戌、亥。

干支的次第前后,并不是随便排列的。

干支不等同于一、二、三、四,这样仅仅是指一个数字符号,干支还包含着万物由发而至少壮,至繁盛,至衰老,至死亡,至从新开始的涵义在内。

依据《史记》{律书}及《汉书》{律厉志}的解释,一下便分别对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逐一解释。十个天干注解:

“甲”:解释为“出甲于甲”,“甲”字同“荚”,指嫩芽破土而出的初生现象。

“乙”:解释为“奋扎于乙”,指幼苗逐渐抽扎而长。

“丙”:解释为“明炳于丙”,指阳气充盛,生长显著。

“丁”:解释为“万物丁壮”,“大盛于丁”,指幼苗不断地壮大成长。

“戊”:解释为“丰裕于茂”,指幼苗日益茂盛。

“己”:解释为“理纪于己”,指幼苗已成熟至极。

“庚”:解释为“敛更于庚”,指生命开始收敛。

“辛”:解释为“悉新于辛”,指新的生机又开始酝酿。

“壬”:解释为“怀任于壬”,指新的生命以开始孕育。

“葵”:解释为“陈揆于葵”,指新的生命又将开始。

十二地支注解:

“子”:解释为“孳萌于子”,“万物滋于下”。

“丑”:解释为“纽牙于丑”。

“寅”:解释为“万物始生螾然也”。

“卯”:解释为“言万物茂也”。

“辰”:解释为“万物之辰也”。

“巳”:解释为“阳气之已尽”。

“午”:解释为“阴阳交日午”。

“未”:解释为“万物皆成有滋味也”。

“申”:解释为“阴用事,申贼万物”。

“酉”:解释为“万物之老也”。

“戌”:解释为“万物尽灭”。

“亥”:解释为“阳气藏于下也”。

于此可见,不论是天干不论是地支,它的次第顺序都不是仅指数字的排列,而是包含有生物生、长、收、藏、在生长的含义在里面。

因而古代的人们把它运用在医学上,就与季节、方位、脏腑性能、治疗方法紧密联系起来。

列如:

《内经》中说: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综上所述,说明了干支的含义及其所包括的具体内容。

读者应该对以上一些基本知识有所了解,以利于理解后面的推算。

读者应熟练记得是天干、十二地支的名称排列顺序。
⬅ 现存最早的《素问》、《灵枢》版本 老茶馆 五指诊断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