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之中医 忧之中医

2008-05-07 03:43 楼主
记得读大学时,一位老中医满怀惆怅的对我说“一个个老中医去世后,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绝活也都随着入土,太可惜了,给中医造成了巨大损失。”这几年随着对中医学习的深入,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不断加深,再次回想这句话,忽然感慨万千。
数十年来,中医学在经过科学、现代医学的影响和碰撞后,蒙上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色彩,西医之审判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自身的评价体系,以西医作为标准的盲目效仿使中医发展迷失了方向,甚至导致中医信仰危机的蔓延。而尤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并呈现严重的断代现象,无数中医传统的优秀思想、实用诊疗技术遭遇窒息、萎缩、甚至失传。
总之中医文化的断层和自身思维的异化现象告诉我们:中医不仅需要反思,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予以实实在在的保护。
一、中药产业在困境中徘徊
古代中药的生产加工,从投料到工艺流程,都由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老药工亲自操作,甚至有一套类似宗教仪式的过程,其实质是昭示信誉、表明货真价实。“老药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答案是:至少熟悉一千种中药的专业知识,包括鉴别药材和产地、主治功能、炮制方法和服药饮食禁忌等等。如今这样的老药工似乎已经看不到了。
再看看中药炮制技术,作为几千年来古人实践摸索的成果,同样面临危机四伏。《本草蒙筌》载“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亦载“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乃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古人是非常重视中药炮制作用的,而目前中药炮制即没有系统的教育传承,又面临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不断退出舞台,由此导致的青黄不接,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经验走进历史。同样在对待中药毒性的问题上,根据古代文献中有关中药毒性的记载,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已认识到一些药物对人体有毒。事实也是如此,常用中药材中有不少是有毒的,如马钱子、川乌、草乌、巴豆等有大毒;天南星、半夏、雄黄、虎杖、山豆根等也有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其药用价值。据一些老中医的经验:一些中药虽具有毒烈峻猛之性,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兵”,俗话说“善用毒药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痼疾”,完美诠释了“以毒攻毒”理论。如已经禁止了的降丹、升丹等外用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多数是有毒物质生产,主要成分是汞制剂,因而药品管理法规对其有较大的限制。但是这类药物恰恰是中医药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对久不敛口的疮疡可以拔毒去腐、生肌敛疮,甚至对梅毒等也有非常特殊的疗效。
在开采中药的问题上,由于过度开发已经面临严重生态危机。西南以云、贵、川曾经是“植物”和“动物”药的王国而著称,但近几十年来森林树木惨遭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中草药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很大影响;而西北地区总的来说历来雨量少、风沙大,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有些草原长的是固沙植物,如甘草、麻黄、百合等,挖掉后土地就要沙漠化。目前约有5000种不同的药草和植物根茎被用作中药,而人工种植的药草仅有200余种。不断增长的中药需求,使更多野生植物加入濒危物种的名单,一些名贵药物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如雪莲,由于生长在海拔近4000米的悬崖峭壁中,生长缓慢,罕见难采,但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对其实行了掠夺性地采摘,不仅使其濒临灭绝,也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还有肉苁蓉,俗称大芸,是一种贵重而罕见的寄生药材,主要用于治疗肾病、髋关节痛和消化不良等。市场价格的攀高使人们忽视大芸已经濒临消亡的现状,依然进行疯狂采集。完全漠视过度采摘大芸所造成的土壤层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样对于冬虫夏草、野山参、麝香、红景天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持续性发展中药战略亦已迫在眉睫。
二、寻找传统中医
中医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锤炼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无数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然而当前中医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
古人在经络理论指导下,探索出很多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针刺技术除了常见的体针,还有如莽针、蜂针、火针、眼针、舌针、头针等门类。别说是普通人,就连许多临床中医师也难以道出其中的奥秘,更别说去应用?灸法同样如此。现在常见的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而如以前应用的“隔药饼灸”,结合热和药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但现在临床上对灸法的应用呈简单化、单一化的趋势。同样古代原有一种“大灸法”,在病人整个背部施以灸法,据载对治疗虚痨非常有效,但现在这一手法似乎已临床绝迹了。还有“长蛇灸”,为民间习惯用法,因其在施灸时必须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具有温补督阳,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之功,民间常用于治疗肺痨、顽痹、强直性脊柱炎等证,颇有效果。
再看看对于膏药的使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基于对经络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临床疗效颇佳,唐宋时期膏药的制备工艺得到大大发展,明清时期则已经普遍使用。至近代工艺的橡胶膏药出现后,黑膏药几乎从医院中消失,只在少数民间流传使用,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黑膏药在吸收、疗效等方面均优于橡胶膏药。另外如刮痧、药浴、放血疗法,临床疗效通常是立竿见影,但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天,黯然被中医师们所遗忘。
以上认识或许有些片面,但却是一个赤子的中医之情,因为喜爱所以担忧。当前国家对中医药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方面也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诸多国家为中医立法,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可以说国外已初现“中医热”的现象,中医在为各族人民健康事业造福的同时,也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我们更要珍惜和努力,因为中医药事业的继续发展,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人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继承和发扬。诚如邓铁涛教授在《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中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05-07 03:43 2楼
记得读大学时,一位老中医满怀惆怅的对我说“一个个老中医去世后,他们的学术思想和特色绝活也都随着入土,太可惜了,给中医造成了巨大损失。”这几年随着对中医学习的深入,对中医药事业的热爱不断加深,再次回想这句话,忽然感慨万千。
数十年来,中医学在经过科学、现代医学的影响和碰撞后,蒙上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医学色彩,西医之审判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中医自身的评价体系,以西医作为标准的盲目效仿使中医发展迷失了方向,甚至导致中医信仰危机的蔓延。而尤令人感到遗憾的是中医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土壤也遭到前所未有的破坏,并呈现严重的断代现象,无数中医传统的优秀思想、实用诊疗技术遭遇窒息、萎缩、甚至失传。
总之中医文化的断层和自身思维的异化现象告诉我们:中医不仅需要反思,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强烈的危机意识,并予以实实在在的保护。
一、中药产业在困境中徘徊
古代中药的生产加工,从投料到工艺流程,都由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医生、老药工亲自操作,甚至有一套类似宗教仪式的过程,其实质是昭示信誉、表明货真价实。“老药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概念?答案是:至少熟悉一千种中药的专业知识,包括鉴别药材和产地、主治功能、炮制方法和服药饮食禁忌等等。如今这样的老药工似乎已经看不到了。
再看看中药炮制技术,作为几千年来古人实践摸索的成果,同样面临危机四伏。《本草蒙筌》载“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亦载“酒制升提,姜制发散,入盐走肾脏,乃仗软坚,用醋注肝经且资住痛。”古人是非常重视中药炮制作用的,而目前中药炮制即没有系统的教育传承,又面临有丰富经验的老药工不断退出舞台,由此导致的青黄不接,只能是眼睁睁地看着宝贵的经验走进历史。同样在对待中药毒性的问题上,根据古代文献中有关中药毒性的记载,我们的祖先在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过程中,已认识到一些药物对人体有毒。事实也是如此,常用中药材中有不少是有毒的,如马钱子、川乌、草乌、巴豆等有大毒;天南星、半夏、雄黄、虎杖、山豆根等也有毒,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其药用价值。据一些老中医的经验:一些中药虽具有毒烈峻猛之性,却是中医药宝库中的一支“奇兵”,俗话说“善用毒药者,多能取效于顽病痼疾”,完美诠释了“以毒攻毒”理论。如已经禁止了的降丹、升丹等外用药物的使用,这些药物多数是有毒物质生产,主要成分是汞制剂,因而药品管理法规对其有较大的限制。但是这类药物恰恰是中医药中极具特色的组成,对久不敛口的疮疡可以拔毒去腐、生肌敛疮,甚至对梅毒等也有非常特殊的疗效。
在开采中药的问题上,由于过度开发已经面临严重生态危机。西南以云、贵、川曾经是“植物”和“动物”药的王国而著称,但近几十年来森林树木惨遭破坏,水土流失,环境污染,中草药的质量和产量都受到很大影响;而西北地区总的来说历来雨量少、风沙大,土壤贫瘠,植被稀疏。有些草原长的是固沙植物,如甘草、麻黄、百合等,挖掉后土地就要沙漠化。目前约有5000种不同的药草和植物根茎被用作中药,而人工种植的药草仅有200余种。不断增长的中药需求,使更多野生植物加入濒危物种的名单,一些名贵药物甚至面临灭绝的危机。如雪莲,由于生长在海拔近4000米的悬崖峭壁中,生长缓慢,罕见难采,但在巨大经济利益驱动下,人类对其实行了掠夺性地采摘,不仅使其濒临灭绝,也导致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还有肉苁蓉,俗称大芸,是一种贵重而罕见的寄生药材,主要用于治疗肾病、髋关节痛和消化不良等。市场价格的攀高使人们忽视大芸已经濒临消亡的现状,依然进行疯狂采集。完全漠视过度采摘大芸所造成的土壤层破坏和环境恶化。同样对于冬虫夏草、野山参、麝香、红景天等,制定切实可行的持续性发展中药战略亦已迫在眉睫。
二、寻找传统中医
中医经过千百年的岁月锤炼蕴藏着无穷的智慧。与哲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学科密切相关,并在劳动人民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无数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方法,毛主席曾经说过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然而当前中医的发展形势却不容乐观。
古人在经络理论指导下,探索出很多疗效显著且简便易行的方法。如针刺技术除了常见的体针,还有如莽针、蜂针、火针、眼针、舌针、头针等门类。别说是普通人,就连许多临床中医师也难以道出其中的奥秘,更别说去应用?灸法同样如此。现在常见的艾灸只是灸法的一种,而如以前应用的“隔药饼灸”,结合热和药的作用,临床疗效显著,但现在临床上对灸法的应用呈简单化、单一化的趋势。同样古代原有一种“大灸法”,在病人整个背部施以灸法,据载对治疗虚痨非常有效,但现在这一手法似乎已临床绝迹了。还有“长蛇灸”,为民间习惯用法,因其在施灸时必须沿脊柱铺敷药物,形如长蛇,故名长蛇灸。具有温补督阳,强壮真元,调和阴阳,温通气血之功,民间常用于治疗肺痨、顽痹、强直性脊柱炎等证,颇有效果。
再看看对于膏药的使用,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桂心渍酒,以熨寒痹”的记载,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基于对经络理论的深刻理解和临床疗效颇佳,唐宋时期膏药的制备工艺得到大大发展,明清时期则已经普遍使用。至近代工艺的橡胶膏药出现后,黑膏药几乎从医院中消失,只在少数民间流传使用,而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黑膏药在吸收、疗效等方面均优于橡胶膏药。另外如刮痧、药浴、放血疗法,临床疗效通常是立竿见影,但在高科技信息时代的今天,黯然被中医师们所遗忘。
以上认识或许有些片面,但却是一个赤子的中医之情,因为喜爱所以担忧。当前国家对中医药事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中医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国际方面也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诸多国家为中医立法,承认中医的合法地位,可以说国外已初现“中医热”的现象,中医在为各族人民健康事业造福的同时,也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中,我们更要珍惜和努力,因为中医药事业的继续发展,真正需要的是更多人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继承和发扬。诚如邓铁涛教授在《正确认识中医》的论文中所指出的,“中医药学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真正认识中医药学的真正价值,对于世人来说,对于医学界,甚至对一些中医来说,却不容易!”
2011-12-03 22:13 3楼
文章的观点值得重视啊!
⬅ 应当尽快推广“煮散”剂型 老茶馆 李孔定应用虫类药经验举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