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与浮肿有什么区别?

2010-10-12 14:39 楼主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

其中“热胜则肿”的“肿”与“寒胜则浮”的“浮肿”有什么区别,请教一下!不吝赐教,多谢!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0-14 16:26 2楼
顶一下!
2010-10-15 09:11 3楼
怎么没人回答啊??
2010-10-16 13:57 4楼
没人回答吗?肿与浮肿是不是一个意思啊!
2010-10-19 15:13 5楼
这个嘛,热胜则肿是红肿热痛,多指一处,比如关节炎的膝盖等关节肿大;寒胜则浮的浮肿通常是全身浮肿或下肢浮肿,是由于寒邪伤阳气,不能蒸化运行水液停留腠理而生浮肿。
2010-10-22 11:49 6楼
回复 5# 爱枪男孩


多谢!
2010-10-23 22:23 7楼
热胜则有热之病证将伴随!寒胜则有寒之因素存在,只要熟读医典;自然明了!
2010-11-12 15:39 8楼
回复 1# yugongzi393


“热胜则肿”,是指热邪致病的特点就是“肿”,这个“肿”是红、肿、热、痛之肿。若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或者可以认为就是“炎性”疖肿、痈肿、疮疡之肿。

如王冰次注云:“热胜则阳气内郁,故红肿暴作,甚则营气逆于肉里,聚为痈脓之肿。”《六元正纪大论》:“热胜则肿”王冰次注云:“热胜气则为丹熛,胜血则为痈脓,胜骨肉则为浮肿,按之不起。”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注云:“热气胜者,吾人之体从之而肿焉,凡痈肿之类皆是也。”吴昆《素问吴注》云:“热气所过,则为丹熛痈肿之类也。”

又如《灵枢·痈疽篇》云:“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

热与火同类,火为热之极,热胜则为火。火热炽盛,可燔灼皮肉血脉,腐烂而为痈肿脓疡。西医“炎症”之“炎”,从文字理解,是两个火,热之极是一个火,可见热、火、炎,其性质相同。临床上皆可清热解毒、消炎治之。
2010-11-12 15:49 9楼
回复 1# yugongzi393


“寒胜则浮”小识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1.经文: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对于经文中的“寒胜则浮”历代注家所云不一,为此愚不揣浅陋,结合诸家注释,浅谈拙见如下。

2.历代注家对“寒胜则浮”的解释

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大论》浮作胕,杨注:“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
王冰次注云:“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六元正纪大论》王注:“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彼所谓肿,乃寒气之所伤者,即下文之所谓‘浮’也。”
吴昆《素问吴注》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张介宾《类经二卷•阴阳类一•阴阳应象》云:“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
高士宗《素问直解》云:“水气为寒,寒胜则经脉如运枢之外浮也。”

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寒胜则浮: 吴云:‘寒胜则阳气不运,故坚痞腹满,而为虚浮。’”
丹波元坚《素问绍识》云:“杨说非是。《劄记》云:‘《晋书•皇甫谧传》浮气流肿,四肢酸重。《吕览•情欲篇》身尽府种,筋骨沉滞。《尽数篇》气郁处腹,则为张为府。’”

森立之《素问考注》:“寒胜则浮:《太素》‘浮’作‘胕’。[杨]扶付反,检义当腐。寒胜肉热,肉当腐。‘浮肿’字,又作胕。《吕氏春秋•情欲》‘身尽府种,筋骨沉滞。’又《尽数》‘气郁处腹,则为张为府。’并同义。详见于《兰轩遗稿》中。[眉]《六元正纪论》中‘胕肿’字数见,王注:‘胕肿,谓肉泥按之而不起也。’《至真要论》注:‘胕,谓皮肉俱肿,按之陷下泥而不起也。’”

方药中、许家松《黄帝内经素问七篇运气讲解•六元正纪大论》:“‘寒胜则浮’,指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临床表现。‘浮’指什么?王冰解释为‘阳气内浮’,其注云:‘浮,谓浮起,按之处见也。’为什么会出现浮?王注:‘寒胜则阴气结于玄府,玄府闭密,阳气内攻,故为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注)根据王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脉。张介宾则认为‘浮’指‘腹满身浮’。张注云:‘腹满身浮,阳不足而寒为病也。’根据张注,‘浮’,此处可能是指浮肿。以上两种解释,我们认为王注比较符合原著精神。这就是说,人体在外感寒邪的情况下,由于寒邪束闭肌表,阳气被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浮脉。脉浮也就成为伤寒的主要体征。根据前文所述,每年冬令,气候严寒,人体容易在冬令伤寒而出现浮脉,因而浮脉也就可以用‘寒’名之。也正因为浮脉与寒密切相关,因此从临床角度来说,不论浮脉的出现是否发生在冬季,或者说是否与外感寒邪有关,只要临床上出现浮脉,都要首先考虑寒的问题,所以原文用‘寒胜则浮’。”

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云:“浮,指虚胀。《类经》二卷第一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又张志聪注:‘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按:此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神气乃浮。’之句为言,以‘浮’作‘神气外浮’解,可备一说。今从《类经》注。”

高校教材第2版王庆其主编《内经选读》云:“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阳气不行,聚水成为浮肿。浮,浮肿。义同上文‘形伤肿’的肿。张介宾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

王洪图《王洪图内经讲稿》云:“由于寒邪伤了人的阳气,气化不能够正常运行,水液不能得到阳气蒸化,于是水液停留而出现浮肿。”

高校教参第2版程士德主编《内经•第二章阴阳五行学说》云:“《太素》浮作胕。浮、胕古字通。《类经•阴阳类•一》注:‘寒胜者,阳气不行,为胀满虚浮之病。’胀满虚浮,即虚胀。又《素问集注•卷二》将‘浮’作神气浮解,注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此系据《生气通天论》‘因于寒……神气乃浮’句,可备一说。”

根据以上古今中日注家所释,“寒胜则浮”之“浮”有五义:

⑴当作腐,肌肉腐烂,如杨上善;⑵(腹部)虚胀,如吴昆、张介宾等;⑶(肢体)浮肿、水肿。如王冰、马莳、《内经选读》、《王洪图内经讲稿》等;⑷神气乃浮,如张志聪。⑸指浮脉,如方药中、许家松等。

那么何者为是呢?

3.小识:

按: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这是中医的常识、中医的基本理论。

从以上注家所注可以看出,杨注“当作腐”,显然不妥,故《素问绍识》云“杨注非是。”

从临床角度看,人体在着凉受寒或饮食寒冷食物以后,寒邪可以直中,损犯脾阳,从而出现腹胀、腹泻、肠鸣等症状,这就是吴昆、张介宾等之“虚胀”的原因,高校教参等采纳之。然而“虚胀”乃因虚致胀,虚在先,并非寒胜在先,故非是。

寒为阴邪,与水湿同类,寒胜则阳虚,水液代谢谢就会发生障碍,水聚肌肤则为水肿并有浮起,这就是马莳之主张,而《素问绍识》、《素问考注》广征博引的目的也在证明是水肿,王洪图同。实际上水肿的发生前提也是阳虚在先,“因虚致肿”,并非先是寒胜,非“寒胜”致肿。故此说亦不确。

因《素问•生气通天论》有云:“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故张志聪采纳此说云“寒气伤阳,故神气乃浮也。”致使高校教材两说备之有此一说。殊不知《生气通天论》这句话有错简,目前新世纪第2版高校教材及高校教参已采纳了吴昆的错简之说。

如程士德主编高校教参《内经•第五章病因病机学说•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本段文字,历代注家看法不一。有的注家认为有错简,如《素问吴注》直接将‘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移至‘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之后……又说:‘旧本欲如运枢至此三句,误在因于寒下。’吴氏还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下,注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故云体若燔炭。治之之法,在表者宜汗之,汗出则寒可得而散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生气通天论病因章句辨》中,将‘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移至‘因于寒’句下,并删去‘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三句。按全篇和本段的文意,《吴注》的文字调整是比较合理的。……故当从《吴注》。” 如此说来,“因于寒”以后的这句话不成立,故张注等欠妥。

方药中、许家松等尊王注而推理出“浮脉”之说虽颇有新意,“由于寒邪束闭肌表,阳气被郁,因此在临床上可以出现浮脉。”但其余四邪都是说的致病特征,并未言及脉象,故此说亦未确,不当从。

时贤范登脉先生《黄帝内经素问校补》说道:“‘浮’字当并校作‘沍(冱)’……《四声篇海•水部》:‘沍,音护,寒凝也。’”书中考证甚详,所言甚是。“寒胜则沍”此校一出,甚合经旨,上述群释不允。(注:沍、冱,是本字,这当中还有一个俗字,是与“浮”字形似致误,但此俗字键盘没有这个字,即“冴”左边是三点水氵,右边是牙的那一撇是捺。)

综上所述,浮,当作沍,冻结、凝聚、闭塞之义。寒胜则沍,即由于寒气(邪)胜导致经脉气血凝结涩滞不通、运行不畅。
2010-11-17 08:40 10楼
多谢金 栋 老师
⬅ 怎样能更好的学习中医(以前学西医现在自学中医) 老茶馆 半道出家,说我的中医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