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

2008-12-18 12:56 楼主
龚士澄

《内经》、《难经》等历代医着中,不少地方都运用了朴素唯物辩证法的军事思想。例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在防病治病方面,认为防重于治。所指「穿井」、「铸兵」,即训示医者平时当备好药械,方不致临证时手足无措。「正气内存,邪不可干」,也是《内经》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两点论」(正、我,邪、敌)这一军事辩证法思想来阐述发病原因和病变规律的。

清代医家徐大椿受先哲影响,曾把病患比作「敌国」,认为对敌用兵,须知彼知己,布阵得法,撰有《用药如用兵论》(《涸溪医书‧医学源流论》)。文章以人民生活须赖粮食、蔬、果及牲畜资养为小引,开宗明义讲用药当与不当之利弊。指出:能治病的药物用之以攻邪,假如用之不当,虽甘草、人参,误服也能致害,就变为毒药一类了。所以,好服食丹药(道家养生法)的人,必生怪病,犹如好战者必有奇殃一样。徐氏说:「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时后用,其道同也。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偏性,攻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从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要求医生必须认证识药,方能愈疾。

《用药如用兵论》中的战略战术,约有十三:

1.传经、传里:及自上传下之邪,宜先夺其(邪)未至之所,近似于「截断疗法」,所谓「断敌之要道也」 。

2.得横暴之病,除祛邪应急外,须同时速保未病之脏器,所谓「守我之岩疆也」。

3.夹食积而病,则先除其食,犹如「敌之资粮已焚」。

4.有旧病而发新病,必防新旧合并,使「敌人内应既绝」。

5.辨别病邪在何经络脏腑,有的放矢,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

6.先知疾病性质之寒热,而反用寒热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

7.对一大病,可分割治疗,各个击破,「则用寡可以胜众,使(敌)前后不相救」。

8.患数病而合众药治之,是合击,「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

9.初病邪气太甚,可避其锐,应固守元气,以疲其兵,乃「所以老其师也」。

10.病气初衰,宜更增精锐之品,以捣其穴而追穷寇,是谓「则必穷其所之」。

11.虚邪之体,攻之不可太过,以和平性味为本,用补益之类补之,所谓「不可穷民力也」。

12.伤于实邪,攻不可缓,主用峻厉之药,而以平常药和之,所谓「可以振威武也」。

13.最后特别强调:药材医械必须精良,随时取用无差错,更要临变布阵有方,始得克敌制胜。

如此等等,真所谓「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孙子兵法》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病因、病态及病理等种种变化,似与兵法相同,若能因病势变化而变化用药以胜邪,是谓有识之医。孙武云:「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医生重任在肩,生命所系,能使人安亦能使人危,要在知病知药并善于用药,始得尽责尽职,为人司命。孙武在探讨战争规律的过程中,直观地看到并阐述敌我、攻守、胜败、虚实、奇正等一系列的对立现象。历代医家每师其法用于指导临床,用于冶病用药,颇具实际意义。

《孙子兵法‧谋攻篇)谓:「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药如用兵,要求「百战百胜」,但不药而愈人之病,则是难中之难者,所以只能说「如用兵」,不尽同用兵也。然则,不药愈病,亦有术焉,曰:摄生和预防。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2-18 17:38 2楼
好,学习了
⬅ 景岳八略 老茶馆 药性轻重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