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疗法治病原理

2010-09-28 20:18 楼主
拔罐疗法治病原理
一、 中医传统理论与认识
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为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的内部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的整体。中医从这一点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五脏六腑为中心,四肢百骸通过经络系统的沟通联络,使内外相通,表里相应,彼此协调,相互为用,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实现整体的生命活动。当刺激机体的某个部位或某个部位发生变化时,都会引起相应的全身性反应。中医学的发病认为:疾病正是在治病因素的作用下,引起机体阴阳偏盛偏衰、脏腑气血功能紊乱所致,即脏腑功能失调。病从外入,比必先见于外,反之病从内生,必形见于外,局部反映内部病变。拔罐疗法正是遵循中医理论,在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及针灸腧穴学说的指导下,随罐具、多种操作方法、穴位选择、配合疗法等,而具有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活血行气、温经散寒、消肿止痛等多种疗效,从而可使充斥于体表、经络乃至脏腑重的各种治病因素祛除,使失调的脏腑功能得以恢复,最终使疾病痊愈。
综合历代医家关于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于理论认识,可以归纳拔罐疗法治疗作用的主要原理有以下10个方面:
(一) 调整阴阳
阴阳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多个方面,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疾病发生规律,指导临床诊断、治疗。《素问•生气通天论》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素问•至真要大论》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载:“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人体生命活动,正是由于阴阳双方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正是这种“阴平阳秘、阴阳调和”,才保持了人体各组织器官、脏腑的生理功能;即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状态。如果因某种原因使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则致阴阳失调,会使机体发生疾病。《内经》中提到:“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调经论》载:“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可见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根本原因。所以调理阴阳,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就成为治疗的关键。拔罐调整阴阳的作用,一方面通过经络腧穴的配伍,另一方面与其他方法配合应用来实现的。例:拔关元可以温阳散寒,拔大椎可以清泄阳热。再如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可取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和背俞穴如:天枢、足三里、脾俞、胃俞等,并正在拔罐后配合灸法,以温阳散寒。肝阳上亢或肝火上炎引起的项背痛、头痛、高血压等,则可取大椎穴用三棱针刺血后拔罐,以清泄肝之阳热。诸如此类,通过拔罐治疗,使机体阴阳之偏胜、偏衰得以纠正,促使阴阳转化、消长,达到阴阳平衡,调整某些脏器之功能。
(二) 疏通经络
人体的经络系统似网络,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体,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连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承担者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的气血运行、输布、濡养、联络、调节的作用。若经络气血功能失调是疾病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的机制,通过对经络、腧穴负压吸拔作用,在经络气血凝滞或经脉空虚时,引导营卫之气复来输布,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温煦皮毛;同时衰弱的脏腑功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驱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疾病得以祛除。《灵枢•经别》载:“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工之所止,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也就是说人体只有保持着阴阳平衡,气血流畅,经脉相通,才能百病不生。经脉“不可不通”“脉道以通,气血乃行。”临床常用循经拔罐法、走罐法、刺络(刺血)拔罐法等,均有明显疏通经络功能。
(三) 行气活血
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人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功能。《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难经•十二难》说:“血主濡之”。《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又如《素问•八正神明论》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由此可以看出,通过经络,气血对人体起推动、温煦、濡养等重要的作用。人体的物质形体与精神活动都赖于气血的作用。气属阳,血属阴。气血偏胜偏衰导致体内阴阳失衡。阴阳失调,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随之发生泥乱。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是构成脏腑经络的最基本物质,又是推动和维持脏腑、经络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影响气血的运行,经络之气逆乱,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则发生痿痹等病。拔罐疗法则从其穴前导之,或在对应之穴启上,使所闭之穴感受到刺激,循经传导,则所滞之气血亦缓慢通过其穴,而复其流行,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增强体质的作用。寒者气凝,瘀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由于寒、气、血互为因果,从而形成气滞血瘀之病变。拔罐通过“吸拔”、“温通”作用,促进血液流动,人体气血畅通,达到活血行气的作用。
(四) 化瘀散结
血瘀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病理产物,又是某些疾病的治病因素。淤血形成后,不仅失去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又会影响全身或局部血液的运行,产生疼痛。出血或经脉瘀塞不通,以及产生“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人体有了经络的联系,使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和筋骨皮肉有机联成一体。而整体功能的维持则以五脏为中心,通过脏腑气血、经络并行调节,经络畅通,气血运行如常,脏腑功能正常,则生命活动正常。拔罐作用于肌表,通过对经络、穴位或病变部位产生负压吸引作用,使体表组织充血、瘀血、出血等变化,使经络血活气通,则瘀血化散,雍滞凝滞得以消除。经络气血畅通,五脏六腑得以濡养,鼓舞振奋人体气血功能,使人体生命活动正常。
(五) 温经散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胜则阳病”,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气化的作用,出现阳气衰退寒证,寒性凝滞,收引主痛,凝滞则凝结,阻滞不通之意,指人体气血津液运行痹阻;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出现气血凝滞、血脉挛缩而头身疼痛,筋脉拘急而肢体迟伸不利或冷厥不仁。拔罐吸着皮肤的温热刺激,通过局部皮肤感受器和经络,传导给相应的组织器官,使体内寒邪得以拔出体外,从而达到“温经散寒”的双重功效。
(六) 通利关节
风、寒、温、邪侵袭人体,痹阻于筋脉,致使关节发生红、肿、热、痈等病理变化,进而导致机体活动障碍,主要病机是因气血痹阻不通,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疼痛、拘急、屈伸不利。拔罐疗法有祛风散寒、祛邪除湿、温通经脉、疏通气血的作用。通过其温热,机械刺激,及负压吸拔作用,吸出筋肉血脉中的风寒,逐其湿气,从而使经络之邪得以祛除,气血畅通,经脉关节得以濡养、通利,按着腧穴在患处施行此法,通利关节之效更显。
(七)消肿止痛
所谓“不通则痛”,风、寒、湿、瘀等致病因素作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致使局部发生红、肿、热、痛等系列病理变化,同时疼痛又进一步加重气血的痹阻。拔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散寒、通利关节等作用。经脉通畅,气血运行无阻,“通则不痛”。清代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载有火气罐用以治疗风寒头痛、眩晕、风痹及腰痛等症而不必服药。
(八)发汗解表
肌表是体藩篱,外感六淫伤人,一般都先出表证,此时邪气比较浅,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通过人体的汗出,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拔罐通过吸着作用,温热及良性刺激的神经反射作用,达到发汗、驱除风、寒、湿邪的作用。此作用不仅主要治疗外感六淫的表证,对凡是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或腠理疏松,虽汗出而寒热不解病症,如:麻疹、疮疡、水肿、疟疾等初起之时需先除表证时皆可用之。
(九)托毒排脓
湿热火毒之邪蕴结局部,阻滞气血运行,而出现红、肿、热、通、脓、化脓等系列表现。日久火热毒邪伤及阴液而出现阴虚内热或热毒炙盛德实热之证,危及生命。毒气郁结、恶血淤滞之症,在未成脓之时,施以拔罐疗法,尤其是针刺之后拔罐,可使毒血吸出,气血疏通,瘀阻消散。已经化脓时,可托毒排脓,使症状迅速减轻。
(十)扶正补虚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关系到人体正气与邪气(致病因素)两个方面。正气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和其抗病、康复能力。邪气是指各种治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瘀血以及跌扑损伤等。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即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正能胜邪则不发病,邪能胜正则发病。《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比虚”。《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急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看出,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随着正邪双方的变化,疾病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病机和证候,即《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对于治疗《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实则泄之,虚者补之,必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这就是说,在临床治疗疾病时,应按着“实则泄之,虚者补之”的法则进行,但当先泄去脉中邪气而后再调其虚实。拔罐疗法祛除具有拔除体内各种邪气,同时还具有扶助正气的作用。前者主要通过各种拔罐方法来实现,后者主要依靠经络腧穴和配合其他疗法来实现。拔罐通过对机体局部良性刺激,再依靠人体自控调节系统传达与调节,从而起到调整某些脏器功能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阴阳平衡的功效。如脾胃虚寒性胃痛治疗则应以扶正为主,可选用上腹部和背部腧穴,进行拔罐治疗。再如荨麻疹的患者由于营血虚弱,卫外失固,腠理穴虚,风邪乘虚侵袭肌肤而引起。治疗时可在病变局部进行刺血拔罐,以祛除风邪,配合曲池、血海以调营扶正。邪气祛除、营卫调和,则病自愈。许多临床实践证明,刺血拔罐疗法祛邪作用最佳,而拔罐及熨罐法的温阳扶正作用最佳。对于常人,背腧穴拔罐、走罐,可起到补虚泄实、畅行气血、扶正固本、调整阴阳、祛病强身、防病保健的作用。
二、 现代研究
随着科学的发展,医学研究模式的改变,人们对非药物疗法的认可,更多的人乐于接受拔罐疗法。在拔罐疗法广泛应用的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与深入的实验研究,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根据各方面的研究结果,可把拔罐疗法的现代作用机理综合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机械刺激作用
拔罐是一种遵循经络腧穴理论的中医外治法,亦是一种刺激疗法。在拔罐时,由于罐内空气热胀,继之冷却,压力大降而形成负压(或用其他器具将罐内空气抽出而形成负压),具有相应吸引力,通过罐内的负压使局部的组织充血、水肿,产生刺激作用和生物学作用。罐内的负压,吸力极强,据报道:用投火法和闪火法拔罐,无论陶罐或玻璃罐,无论大号罐或小号罐都能获得相近的负压强极限值,其值高大50.65kPa。就吸拔力而言,大口罐大于小口罐的吸拔力。临床实际应用的负压值一般多在42.65 kPa,抽气拔罐器、橡皮罐为13.33 kPa,穴位吸拔器为42.65 kPa,而30分钟内负压值基本不变。这样大的负压吸拔力,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充血,甚至破裂,红细胞破坏,出现自身溶血现象。血红蛋白的释放使机体产生良性刺激作用,这种刺激又称溶血刺激。负压吸拔力愈大,这种刺激强度就愈大;反之则愈小。这种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感受其刺激,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通过神经体液机制,反射性地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整个系统趋于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在临床实践中,轻而缓和的拔罐可使神经受到抑制,强而急的拔罐则使神经兴奋,当过强过重地吸拔时,又使神经抑制。身体处于兴奋状态时,拔罐可使其抑制;身体处于抑郁状态时,拔罐可使其兴奋。将罐具吸拔在胃俞、脾俞时,则胃的蠕动呈亢进表现。当将罐具吸拔在足三里时,则胃的蠕动呈缓慢状态。对此,有人利用连续摄影的技术,在负压抽吸装有半罐水的罐具里到,人体在拔罐负压吸拔的时候,皮肤表面有大量气泡溢出,这些气泡只能来自血液和局部组织。由此可推论:在拔罐时,一方面可以吸出气体,加强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另一方面负压使局部的毛细血管破裂,血液溢入组织间隙,有自身溶血现象,形成一种良性刺激作用。
(二) 温热刺激作用
拔罐疗法的温热作用尤以传统的火罐、油火罐、水罐、药罐
较为明显,新型的负压吸罐同样能对局部皮肤有温热刺激作用,此种刺激能使局部的浅层组织发被动充血,促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血液循环加速,从而改善皮肤的血液供应与营养供给,增加皮肤深层细胞的活力,增强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及白细胞、网状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局部温度升高,增强局部耐受性及机体抵抗力,提高免疫力。
(三) 消炎止痛作用
痛觉是一种复杂的周身存在的感觉,其感受器为游离神经末梢。在皮肤的表层,任何刺激只要达到一定程度都可以成为伤害性刺激,释放致痛物质,如:K+、Na+、组织胺、5-羟色胺、前列腺素等,可以导致疼痛。同时,局部的组织在刺激下也发生炎症反应,产生炎性渗出物和一系列红、肿、痛等病理变化。拔罐疗法的负压、吸吮、熨刮、牵拉、挤压皮肤和浅层肌肉的良性刺激,可引起血液的重新分配,改善神经调节,从而改善局部内环境,加速血液循环,促进病变部位组织细胞的恢复与再生,可见炎症在消退时,吸拔引起的神经调节机制和血液重新分配机制是不能忽视的。吸拔之后引起的局部血液循环的改善,可迅速带走炎性渗出物及致痛因子,减少或消除对神经末梢的刺激,消除肿胀和疼痛。吸拔之后局部白细胞数目的轻微增多和吞噬功能的加强,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增强,可以吞噬掉细菌与病毒,故又有消炎作用。有人对拔罐前后的患处局部组织做病理检查发现,拔罐前见到炎性坏死及炎性渗出物内细菌集落和角化上皮,而拔罐后见到皮肤上皮增生,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四) 调节血液循环作用
很多疾病发生时,都表现出组织、器官微循环血流流通不畅,血管紧闭,使血液供应减少,或是血管不同程度麻痹,使血流减缓,代谢谢产物不能顺利排除,营养供应不足,拔罐所产生的充血、淤血或者走罐、刮痧拔罐所产生血液往复灌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负压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加强局部血液流动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我们观察,用针刺激后再吸拔有放血的作用,经过放血,血管迅速恢复舒缩功能,血液流通好转,有限度放血一种良性刺激,它的作用是反射性调节,使血管运动恢复正常。
(五) 改善血液流变性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在正常人体情况下,循环血量一般保持相对平衡,当在一定腧穴或部位拔罐使之充血或出血则使血液流出血管外,血管内血量减少。血管内外相对平衡被打破,因此组织间液势必向血管内渗透,影响了细胞内外液的变化及离子的变化,同时还影响血液化学成分,如营养素、调理素、干扰素、酶系统以及PH值的平衡,当然也影响到血管壁上分布的神经,如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胆碱能神经,这些都向有利于机体的方面转化。
(六) 改善微循环作用
微循环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血液-组织间物质的交换。近年来,通过微循环观测仪检查脸结膜、球结膜,甲皱、口腔和唇黏膜,发现很多病都有微循环的改变,导致病变部位营养交换、气体交换、新陈代谢谢障碍。微循环功能的调整,在生理、病理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受到中外医家的广泛重视,拔罐疗法可起到调节毛细血管的舒缩功能。有人曾对30例受试者腰部(用拔罐疗法)治疗前后皮肤温度的变化进行测试,结果治疗前皮肤温度的平均值为33.18℃,治疗后15分钟为34.67℃,较治疗前高1.49℃,最高达3.2℃。
由此可见,拔罐疗法可调整微循环的功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调节新陈代谢谢,改变局部组织营养,而且还能使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增强,增强机体抵抗力,达到消除疾病、恢复身体各部分正常功能的目的。拔罐后的局部可以出现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淤血,红细胞及表皮细胞、小血管的破坏,从而释放出组织胺,通过神经体液机制来调节局部和全身的血液循环。
(七) 调节免疫功能作用
拔罐疗法有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可使白细胞总数增(主要是淋巴细胞比例升高,而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不变),同时通过机械性刺激与出血充血等作用,血液中a球蛋白与b球蛋白明显增高,从而提高了白细胞的吞噬能力,且血清中补体效价有所增加,大大提高了机体的防御免疫能力。一系列良性刺激,通过神经系统对人体的调节,使皮肤对外界变化的耐受力和敏感性增强,在不同程度上又进一步提高了机体的抗病能力。在面部及颈部反复吸拔某些腧穴,如大椎、风池、太阳、头维等穴,可以预防感冒。用拔罐的方法治疗老年慢性细支气管炎、小儿呼吸到感染的支气管肺炎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减少了复发的机会。这充分说明拔罐疗法可增强白细胞和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八) 调节神经系统作用
拔罐疗法出现的自身溶血现象,释放组织胺、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给予机体一系列微弱的良性刺激。此种刺激首先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末梢感受器,经心传导达到大脑皮质;加之拔罐疗法对局部皮肤的温热刺激,此种刺激作用则可通过皮肤感受器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借以调节兴奋和抑制过程使之趋于平衡,以加强大脑皮质对身体各部分的调节和管制功能,使患者皮肤相应的组织代谢谢旺盛,吞噬作用增强,促进机体恢复其功能。
这种双向神经调节功能,实际上是针对人体病理特征进行良性调节,可见拔罐疗法有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可以治疗某些神经功能失调的病症。吸拔头面腧穴,可以治疗神经性头痛、失眠、神经衰弱等;吸拔北部腧穴能催吐,又可以治疗治疗神经性呕吐;吸拔腹部腧穴可以治疗肠麻痹和腹泻。
(九) 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拔罐疗法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除对血液循、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外,对心率、血压、呼吸、消化、内分泌等亦具有此作用。拔罐疗法可以减慢心动过速,加快心动过缓;高压使之降低,低压使之升高;增加肺的通气量,改善呼吸功能;当胃肠处于抑制状态时,可兴奋胃肠功能,反之则抑制;可使胃下垂上提,十二指肠壁龛影愈合;可使增高的血清胃泌素下降。这种双向调节作用是与疾病好转相一致的。
(十) 解毒作用
拔罐产生的负压可使消亡的上皮细胞加速脱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的血流灌流量增加,改善皮肤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协助和加强了肾脏排泄体内新陈代谢谢废物。负压使皮肤表面产生微气泡溢出,排除组织的“废气”,加强了局部组织的气体交换,从而加速排除体内的废物、毒素,加强了新陈代谢谢。拔罐又可增加机体的氧化过程,进行保健治疗后,可使氧的需要量增加10%~15%,排氮量、排尿量和二氧化碳的排泄量都有所增加,促进体内的脂肪代谢谢,减少脂肪在体内各部位储存和积累,从而可起到减轻体重的效果。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11-11 09:11 2楼
很好!学习一下原理。
2011-02-13 17:42 3楼
回复 2# 武帝
讲得太好了,收藏学习。
⬅ 看排毒拔罐疗法一书书评 老茶馆 中药拔罐治疗肠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