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体天之气睦气的物理学实质

2010-09-23 07:41 楼主
程玮 (作者为学苑出版社最新图书《经穴探源》作者。)
“气”是“形成宇宙万物最根本的物质实体”,这是学者们从哲学的高度对“气”的概念所作的概括(见《中医大辞典》)。在中医基本理论中,“气”作为基本概念之一,既有医学方面的含义,又有哲学上的含义,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和前面的分析方法一样,我仍打算从物理学的角度对其本质含义作一分析。
在中医学中,“气”的概念使用非常普遍,有“原气”、“卫气”、“营气”、“宗气”、“精气”、“水谷之气”等等,总之,许多事物都可冠之以气。“气”的概念它所包含的内容也非常之广,在不同的使用场合,“气”的概念所表述的本质含义也不尽相同。如“天气”、“地气”指的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脉气”“卫气”则指的是人体中的东西,而“原气”、“卫气”、“营气”、“宗气”、“精气”、“水谷之气”等等,这些则属于中医学人体之气的范畴。中医学所说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是什么呢?由于其涉及气的概念,笔者就先从物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下人体中有无真实的气,然后再来讨论这个问题。
根据物理学的知识可知,任何物质都有三种存在形式:即固态、液态和气态,而且物质的固态、液态和气态在一定的温压条件下又可相互转化。所有的液体和气体,当其处在液化和气化临界温度上下限范围之内时,它们都同时存在着液体的气化和气体的液化这二种变化。不论人体中的其它体液是否会进行气化,人体中所含的约70%的水均处于水的气——液相互转化范围之内(压力101325帕,温度0℃~100℃),因此,人体中的水就会在人体系统中不断地进行气化。
物理学的知识告诉了我们,人体中确实存在着真实的气,它是由人体内的各种体液气化后所产生的,不同的体液产生不同性味特征的气态物,它充斥及分布于人的全身。如人体散发的腋气、脚气、排出的口气、矢气,呕逆的胃气,这些即是人体不同体液气化后所产生的气。如此的话,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包括不包括真实的气呢?对中医经典进行仔细的分析,即能发现,人体中存在的真实的气,它即是中医所说的人体之气的本质内含之一。
《灵枢•胀论》对此给出了确切的答案,“夫气之令人胀者,在于血脉之中耶……,夫胀者,皆在于脏腑之外,排脏腑而郭胸胁,胀皮肤,故命曰胀”。这里的“气”,所指的就是一种具体物质,由于它是具体物质、真实的气,因此它会对人体的形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郭胸胁、胀皮肤。再则,中医经典中对“气”的各种论述,它不光有虚、实、强、弱的各种存在状态,还有耗、散、消、泄、聚、集、合、结、固、闭、胀、厥、逆、收、乱、升、降、沉、浮等各种运动变化,此外,还有寒、热、温、凉、辛、甘、酸、苦、咸等诸多性味。所有这些,都是中医学对人体真实之气的进一步描述,都是实用医学意义上“气”之特征的表现。
《灵枢•决气》中亦有对“气”的精辟论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由于它能“熏肤、充身、泽毛”,且其形态如“雾露之溉”,因此,中医学认为“气”概念的本质内涵之一,指的是人体中的真实之气。
总而言之,中医学中气的概念,在一定的场合,它所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同我们通常所说的气态物,它由人体内的气化活动而产生。由于气概念的医学含义之一是指人体中存在的真实之气,因此,它就有了不同的存在状态、不同的运动变化形式、不同的四气五味属性。
根据上面对气所作的各种分析,对照笔者在前文中分析的人体两种基本物质——轻物质和重物质,还可断定,人体各个系统中自内向外运动的轻(浮)物质,即属于中医所说的人体之气含义范畴。
中医所谓的人体之气的本质含义之一,是指人体各个系统自内向外运动的轻物质,因此,中医所说的“气化”,其意义则是指轻物质在人体系统中自内向外的升浮运动,同理,“液化”则是指重质物在人体系统中自外向内的沉降运动。
人体系统的轻质物(以下简称气、气态物或人体之气)的产生及其外向运动,它与人体自身的重力系统有关,也与人体的温度场分布有关,总体来说,它就象分子的热运动一样,符合物理学的热胀冷缩原理。当人体处于较高的温度场环境之中时,受环境温度的影响,人体的分子热运动处于较高水平,体内的轻质物产生得较多,因此阳气旺盛;当人体处于较低的环境温度场之中时,受环境低温的影响,人体的分子热运动处于较低水平,体内的轻质物产生得较少,因此阳气衰弱。
由此外推,中医学所说的“元气”、“先天之气”,又各有不同。“元气”亦称“原气”,包括元阴和元阳之气,它由先天之精所化,故名。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推动五脏六腑等器官组织的活动,为生化动力学的源泉。先天之气,在《中医大辞典》中并无解释,只有对“先天”一词作了相应的解释。“先天”的解释为:指人体受父母精血所形成的胎元,是人身生命之本,与出生后饮食营养、生活调护的后天而言,先天之本在肾,故有肾主先天之说。
什么是元气?什么是先天之气呢?为什么说元气是推动五脏六腑生理活动,为生化动力的源泉呢?何以肾主先天呢?中医教科书及《中医大辞典》未对其作进一步的合理解释。其实,元气与先天之气,它们所指的是一回事。元,其意之一是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因此,元气也就是本原之气。所谓先天之气,即是从母体中先天带来的气,它和元气同义。由此,我们试从人所处的先天条件和后天条件来对其作以对比,从而对先天之气、元气加以分析。
大家知道,人之所以生、所以成,它是因为禀受了父母精血的缘故。人自坯胎,它就一直处在母体的子宫内之中,直至娩出后环境条件才得以改变。那么,婴儿在母体中的先天环境和出生后的后天环境有什么不同呢?这种先后环境的改变,它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母体子宫的先天环境是相对稳定的调温高压态,母体外的后天环境则是不稳定的、且是相对的低温低压态。由于母体内外的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的温压差别,因此,它对人体的生理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胎儿在出生之前,一直处在母体子宫内部的恒温恒压中,这时,胎儿外表的皮毛,直至最里层的脏器、骨骼,它们几乎都处在同一温压水平。胎儿出生,离开母体进入到外界的低温低压环境后,环境的低温低压状态促使婴儿身体的温压也要随之下降。婴儿在出生前的身体温压状态基本上是内外均匀的,且处于较高水平,降温下降之后,婴儿身体的降温降压却不是内外均匀的进行,而是体表的温压下降快,体内深层的温压下降慢,因此,在婴儿身体温压的下降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人体表里温度场的温度差,即内部温压高于外表温压。
人生活的自然中,受自然界各种规律的制约,和外界环境中的事物一样,人体内时刻都存在着体液的气化和气体的液化这种变化,诚所谓“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气化活动随温压的升高而增强、随温压的降低而减弱;相反,液化活动则随温压的升高而减弱、随温压的降低而增强。处于外界环境中的人体,由于内外存在着温压差,因此,人体的表层物质和人体的内部深层物质其气化活动及液化活动的水平是不一样的。
在人体的表层物质当中,气化活动相对较弱,液化活动相对较强;反之,在人体的内部深层物质当中,气化活动相对较强,液化活动相对较弱。由于人体表里物质间的这种气、液活动不均衡,就导致了人体非均匀压力场的产生和人体物质的力学运动,其结果是,体内气化所产生的各种气态物质会产生由内向外的推动力。然而,母体中的胎儿,由于其从受胎开始直至分娩都一直处在相对稳定的(温压)环境之中,它的身体各部,不存在明显的表里温压差,因此,气化活动和液化活动在胎儿的身体各部基本上也就处于同一水平。在母体中的胎儿,其身体各部物质的气化和液化活动基本处在同一水平,离开母体后,体内深层物质的气化活动大大强于体表,而体内深层物质的液化活动大大弱于体表,这即是婴儿从母体环境来到自然环境中后,体内物质运动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人体存在的非均匀温度场、压力场,导致了人体各部物质气化活动的不均衡性,气化活动又产生了人体由内向外的推动力量。从人体整体来考察,脏腑器官位于人体的中心内部,因此,脏腑器官中的气化活动是人体整体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大脏腑内的五脏六腑来考察,肾处于大脏腑的中心内部,因此,肾的气化活动(肾气)是大脏腑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人体的局部组织来考察,骨骼位于人体局部的中心内部,因此,骨骼中的气化活动是人体局部物质运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人体中元本固有的这种气化活动及其推动力量,即是中医所说“元气”的含义。由于人体的这种气化活动因先天而成,故此,中医又将其称之为“先天之气”。
以上,我们对中医学中的“元气”及“先天之气”的概念作了解释,那么,它和人体后天的荣养又是什么关系呢?其实,明白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之后,这个问题就不用过多解释了。人体的后天荣养主要是各种食物,食物进入人体以后,它会在人体的脏腑器官中发生能量转换,将食物能量转换成人体所需的热能。食物能转换成人体的热能之后,它能促进人体中的气化活动,并推动人体物质由内向外的不断运动,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压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人体体表的温度较低,它使得人体体表产生相对较多的液态物质,液态物质因人体自身重力场的作用,在由体表层向内部深层的沉降过程中,此液态物质能不断地吸收能量(升温储能和升压储能),也起到了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度场及压力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作用。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人体由后天得来的各种荣养,它所产生的物质能量,不仅能起到对人体物质运动的推动作用,还起到了维持人体在离开母体后体内温压场对环境的正温压差作用,因此,人体从后天获得的物质荣养,它对人体的“元气”(或“先天之气”)有相互补充的作用,这就是人体的后天荣养与元气间的相互关系,也是中医学所说后天可以补先天的道理所在。相反,人体如果没有后天的物质荣养供给,在消耗完自身的储备能量后,整体上的温度场和压力场都将降到与环境相同的水平。人体中由内至外的这种气化差异只要消失,人的生命运动也就将停息。
(本文发表于《陕西中医药研究》2004年第4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解析经穴——学习和探索中医的过程 老茶馆 中医阴阳与人体坐标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