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参的传说

2010-09-18 18:09 楼主
据历史资料考证得知,西洋参原生长于大西洋沿岸北美原始森林中,是一种古老植物。早年当地印地安人采其茎叶食用,也作清热药治病。
约于1670年左右,法国牧师雅图斯来我国辽东地区传教,从当地人们传说中听到许多有关人参是神草的故事,引起他的兴趣。他以《鞑靼植物人参》为题叙述了长白山中人参的形态特征与药用价值,并附绘制的原植物图,发表在英国皇家协会会刊上,被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法国传教士法朗士·拉费多看到,他在当地印地安人的帮助下,在蒙特利尔地区大西洋沿岸丛林中找到了与中国人参相似的野生植物,经送法国巴黎植物学家鉴定,认为同属五加科植物,但不同种。他们为与中国人参相区别,因采自大西洋沿岸丛林中而命名“西洋参”。
西洋参传入我国有其历史机遇。十七世纪九十年代,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其满清祖先发祥地的崇敬,曾诏令禁止在长白山采伐森林,一草一木都不准动;违者,轻则充军,重则处死,造成人参供应紧张。在此历史背景下,朝鲜的高丽参、日本的东洋参、北美的西洋参相继流入我国。美国、加拿大的商人在当地大量收购西洋参贩运到中国,换回大量的黄金,因此,西洋参在北美一直有“绿色黄金”之美称。
西洋参传入后,清太医院的御医们对西洋参进行集体研究鉴别,并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了西洋参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当时安徽休宁人、清初儒医汪昂(仞庵),正在撰编《本草备要》,在书稿已完成的情况下,特将西洋参等列入新增的第一种药,称“西洋参苦甘凉,味厚气薄,补肺降火,生津液除烦倦,虚而有火者相宜。”这是中外古今首次将西洋参收载于医药文献中。公元1756年(清乾隆30年),医药学家赵学敏(怒轩)著《本草纲目拾遗》收载西洋参,对其论述都源自清太医院,故与《本草备要》基本相同。1772年,清太医院编《药性考》,论西洋参似辽参之白,白泡,味类人参,唯性寒甘苦,补阴退热,姜制,益元扶正气。清未河北盐城名医张锡钝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论西洋参性凉而能补气分,又能补益血分,凡需参补而又不受温补者,皆可用之。1852年王孟英著《温热经纬》载清暑益气汤(李东垣方)的人参改用西洋参而有较好疗效。曹炳章在《增订伪药条辨》中认为:“西洋参滋阴降火……凡是阴虚火旺、劳嗽之人,每用真西参,则气平火敛,咳嗽渐平。”北京的药店曾将《济生拔粹》清金丸方中人参改用西洋参,易名为洋参保肺丸则疗效更佳,制售有百年历史。
以后的本草书籍均记述西洋参性凉、味苦、微甘,入肺胃二经,功能补阴生津止渴。认为中国红人参属温补,西洋参属凉补,疗效各有长短,可视病患实际需要酌选应用,不可简述孰好孰差。
西洋参原产北美,而最早是由中国医药学家认定,按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研究并最早收载于医药文献,在中国应用的西洋参已有300多年历史。由于中国的大量药用,西洋参由采挖到移栽,引为家种,已发展成重大产业。中国从1948年在江西庐山试种成功,1980年吉林集安收获了四年生自种西洋参,以后又在北京怀柔、河北涿鹿、山东莱阳等地大面积试种成功,1989卫生部第一个发给怀柔生产批准文号,明确与进口西洋参等同入药,表明国产西洋参质量不低于进口品。现在,西洋参已完全从国外到中国落户,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发展。
~~~~~~~~~~~~~~~~~~~~~~~
西洋参
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西洋参Panax quinque floium L.的根。 原产北美洲,野生或栽培。我国过去靠从美国、加拿大进口,现在江西庐山、南京,吉林、陕西等地已引种成功。 选取生长3-6年的根,于秋季采挖,除去分枝、须尾,晒干。喷水湿润,擅去外表,再用硫磺熏之,晒干后,其色白起粉而光亮者,称“粉光西洋参”。挖起后即连皮晒干或烘干者,称“原皮西洋参”。
【炮制】 将原药用清水喷潮,覆盖湿布,闷润2-3天,取出切片,晾干。
【成分】 含总皂甙0.4-1.3%,皂甙种类与人参略异,以人参皂甙Rb1为主,不含Rg1.又含挥发油、树脂等。
【处方名】 西洋参 花旗参 洋参
【性味与归经】 甘寒微甘,入心、肺、肾经。
【功用】 补气养阴,清火生津。用于阴虚火旺,喘咳痰血,热病气阴两伤,烦倦口渴等症。
【用法、用量】 另煎兑服3-6克;或研粉吞服每次1-2克,日服2-3次。
【保贮】 装密闭箱、盒内,置干燥处,防霉蛀。
按; 1.本品过去多从广东入境,故又称“广东人参”。
2.西洋参的伪品,多系以朝鲜人参或我国东北人参的小枝除去根及须根,连皮晒干(或用西洋参水浸过,故有西洋参味及醇味)以充代。其色灰黄,横纹稀少,有纵槽纹,横长皮孔突起不甚明显,横切面常显放射状裂隙,而形成层环纹内外的树脂道斑点也不明显,甘苦味淡。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夜交藤的传说 老茶馆 中药不良反应大全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