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开窍于耳”乎? 河间金栋

2010-09-17 19:38 楼主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

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请诸位贤达之士、同道网友发表高论。谢谢了!

河间金栋。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17 19:46 2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
2010-09-19 18:33 3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又,《素问·解精微论》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

由此可见,“目”也是心之窍乎?
2010-09-25 10:16 4楼
这个不难理解。就好比说一个人是教师,那么他还可以兼其它职业,当然有主有副了。
2010-09-25 10:42 5楼
在窍与开窍,字不同,意义也不同。在者,是对应而而言,开者开通之义。
2010-09-26 17:41 6楼
回复 1# 河间金栋


[原创]心“开窍于耳”乎?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心“在窍为舌”,一脏主二窍--耳与舌也;既云心“开窍于耳”,又云肾“在窍为耳”,一窍二脏主--心与肾也。矛盾否?妥当否?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心,开窍于耳”历代注家未有疑义者,皆强为之解。

如杨上善《太素•卷第三•阴阳杂说》:“开窍于耳。”注云:“《九卷》云:‘心气通舌。’舌既非窍,通于耳。”【按:《九卷》,即《灵枢•脉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无味矣。”】

皇甫谧《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甲乙经•第四》:“夫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既济。心气通于舌,舌非窍也,其通于窍者,寄在于耳。”

王冰注云:“舌为心之官,当言于舌,舌用非窍,故云耳也。《缪刺论》云:‘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心主舌……在窍为舌。”王冰注云:“舌所以司辨五味也。《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以其主味,故云舌也。”
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心属火,故内入通于心,而外开窍于耳。《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而此又以耳为心之窍,可见心之为窍不但在舌,而又在耳也;《缪刺论》曰:‘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则耳信为心之窍也。其精则仍藏之于心耳。”

吴昆《素问吴注》:“《缪刺论》曰:‘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义取此也。”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耳者心之窍……《阴阳应象大论》曰:‘心在窍为舌,肾在窍为耳’。可见舌本属心,耳则兼乎心肾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邪气脏腑篇》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注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此篇以心气开窍于耳,肾气开窍于二阴者,谓五脏之气通于九窍。”

高士宗《素问直解》:“开窍于耳,藏精于心,心开窍于耳,而耳复藏精于心也。”

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开窍于耳] 汪昂云:‘耳为肾窍,然舌无窍,故心亦寄窍于耳,是以夜卧闻声,而心知也。’简按:此似曲说,而亦有理。”

按:据《缪刺论》所云,非独手少阴之络,会于耳中,还包括足少阴、手足太阴、足阳明之络等其它四络,皆会于耳中,如此推理,耳亦系余者之四窍乎?
又《灵枢•经脉》云:“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走出耳前。”、“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据此耳亦系三焦、胆之窍乎?

据《素问•金匮真言论》所云是“六窍配五脏”,即“肝,开窍于目”、“心,开窍于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二阴”而缺“舌”(窍)。因舌非窍,何谓开窍于此乎?

舌本为口中的实体感觉器官,主要是骨骼肌,并非为“窍”,与耳、目、鼻、口等孔窍性器官不同。舌本有窍,《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是说耳之听声与心神有关。(新世纪第2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

若如此,则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篇所云“心主舌……在窍为舌。肾主耳……在窍为耳。”矛盾。如何协调这其中之关系呢?

清•姚止庵《素问经注节解•卷一•阴阳应象大论》注云:“按:舌之职有二,一司辨五味,一司协音声,而实内根于心,舌为心之苗是也。故火旺于心,则舌为之赤;火炽之极,则舌为之焦;若无病之人,火降水升,则舌自津润而滑泽。苟非有窍焉,则内之何能通心液、外之何能辨五味、别音声乎?乃王氏一则曰舌用非窍,再则曰寻其为窍则舌义便乖,乃曲为之解,亦何不察之甚也。夫窍之为言孔也,原王氏之意,或以诸窍皆有孔,而舌似无孔。今试取舌而观之,细若针毫津出若泉者非孔乎,孔之大者窍也,孔之小者亦窍也,谁谓舌非通窍哉。抑又有说焉,《金匮真言论》曰:‘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而此又言在窍为舌,是心有二窍也。虽然,肾亦有二窍焉,肾在窍为耳,又《金匮真言论》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五脏之中,一窍者三,而心肾独各二窍者,何也?夫心者,火也,牡脏也;肾者,水也,牝脏也。水火者,天地之正气,阴阳之妙用,气血之本源,生死之关键也,所系至重,故二脏独有牝牡之名,为用至博,故心肾更有兼通之窍。火性炎上,其气上通,是以正窍在舌,而旁窍在耳;水性润下,其气由上而达下,是以上窍在耳,而下窍在二阴。然分之有水火升降之形,合之乃阴阳互根之妙,故肾在窍为耳,而心亦开窍于耳,是耳者心肾之所交通,水火之所际会,学人不可不察也。注谓舌非通窍,固非,而心肾各有二窍,与夫心与肾共窍于耳之义,俱不拈出,真缺陷也,因为臆解于此。”

对于上述诸家的解释,你是否觉得满意?

实际上五官窍配属五脏,在《内经》别篇也有论述,

如《灵枢•五阅五使》云:“岐伯曰:五官者,五藏之阅(注:阅,通穴。窟穴。此引申为“感官;窍”)也……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及《甲乙经•卷之一•五藏六腑官第四》:“鼻者,肺之官;目者,肝之官;口唇者,脾之官;舌者,心之官;耳者,肾之官。凡五官者,以候五藏。”

又如《灵枢•脉度》云:“五藏常(注:常,通尚。好、还。此指“还”)内阅(注:此指窍)于上七窍也。故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

目前,五官窍之配属五脏是:心在窍为舌,肺在窍为鼻,肝在窍为目,脾在窍为口唇,肾在窍为耳与二阴。而心是否“开窍于耳”乎?可以通过临床去验证。

按:时贤赵洪钧先生《中西医结合二十讲》说道:“阴阳、五行说,也在很大程度上受天人相应思想统帅……其中必然有很多牵强附会之处。这就不是推理,而是天人相应的附会……多数说法只是出于理论需要,故牵强附会的倾向很明显。”此言甚是。

2010-9-26.
2010-09-26 21:03 7楼
我现在觉得《内经》既然是不同时代的论文的集合。肯定不是一个人写的。

对于耳病来说,比如耳聋、耳鸣, 有些人可能从心血治有效果,有些人可能从肾治有效果。 所以就有了“心之窍, 肾之关”的说法。这个只是我目前阶段的想法,抛开任何书的内容。

应该说《内经》里的每句话都是临床经验的高度总结。如果硬要把这些零散的理论,贯穿起来,似乎有点困难。

中医本来也就是这个样子。
2010-09-26 21:10 8楼
现阶段,中医再没有清以前那样一统天下的地位,可以有无数的实验机会来继续验证、提升理论。
从这点上来说,中医如果没特殊事件,已是强弩之末了。

不论现在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一点《内经》的经文,搞出些临床效果,即使多牛逼仍然都是重复过去人的老路而已。

没有理论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更新理论的基础。
连实践的基础都没有,过去的理论,估计大家以后都是猜测。

文化的事情,不是一个人可以改变预言的,说说而已。
2010-09-26 23:01 9楼
都是精辟之谈,中医确实需要理论上的提升,我觉得在各家学说上还得下功夫
2010-09-29 16:44 10楼
创新的前提是继承
2010-10-26 11:03 11楼
心中一阴兼两阳
一点真阴存乎其中使心火不亢
所谓潜龙在渊者是也
殊不知,心中一阴来源于先天真阴
出乎肾中
故经云:两神相搏,常先神生,是为精
又言肾开窍与耳
肾中精气全无则耳无所养
综合上述,岂不是心亦开窍于耳乎?
⬅ 自拟烧烫伤验方 老茶馆 胃肠病合心肾不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