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谁有《金匮真言论》的讲析

2010-09-14 20:45 12楼
回复 5# yugongzi393


此一大段主要是采用五行归类的方法,论述了“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的理论,将人的生命活动与广大的自然界统一起来。所以本篇是《内经》阐发阴阳五行学说较为完整的一篇,也是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中运用较为突出的一篇。本篇与上篇《四气调神大论》、下篇《阴阳应象大论》等内容参合起来,较为完整的描述了《内经》中“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层次结构。

实际上中医之五脏,是指五大系统功能单位,在以上内容中可见一斑,非单指解剖之五脏,所以不能机械的理解为就是解剖学中之五脏。诚如近代中医大家恽铁樵先生所说:“《内经》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乃四时之五脏。”(《群经见智录》)
2010-09-15 07:28 13楼
回复 5# yugongzi393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吴昆《素问吴注》云:“五方之色,入通五脏,谓之收,五脏各藏其精,谓之受。”即“东方青色,入通于肝”谓之收,“藏精于肝”谓之受。其余四脏(藏)类推。

张介宾《类经三卷·藏象类四》注云:“收受者,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云:“帝言人之五脏,应天之阴阳四时,而五脏亦能收五方之气色,受四时之阴阳乎?[眉批:五脏受四时五行之气而生,此精合脏腑雌雄输应于十二经脉。]”

按:即“天人相应”之理论与观点,天、地、人之三才,相应、相通、同气相求也。
2010-09-15 13:34 14楼
回复 11# 河间金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王冰注云:“角,谓木音,调而直也。……徵,谓火音,和而美也。……宫,谓土音,大而和也。……商,谓金声(音),轻而劲也。……羽谓水音沉而深也。”
2010-09-15 14:15 15楼
回复 5# yugongzi393


【上为岁星、上为荧惑星、上为镇星、上为太白星、上为辰星】:

五脏外应四时五行,内系五腑、五体、五官等的五脏系统,每一系统上各应一个星座,木应岁星、火应荧惑星、土应镇星、金应太白星、水应辰星,合为五星。

《内经》中有好几篇将五大行星和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记载较为详细的是运气七篇大论中的《气交变大论》。该篇将五大行星在天空中运行的情况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⑴是论及了五星运行“徐疾逆顺”问题,认为五星在天空中运行有顺行(指行星向前方向视运动),有留(行星在某处不动),有逆(行星的后退远行)、守(留超过一特定的长时间,如二十天以上)、环(逆行转为顺行,但不是沿原来的路线,而是轨迹画出了一个环)等情况。并以这种行星的视运动情况,来解释、省察人世间的德和过。

⑵是讨论了行星的量度和颜色的变化与岁运有关,比如说岁星亮一倍,木气的化运就要比平常大些;如果岁星特别亮,有平常亮度的二倍,木的化运就特别厉害,就会走向反面,而引起木运的灾变。反之,暗一些,化运就减弱;暗的厉害,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一那么亮,那是行星显示人间的过德及灾福等。

上述行星运行逆顺及亮度颜色的变化,有人运用现代天文学知识进行了计算研究,认为《内经》的这些记载是正确的。其所以将五星与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目的在于说明五星的运行逆顺、亮度的明暗变化,可以推测时令季节、四时气候的变化,故《气交变大论》说:“岁候,其不及太过,而上应五星。”

五星运行的逆顺,反映了天体运行的规律。而天体运行规律,决定了四时气候的变化,四时气候的变化,又直解关系到德化政令,以及人体疾病的发生与流行,这就是《内经》所以将五星与五行五脏系统联系起来的原因。
2010-09-15 14:27 16楼
回复 15# 河间金栋


由此可见,上述内容都是研究中医学中有关医学气象以及天文史料的珍贵资料。因而有人对《内经》中关于星象的记载进行了评价,认为“基本上处于唯物主义的范畴。《内经》认为星辰日月,并不以人类社会的变动而变动,不以人的意志的转移而转移,天体是‘应常不应卒’的。但从另一角度看,天体的变化,却能影响及人类,所谓‘象见高下,其应一也,故人亦应之’。这些认识是十分正确的,与现代科学同出一辙。宇宙万物都是物质的,人亦是宇宙中一份子,所以天体,尤其是太阳系中的天体,不能不给予人类以深刻影响。这些思想都是可贵的。”
2010-09-15 22:04 17楼
回复 5# yugongzi393

就是不明白第三部分,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

下面选录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对上述经文的释义:

⑴【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吴曰:“五方之色,入通五藏,谓之收;五脏各藏其精,谓之受。”
张曰:“言同气相求,各有所归也。”

⑵【岐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
《白虎通》云:“肝,木之精也。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故肝象木,色青而有枝叶。”

⑶【开窍于目】
王曰:“阳升之方,以目为用,故开窍于目。”
《白虎通》云:“肝,目之为候,何?目能出泪,而不能纳物,目亦能出枝叶,不能有所内也。”
《五行大义》云:“肝者,木藏也。木是东方显明之地,眼目亦光显照了,故通乎目。”

⑷【藏精于肝】
王曰:“精,谓精气也。木精之气,其神魂。”

⑸【其病发惊骇】
王曰:“象木屈伸有摇动也。”
杨曰:“起怒亡魂,骨惊骇也。”
桂山先生曰:“《新校正》此一句疑为衍文。是,据下文例,当云‘故病在头’。”

⑹【其味酸】
《太素》“酸”作“辛”,误。
桂山先生曰:“《洪范》:‘木曰曲直,曲直作酸。’郑注:‘木实之性。’《正义》云:‘木生子实,其味多酸,五果之味虽殊,其味酸一也。是木实之性然也。《月令》春云其味酸是也。’”

⑺【其类草木】
王曰:“性柔脆而曲直。”

⑻【其畜鸡】
王曰:“以鸡为畜,取巽言之。《易》曰:巽为鸡。”
桂山先生曰:“《五行大义》云:‘郑玄曰:鸡属木,此取其将旦而鸣近寅木,故又振羽翼,有阳性也。’《贾谊新书》云:‘鸡,东方之性也。’”
柳片先生曰:“《淮南子》作羊。又云:《周礼•兽医》疏:在野曰兽,在家曰畜。《释文》畜,计又切。”金栋按:畜。音chu 触。《汉语大字典•畜》:“chu 丑六切。又许助切,丑救切,许宥切。”计又切,不妥。

⑼【其谷麦】
王曰:“五谷之长者麦,故东方用之。”
《本草》曰:“麦为五谷之长。”
《新校正》云:“《五常政大论》云:‘其畜犬,其谷麻。’《月令》郑注云:‘麦实有孚甲,属木。”

(10)【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考》云:“‘四时’字,当从其方作‘春夏长夏秋冬’字。”
王曰:“木之精气,上为岁星,十二年一周天。”
《五行大义》云:“岁星,木之精,其位东方,主春,以其主岁,故名岁星。”
桂山先生曰:“按:上,上声。”

(11)【是以春气在头也】
王曰:“万物发荣于上,故春气在头。”
《新校正》云:“详东方言春气在头,不言故病在头,余方言故病在某,不言某气在某者,互文也。”
桂山先生曰:“据文例,当云:知病之在筋。”
淳按:推余方之例,此一句恐衍。

(12)【其音角】
王曰:“角,木声也。孟春之月,律中大簇,林钟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八寸。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夷则所生,三分益一,管率长七寸五分。又二十一分寸之一。凡是三管,皆木气应之。”
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角,是扣木之声。’《汉律•历治》云:‘角者,触也。’阳气蠢动,万物触地而生也。”

(13)【其数八】
王曰:“木生数三,成数八。《尚书•洪范》曰:三曰木。”
桂山先生曰:“《月令》郑注云:‘数者,五行佐天地生物成物之次也。’《易》曰:‘天一地二,天三第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而五行自水始,火次之,木次之,金次之,土为后。木生数三,成数八,但言八者,举其成数。’《正义》云:‘按:《尚书•洪范》云: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故其如次是也。郑注《易•系辞》云:‘天一生水于北,地二生火于南,天三生木于东,地四生金于西,天五生土于中,阳无偶,阴无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于北,与天一并。天七成火于南,与地二并。地八成木于东,与天三并。天九成金于西,与地四并。地十成土于中,与天五并也。’是郑氏之意,但言八者,举其成数者,金木水火,以成数为功。”

(14)【是以知病之在筋也】
王曰:“木之坚柔,类筋气故。”
桂山先生曰:“推余方之例,此八字系于错出,当在上‘为岁星’之后。”

(15)【其臭臊】(金栋按:臭,通嗅。古今字。音xiu 嗅,嗅觉、气味也。如《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云:“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而本句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嗅,古作臭。先秦古籍中出现的“嗅”字为后人所改。如《论语·乡党》:“三嗅而作。”朱熹《集注》引刘聘君曰:“嗅当作臭。”《吕氏春秋·适音》:“心弗乐,芬芳在前弗嗅。”《群书治要》引嗅作臭。)
《新校正》云:“《月令》臊作羶。”
柳片先生曰:“《淮南子》亦作羶。”
王曰:“凡气因木变则为臊。”
马曰:“《礼•月令》曰:‘其臭羶。’羶,与臊同。”
张曰:“臭,气之总名也。”
桂山先生曰:“《月令正义》云:‘通于鼻者,谓之臭。在口者谓之味,臭则气也。’《说文》:‘臊,豕膏臭也。羶,羊气也。’《五行大义》云:‘春物气与羊相类。’”
茝庭先生曰:“惠士奇《礼说•庖人下》曰:《月令》五臭无臊,故春臭羶。《内经》五臭无羶,故春臭臊,则臊类于羶也。《繁露》夏祭先亨,商祭先臊,则又胜臊,同类矣。”

金栋按:据上文考证及本段余者四藏的文例推测,此句当为:【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故病在头。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音角,其数八,其臭臊。】为妥。

又按:文中注释引注简称如下:
吴曰,指吴昆《素问吴注》;
张曰,指张介宾《类经》;
王曰,指王冰次注;
杨曰,指杨上善《太素》;
桂山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
柳片(左边还有三点水偏旁)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胤;
茝庭先生曰,指日人•丹波元坚《素问绍识》;
淳按,指《素问释义》的作者,日人•伊泽裳轩。
2010-09-16 09:09 18楼
非常感谢版主,辛苦了,都不知道说什么来感谢你
2010-09-16 22:20 19楼


收,即收入;受,通“授”,即付予。

收受,这里指人与自然界之间,具有“收入”与“付予”的关系。这种关系,一般又称“通应”或“贯通”。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通过长期的生活观察,已经认识到机体的内环境和自然界外环境是一个密切联系着的整体。其中四时寒热温凉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最为显著,而且四时之气分别于五脏系统存在着相收受的关系。这种收受关系,具体表现在五脏系统的功能活动方面,而不是解剖学上的五个具体脏器。上述收受的道理,充分体现了《内经》“四时五脏阴阳”的“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所以,它实际上也是一种朴素的系统论思想。

自然界的四时阴阳消长变化,与人体五脏功能系统是收受通应的,从而构成了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整体观。《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就是阐明这一观点的。自然界的东、春与人体肝系统收受通应,南、夏与心系统收受通应,中、长夏与脾系统收受通应,西、秋与肺系统收受通应,北、冬与肾系统收受通应,反映出人与自然“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2010-09-16 22:25 20楼
回复 17# 河间金栋


日人•伊泽裳轩《素问释义》简介
篠(音xiao笑)原孝市

四、结构与内容

注文结构,首列校勘内容。其次注释经文,其方法以引用本邦及中国历代注家注解为主,其不足之处,以“淳按”表述著者自身见解。校勘与训释之间用○符号加以区别。训释内容所引诸家,多与多纪氏(注:丹波氏)的《素问》研究所引相关,详见后述。

校勘方法以对校、他校为主,所参考资料极其丰富,仅就这一点,即可确认本书在考证性的文献研究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对校资料来看,采用了当时我国所存最古的刊本元本(元椠本)、熊宗立本、赵府居敬堂本、周曰本等明代诸刊本,滑本(滑寿《素问抄》)、马本(马莳《素问注证发微》)、吴本(吴昆《吴注素问》)、张本(张介宾《类经》)、九达本(王九达《内经合类》)、志本(张志聪《素问集注》)、高本(高世栻《素问直解》)等明清注家的版本。此外,还参照本邦刊行的坊刻本、活字刊本。对校资料中,可见唯一写本,即古抄本。此抄本《经籍访古志》(1885年刊)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按:此本有皇国古时博士家朱点,检其纸质字样当是四五百年外物,经注文字见有异同,往往与元椠合,要虽不及宋本之善,然亦卓有可以订诸本之谬者。”

他校资料以《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为主,广泛参稽《脉经》、《金匮玉函经》等古医书,《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等隋唐医书。本邦的《医心方》、《遐年要抄》也被频繁引用。虽然是他校资料,也不拘泥于一种版本,尽收不同版本比照字句异同,这是值得重视之特点。例如,《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所收《甲乙经》为通行本。裳轩在《素问释义》中除参考此本外,还引用正统本(即“正统刊本”),如卷第十一第七页第二二行、卷第十五第二一页里第四行、同第三页表第五行。使用资料种目之多,对不同版本的细致比照,证明了作者严谨的校勘态度。

本书所引中国历代《素问》训释达十五家。其中首引王冰及《新校正》,并且大量引用杨上善注,大概是1820年代《黄帝内经太素》被发现后,引起了对杨上善注重视的缘故。还多处引用了马莳(生殁年不详)、张介宾(1563-1640)、张志聪(1610-1674?)等明清学者的注释。此后,还原引吴昆(1551-1620?)、高世栻(生殁年不详)、张琦(殁年不详)、楼英(1320-1389)、滑寿(生殁年不详)、汪机(1463-1539)、李中梓(1588-1655)、汪昂(1615-?)、尤怡(?-1749)等明清医家著述。

本书具有广征博引日中两国历代注家成果的特点,是窥知考据学派《内经》研究全貌的不可多得之作,其中保存了不少现已失传的考证医家的见解。在论述这一点前必须指出,本书的校勘和训释部分,与多纪元简(1755-1810)《素问识》(1837年刊)及其子多纪元坚(1796-1857)《素问绍识》(1846年自序)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素问识》以缜密的考据方法见长,被誉为《内经》研究书中之白眉,给予后世《内经》研究以极大影响。《素问识》成书后,又相继发现了新资料,为了弥补《素问识》的不足,加入知见新资料,《素问绍识》随之问世。这两本书成为考证派后学研究《素问》之必备,并有选择性的摄取,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的发展。《素问释义》亦不例外,如第一卷前二十五行注释,百分之九十引自《素问识》“素问题解”内容。本书中散见的“桂山先生曰”,多半来自《素问识》注解中“简按”部分,与元简自身按语一致。有些部分即便不标“简按”,内容也是引自《素问识》。也有不标任何符号,而直解引用《素问识》注文的现象。如卷第一卷“昔在”除添补“经文”二字外,注文九十字全引自《素问识》。

在引用《素问绍识》时,也有类似情况。本书中“茝庭先生曰”引自《素问绍识》中元坚自身按语部分(“坚按”)的内容。同样,“柳片先生曰”与《素问绍识》中所引元胤(1789-1827)按语(“先兄曰”)内容一致。还有,如书中所引张琦注,亦有多处转引自《素问绍识》。

然而,这种收录前人见解和校语的作法,并不意味着无识别地、机械地转引,而是在引用诸家注释时,首先参照前人曾引用的部分,再酌量增减。此类例之甚多。但诸家注释中首例王冰注,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
著者裳轩的按语,略为“淳按”,或“信淳按”,书中总共出现186回。特别集中在卷第一、二,计有53回。卷第九-十中略多见,计33回。按语的一半是与校勘相关的内容。训释的部分,多引用《素问》、《灵枢》诸篇的类似原文及关连内容,以为考证。援引字书和经传注疏的例,基本未见。

《素问释义》正是在日本传统医学被认为其内在价值与实际毫无关系、行将废止的时代面世的,本书是对传统医学第一部原典的总括研究,其中保存了大量本邦有关《素问》研究的资料,使前辈宝贵研究成果免于流失。此书堪称具有时代性的《素问》学研究集大成之作,亦将称为今后研究《素问》的坚实基础。
(郭秀梅 译)
⬅ 伤寒有问(五) 老茶馆 有人了解人体四肢的“解穴”及其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