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 南 温 病 研 究( 节 选 )

2010-09-11 00:00 楼主
这篇资料,在网上流传很久了,当初为了学习方便,做了一些节选便于打印。

岭 南 温 病 研 究( 节 选 )
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教研室
彭胜权 教授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召开的广东省振兴中医大会,提出研究岭南医学作为广东中医特色的战略思想。国家与省中医药管理局的领导、中医界的许多专家学者认为,岭南温病独树一帜,是开发研究岭南医学的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我们从一九八六年开始,对岭南温病进行二十年的系统研究。
中医要继承,更需要发展。中医的发展要靠学术上的创新。卫生部提出“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为中医学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研究岭南温病,不是标新立异,而是为了中医学术的发展。

一、研究目的、目标
1、岭南温病:研究岭南地区自然气候、地理环境、人群体质对该地区温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和防治规律的一个学术流派的分支。
2、研究目的:
①阐明中医人与自然相应的整体观。
②探索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辨证论治规律。
3、研究目标:
掌握岭南常见温病、温疫证治规律和防治方法,为揭示中医温病理论的实质作出贡献。

二、立题依据
1、地域性是温病的特点之一
四时温病受四季气候影响,有风温、春温、湿温、暑温、秋燥之分。四时温病又受地区环境的影响,不同的地区又多见某类温病,如岭南地区多见湿热类温病(湿温、风温夹湿、春温夹湿、暑温夹湿、暑湿等)
2、岭南温病形成历史悠久
《黄帝内经》提到不同方域气候,人群生活习惯、体质有所差异,可出现不同的疾病。
“南方者,天地之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其民嗜酸而食腐,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对广东丹毒、恙虫病早有记载。
隋.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岭南气候温暖,杂毒因暖而生”,故“岭南仲春讫仲夏(夏历4月至7月)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夏历8月至12月)行黄芒瘴”
宋.陈昭遇等《太平圣惠方》:“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温之气易伤人”
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岭南既号炎方而又濒海,地卑而土薄,故阳燠之气带泄,濒海地 卑,故阴湿之气常盛。”
清.何梦瑶《医碥》 针对当时景岳学说盛行,不少医家忽视岭南地区“凡病多火”“多湿”的实际,提出应用“理脾祛湿法”“清胃祛火法”
清.潘兰坪《叶案括要》、《评琴书屋医略》中认为温病不同于一般外感证,在于“热盛阴伤,气阴两虚者为多”,故立“养胃汁法”“甘淡护津法”“益气保水法”。
民国.陈任枚、刘赤选著“温病学讲义”,重在湿热类温病辨治。讲义中古欢室湿温初起方(黄芩 川朴 连翘 法夏 淡豆豉 茯苓 杏仁 薏仁 白蔻仁 藿香),茵陈白薇汤(土茵陈 白薇 黄芩 南豆衣 生薏仁 茯苓 藿香 佩兰)均是岭南温病常用方。
岭南中草药亦有不少著作,如:
肖步丹(南海)著《岭南采药录》
赵思竞(新会)著《岭南草药 志》
3、岭南医家临床实践的共识
岭南医家在防治瘟疫、温病中,在“天人合一”,“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思想指导下有自己的切身体会,形成本地区防治温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特色。
岭南的气候:大部分地区长夏无冬(夏季平均候气温超过22℃,冬季平均候气温小于10 ℃)
岭南的地理环境:雨量充沛,地势低平。
岭南人群体质:多湿热质,气阴两虚质。
岭南常见温病:多见湿热类温病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整理研究
从晋代到明清,不少岭南医家,从治疗、预防、养生、康复的理论和实践等诸方面都作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我们系统整理何梦瑶、潘兰坪、刘赤选、罗元恺、刘仕昌、邓铁涛、梁剑波等24位岭南著名医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等。通过文献整理,使岭南温病理论系统化,自成一门学术流派。
2、多学科研究
运用地理学、气象学、社会学、流行病学、现代医学等知识及方法进行研究。
通过对从北到南不同纬度的哈尔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与广州地区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岭南地区四季气候划分不明显,长夏少冬,雨量充沛,台风频至,导致以暑、热、湿、风为主的外来致病因素。调查广东省东、南、西、北、中五地(市)10间医院(包括海南省2间医院)896例属于温病范畴住院病案资料,说明气候、地貌、水文、土壤等因素虽有一定差异,但岭南温病以风温兼湿、暑温兼湿浊、暑湿、湿温的发病率最高,并不完全按四季变化发病 。
调查了纬度在北回归线附近四个沿海城市(厦门、汕头、广州、湛江)部分医院17295例温病发病情况,包括上呼吸道感染、乙脑、伤寒、 菌痢等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结合该地区的地理特征和相应的气候类型,从环境因素的角度对各地温病证治规律进行深入探讨,统计结果表明该地区温病以湿热证为多,并以湿热化浊,蕴成热毒的病机为主。
对广东8间大的中医院,1806例属温病范围的病人,作了人群体质调研,其结果表明,岭南地区人群体质以气阴两虚质和湿热质居多 。


气阴两虚质 湿热质
形体 多消瘦 较壮实
面色 苍白(白而少血色) 苍黄(黑而黄)
语声 低而气短 高而息长
对寒热反应 不耐寒热 耐寒而恶热
口渴 口渴喜热饮,饮水不多 口渴喜冷饮,饮水较多
大小便 排便无力,小便清 大便烂而不爽,小便黄
舌质 淡胖有齿痕或红有齿痕 红而苍老
舌苔 薄白苔或少苔 厚白腻或厚黄腻
脉象 细弱或沉细数 滑数或弦滑

3、临床研究
主要对湿热、暑湿、疫疹、昏谵、外感咳嗽等病证,作了临床半随机对照观察。
通过对68例温病湿热证患者进行血浆内毒素定量检测,并应用清热化湿法(用王氏连朴饮)对部分温病湿热证进行治疗观察及解毒作用的研究,收到良好的效果。研究结果认为:“毒”与外感湿热证在病理过程中有密切关系。清热化湿方药可以廓清内毒素,达到解毒祛邪的治疗目的。

暑湿是岭南地区常见的温病,岭南气候炎热,湿润多雨,每易产生暑湿病邪。岭南地区人群多有气阴两虚体质,若人体元气不足,水湿内停,暑湿病邪可乘机侵入人体,导致本病发生。其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佐以芳香化湿。临床中要详辨暑湿的病位,暑与湿二邪孰重孰轻。治疗上常分邪在肌表卫分(用卫分宣湿饮)、邪郁少阳(用蒿芩清胆汤)、暑湿弥漫三焦(用三石汤)、气阴两伤(用参麦饮)四个证型。常用药有青蒿、黄芩、扁豆花、银花、葛根、茵陈、大豆卷等。临床治疗近千例,都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疫疹(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是感受疫疠毒邪而发生的急性热病。用清气凉血为治则的登革清1号方治疗58例气血两燔型登革热患者,设治疗组:生石膏 知母 甘草 生地 丹皮 赤芍 黄芩 黄柏 连翘 板兰根(28例)和对照组(30例),结果经统计学处理,P〈0.001, 两样本均数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登革清1号方不论在退热时间,还是提高血小板数方面,效果均优于激素治疗组。

温病昏谵证候的出现,结合广东的地理气候环境研究,研究认为热、风、湿和痰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临床上分热扰心包型(清瘟败毒饮)、湿蒙心包型(菖蒲郁金汤)、邪闭心脑型(清宫汤合用安宫牛黄丸)、阴竭阳脱型(大定风珠合用参麦散)。治疗上提出清热祛邪、化湿泄浊、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等法则。该研究对40例弥漫型散发性脑炎进行治疗,设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治愈好转18例,占90%,无效或死亡2例占10%;对照组好转12例,占60%,无效或死亡8例,占40%。两组疗效经 Ridit分析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别。

对岭南外感咳嗽的研究表明,肺脾不足是岭南外感咳嗽的内伤基础。外感六淫浊气为本病外因;痰湿阻肺、气道不利、宣降失司、肺气上逆是其主要病机;痰热和痰湿是其临床主要证型;祛湿化痰、宣降肺气是其主要治法。利用先进的病因学诊断技术(APAAP法)和现代实验医学方法,对病因学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呼吸道病毒感染与湿有一定的相关性,呼吸道病毒感染患者症候表现多兼湿。94例病人的病毒学检测发现,成人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种类以副流感、流感为主,其次是腺病毒和合胞病毒。病毒检测率阳性的兼湿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运用咳宁Ⅰ号方(清热化痰为主)、咳宁Ⅱ方(燥湿化痰为主)治疗岭南外感咳嗽,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临床研究表明,该方对咳嗽、咯痰、咳嗽消失的作用以及总治愈率、总疗效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4、实验研究
对温病湿热证发病机理及温病湿热证病理造模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热气候、甘肥饮食以及G- 的共同作用 下造成较稳定的温病湿热证模型,而上述三种因素单独作用则难形成湿热证模型。其中内毒素是主要因素,湿热环境和肥甘饮食为辅助因素。


四、研究结果
1、通过文献整理和多学科研究说明,岭南地区受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群体质有其差异性,岭南温病多以湿浊与热毒合化导致岭南温病湿热证的表现形式为特征。
2、通过对外感湿热证、暑湿、疫疹、昏谵、外感咳嗽等病证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对岭南常见温病证治规律做了初步探讨:岭南温病多按卫、气、营血、伤阴、伤阳五个阶段传变;卫分与气分证候多兼湿浊;湿热蕴浊化热成毒多见气营(血)两燔证,后期伤阳比伤阴更易发生;治疗原则上以宣(清轻宣解)、透(清热透邪)、清(清热利湿、清热解毒、清热凉血)、养(益气养阴)、救(回阳救逆)等法则为主;在用药上喜用花、叶类药物和岭南草药。
3、实验研究表明:…..岭南急性热病挟湿、伤阴、瘀血证候病理变化中,其血液流变学指标亦依次逐渐增高,提示热病伤阴、挟湿和瘀血之间有共同的病理变化基础。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9-11 16:21 2楼
岭南温病学说,是叶天士学说在岭南地区的发展,很有地区特色。
2010-09-18 21:52 3楼
不错 学习了 温病在南方的发展
2011-04-17 19:05 4楼
不错不错
⬅ 酒窝的来历(心酸的q版) 老茶馆 《濒湖脉学》沉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