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2010-08-30 20:33 楼主
——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田景福

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它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目前我国中医药应用与研究日益西化,中医药事业发展困难重重。

怎样才能使中医药摆脱目前的困境,全面振兴中医药事业?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原副局长田景福,这位在中医药领域工作了几十载的老人虽然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但对中医药的现状和发展仍然非常关注,充满感情。并且他还积极为中医药生产企业和科研及医疗机构牵线搭桥,让有特色的中医药科研成果和临床经验更快转化为生产力,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余热。

中医药研发的趋势

因为长期从事卫生和中医药的领导工作,田老对中医药现状和遇到的困难有深刻的了解。他首先谈到了中医药的研究开发,指出在中医药的研究开发上首先要转变观念,要有市场意识。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医药研究开发只注重了成果,如何使其转变成生产力,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却关注不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医药研究开发则应主要围绕市场进行,紧密与市场相结合。这就是一种思想观念的转变。现在主管部门对中医药的研究立题主要是以重大疾病的防治为主,如心脑血管病、肿瘤、艾滋病的防治等,并且吸取了过去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让科研成果能更好的与市场结合。虽然过去我们取得的研究成果也不少,如对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肌无力的治疗研究等方面,但没有形成全面开花,没有形成生产力。一个地方的科研成果出来了,怎样让它在全国各地全面推广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没有市场意识。而现在一个重大的科研成果出来以后应该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来推广它,扩大其应用。如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石学敏院士主持的以针灸为主治疗中风,其致残率低、治愈率高、效果稳定,在中风的研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且总结出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向全国组织推广其“石氏中风单元疗法”,并且全国已有多家医院在应用,效果非常理想。

目前中药新药的研究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以复方的研究为重点。因为中医在临床治疗大部分是以复方为主,它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一种有效形式。中医的复方是临床医生经过千锤百炼而成,效果比较明确。如果按中成药进行研究,形成产品,临床医生是非常欢迎的,如安宫牛磺丸在刘海若的抢救中大显身手,以至安宫牛磺丸目前在台湾地区也身价倍增。当然单体的研究也很重要,但是如果像化学药那样搞成份的研究那就偏离了中医研究的方向。二、形成系列药的开发。因为中医讲辨证论治,同样的病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应采用不同的药物。例如对冠心病的治疗就不能完全采用一派活血化瘀的方法。因为其病因有可能是瘀血,也有可能是痰湿或是气虚。因此要求我们能开发出针对某一个病症的不同病因能有不同的治疗药品,及在病症演化的不同阶段能有不同的治疗药物。而这种系列药品的运用体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

中药的研究要和开发紧密结合。田老特别指出企业同科研单位应更紧密的加强合作,共同携手开发市场急需的新药。医疗科研单位对许多极具市场前景的药物经过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科研经费的短缺以至进展比较缓慢,而制药企业不了解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的信息,虽然他们也迫切希望能开发出市场急需的新药,但他们往往又不具有这方面的开发能力。怎样才能使二者结合?就需要搭建这样一个平台,使二者能有机的结合。这样可以催化一些很有前途的中医药产品能尽快的开发出来,提前转化为生产力。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卫生科研机构研究开发了那些项目,有那些好的项目已经露出苗头,甚至有了一定的高度了,要了解这个信息。另外要了解企业的实力和需求,二者的结合可以加速科研成果的开发。因此我们希望一些有战略眼光的,肯冒一定风险的企业家为这些有前途的项目投资。这样既能发挥二者的优势,又能为国分忧。现在国家药监局明确提出如果是重大项目可以坐直通车直接向国家药监局报批,这样可以省掉许多中间环节,使其能更快投放市场,尽早的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这样的研究成果只要基础扎实其获批的成功率是比较高。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企业的资金投入这是中药开发的必由之路。而现在我们的民营企业很有活力,很有竞争力,大量民营企业参与进来对新药的开发是非常有利的。

中医药如何摆脱困境

中医药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是中医药发展的方向。其实质就是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中医药作为一门传统科学,首先要继承,然后是创新,也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要有创新,从中医药的发展史来看它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是处理好了二者的关系才能传承至今。而创新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中医理论的创新。因为只有理论创新才能指导实践,才能出好的成果,有好的疗效。因此中药的开发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不能丢掉中医理论。二、是中药研究的创新。我们应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对中医药进行研究,但不能搞成单纯的成分的研究,而应该保留中医药的理论指导。如果走化学药的开发的道路,抛弃中医理论指导,这就不叫中药了。因此中医药现代化要严格防止中医药的西化。三、是实践的创新。中医药的创新只有和当代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到一起,将其它学科出现的一些先进的科研成果拿来为中医药所用,这样即提高了中医药的理论和临床水平,而出来的成果依然是二十一世纪的中医药。

田老特别强调要重视人才的培养。目前医药医疗行业竞争激烈,中医中药不仅要生存还应该要发展,而关键是人才的培养。谁能抓住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又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获得胜利。人才的培养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田老认为不仅可以通过正规的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后备人才,传统的师带徒的形式也不应该丢弃。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的培养田老特别强调应该让他们多临床,早临床,这样即可以让他们亲眼看到中医药的临床效果,加强对中医药治疗疾病的信心,又能更好的掌握中医药知识,提高动手能力。第二、要加强对当代名中医的培养,所谓的名中医就是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有精湛的医疗水平,更重要的是临床疗效要显著。国家已经在着手这方面的工作,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牵头,国家人事部批准,通过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名中医,参加学习的都是一些主任或是副主任以上的中医师,由董建华、邓铁涛等中医权威授课,已进行了三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应该加强临床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其评价标准是疗效,即通过实际治疗效果来检验。如果某一家医院或某一个科室有这样一个对某类疾病的治疗确有一定水平的人才,那么这家医院或是这个科室就一定会车水马龙,就不会为生存发愁了。也就是我们的中医医疗机构应该办出自己的特色,因为绝大多数的中医医疗机构无论是设备、技术水平上与同级的西医医疗机构相比不是在一条起跑线上,因此只能更新观念,扬长避短,办出特色才能在竞争中求得发展。早在1982年在衡阳举行的全国中医医院和中医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就明确提出了中医机构必须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强调在中医医院进行专科专病建设,二十多年来出现了一大批这样特色突出的中医机构,在同行的竞争中都处于领先地位,如广东省中医院日门诊量近万人,而石学敏院士所在的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等都是如此。因此抓人才,抓疗效,抓专科专病建设,这是中医的优势所在。国家还鼓勵民办中医机构的发展。

最后田老坚信只要坚持中医药的特色,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医药一定不会处于下风,一定会涌现出一大批疗效独特、效果显著的中成药产品和特色突出的中医机构和中医药人才。传统的中医药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一定能获得更快的发展。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国十大帝王藏书系列 老茶馆 中医治痛十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