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谈怪论”之八:活人医学与死人医学

2010-08-23 19:23 楼主
“五脏”一词,并非始于《内经》。而以《礼记·月令》或《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五脏为象的古医经书《阴阳疗疾法》,早已亡佚。据近人考证,《礼记·月令》或《吕氏春秋·十二纪》的五脏之象,来自古文经学;而《黄帝内经》五脏之象,出于今文经学。如此,我们便以《月令》或《十二纪》所论五脏,称为周时五脏之象。

根据孔颖达《礼记正义》得知:《月令》或《十二纪》中五行与五藏的配比,是根据祭祀牺牲(动物)南向时,用以祭祀的五脏的可见部分之方位来确定的:
脾 春, 东方木;肺 夏 , 南方火;
肝 秋, 西方金;肾 冬,北方水;
心 季夏, 中央土。

此谓五脏应四时五行也。所谓五脏的“可见部分”,近乎西医之解剖部位,是具有“形态”的。正因为是具有形态的“实体”,才能取出以供祭祀之用。这些“实体”,实则为毫无生气的死体(牺牲品)的形骸。

可见,周时所论五脏系指可以目见、可以祭祀的部分,是“死物”,因而意义浅显;而《内经》所论五脏,则是充满生机的、有气有血的活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表出了五脏生生之象:

肝: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肝病在头,其臭臊,其数八。
心: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味为苦,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心 病在脉,其臭焦,其数七。
脾:中央黄色,入通于心,开窍于口。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肉,在藏为脾,在味为甘,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脾病在肉,其臭香,其数五。
肺: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味为辛,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肺病在皮毛,其臭腥,其数九。
肾: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味为咸,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肾病在骨,其臭腐,其数六。

可知,《内经》中的五脏,实际上远远超越了西方医学中心、肝、脾、肺、肾的解剖意义,而是各自为一生生系统,五脏之间通过生、克构成一个更大的生生系统,即总系统。由于这个系统是开放的,与天地阴阳五行圆融为一,充满着生机,是有气有血的活体,是有“层次”的,如“心”的里层是“心”,表层是脉和舌。脉象和舌象,不仅是“心”的表象,而且由于五脏是一个总系统,因此又是五脏共同的表象。故二者是中医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五脏的“表层”还有声、音、味、臭、色、变动等,这些都是可望、可闻之象。因此,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除“问”以外,其余皆可由表象而求得五脏之顺逆吉凶也。所以,《内经》所论五脏与周时之五脏是不同的。完全可以说,《内经》所论五脏的医学是活生生的“活人医学”,而周时所论五脏的医学是毫无生气的“死人医学”。

由于《内经》所论五脏与周时之五脏不同,所以,在五脏与五行的配比上,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周时:脾木、 肺火、 心土、 肝金、 肾水;
《内经》:肝木、 心火、脾土、 肺金、 肾水。

显然,今之西方医学所论五脏之解剖意义与中国周时所论之五脏基本相当,五脏都是彼此毫无联系、毫无生气的“实体”,其意义都很浅显。可见,西医学落后于《内经》,是很不科学的。人体是活生生的形体,只有能反映活生生人体的医学,才是科学的医学。从临床诊断来说也是如此,中医“四诊”是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人,其所反映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活生生的,所以,中医学是科学的。而西医学则相反,其所面对的是毫无生气的“理化仪器检测”设备,是毫无生气的“化验单”,所以说,西医学是不科学的。不管西医学如何发展,不管西医如何标榜是科学的,不管其理论多么高深,但最终一定要走到中医的轨道上来。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1-07-20 07:50 2楼
中医描述的是活生生的人体,虽显笼统,但样样都是有行迹可查的
西医描述的是机械的人体,个个都是看见的
可见与可查都是‘实’
可见是可查中的一项,中医或许更全面,囿于可见的有些片面
⬅ 中国文化复兴是中医学复兴的前提 老茶馆 “奇谈怪论”之十五: 肝不是居下焦, 而是居中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