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黄帝内经》之三

2010-08-22 07:42 楼主
中医的核心——阴阳并重

夜读《黄帝内经》之三,其实早该写出来了。只是一谈阴阳,我犯了嘀咕,因为这个话题不知早被人们论述讨论过多少次了,我还去写,是不是有点儿讨人嫌呢?我还能写出什么新意来吗?故此,耽搁了下来。一个偶然的场合,与同事闲聊中医,发现其口中满口真气、真元、元神、真阳等,讲什么治病从五行脏腑论治是从三的层面治,从阴阳而治是从二的层面治,不如火神派治病从一的层面治高超,还给我讲什么是一的层面,仿佛阴阳之上还有一个什么东西在控制着阴阳似的。还讲什么阳主阴从,讲黄元御贵阳贱阴思想,讲一切病从阳虚论治等等等等,听得我是一塌糊涂。这件事之后,我萌发了写夜读《黄帝内经》之三的念头,我觉得还实在是有写的必要了,因为还应该有许多人对阴阳的认识并不那么明确,而是混乱的。其实,那位同事谈的那些我也并非不知道,那全是近些年来火神派的一些理论,只是我没想到其影响会如此之大,如此之深入人心。见于篇幅所限,这里,我只讨论三个问题:第一,阴阳之上的问题。第二,是贵阳贱阴的问题。第三,是《黄帝内经》中是如何论述阴阳的。下面我们开始讨论。
第一, 阴阳之上的问题。
关于阴阳之上的问题,我想从谈治病层面的论述中开始,为此我翻阅了有关
的书籍,在卢崇汉《扶阳讲记》第165、166页中,找到了相关的记述。
其大意是说,卢崇汉对一个病例的不同用药进行了讲述,站在治标的层面上用药就会愈而复发,只有站在治本的层面上,才会把病彻底治愈,所以说,治病一定要站在治本的层面上。而其学生刘力红却接着对层面问题进行了发挥,这一发挥,就导致了人们的认识混乱,使卢氏本来正确的论述变得成为人们错误理解的基础。其发挥中,开始部分论述的站在不同的层面上看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站得层面越高,看问题就会越简约;站得层面越低,看问题就会越复杂尚且不错,不足的只是没有指出,站得层面低,是站在了标的层面;而站得层面高,则是站在了本的层面。紧接着,下面的论述则把人们带向了歧途。现引原文如下:
“现在的中医能走到“二”的层面的已经是很少了,而卢门的心法似乎更深了一层,已经到了“一”的层面了。师父始终强调的阳气,实际上已经不是“二”层面上的阳,而是能够化生“二”的真阳。”
此语一出,惑人无数。卢氏本意不过是说治病求其本,而刘氏此论却把人们导向了一个玄奥的境界,同时也让卢门的理论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把卢氏理论推到了阴阳之上。试问:化生阴阳的真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这恐怕只有刘氏自己知道了。《内经•生气通天论》中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看来,现在我们的生之本是要变一下了,变成不在本于阴阳,而是要本于真阳了。《内经》中还屡次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现在,也应该变成,真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其本,是指治病必求其阴阳,阴阳是其本,这里也应变成治病必求其真阳了。这里,刘氏就派生出来了一个超越阴阳之上的概念——真阳,从而改变了《内经》的思想。
这是超越阴阳之上思想的一个来源,还有另外一个来源,那就是道教思想的引入,认为是人的元神在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思想的引入,其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仅是其对临床的毫无帮助,而且还相混淆了人们的认知,使中医的理论越来越混乱和复杂,就说明引入这种理论的毫无价值和意义了。
人们为什么总想有一种超越于阴阳之上的理论产生,我不想深究,这里我只想说一句,那就是:生命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道,本于阴阳;治病之道,本于阴阳!学中医不讲阴阳,而总想故弄玄虚,超越于阴阳之上,那样做是走不通的。
超越阴阳之上是一种使中医走向玄奥与神秘的思想,是一个故弄玄虚、故作深奥的骗局,这只会使中医走向衰退和灭亡,而绝不会因此提高中医的身价,使之走向辉煌。
二、贵阳贱阴的问题。
贵阳贱阴思想,是近年来流行的火神派的思想。这种思想的正确与否,我不想多说,恐怕有过临床经验的中医们都有自己的体会。这种思想的理论核心是:人生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病在阳者,扶阳抑阴;病在阴者,用阳化阴。火神派的用药特点是,大剂量的应用附子、干姜。这是近些年来流行的火神派,他们用以上的观点来指导者他们的临床,也没听到有什么特殊的临床效果报道过。而火神派的祖师爷郑钦安却与他们不同,其《医学三书》阴阳并重,却绝非贵阳贱阴。《内经》中也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真不知道产生近年来流行的火神派的这种重阳的基础是什么。
三、《黄帝内经》对阴阳的论述。
1、《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内经》中还多处论述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上两点说明了《内经》阴阳并重的主导思想,阴阳不仅是生命之根本,也是天地之道,万物的纲纪,世间一切生杀变化无不是阴阳的结果,故而,治病也必本于阴阳。阴阳,是组成宇宙世界的二元素,二者缺一不可,那种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的认识是绝对错误的。
2、《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上两点说明了阴阳的互为其根,相互为用,不可须臾分离也。
3、《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绝离,精气乃绝。
以上说明了阴阳的最佳状态,也即生命的最佳状态。同时也说明了阴阳绝离是生命的结束。
4、《素问•生气通天论》中云: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上述说明了阴阳偏盛的病理状态,《内经》中关于此的论述还有,不一一例举,读者自查自知。
以上诸述,可以说比较全面的反应了《内经》阴阳并重的指导思想,劝有志于医学之君子,切莫开门便误,遗祸无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22 08:07 2楼
一年有四季,有冬就有夏,冬夏无轻重贵贱。
内经所谓人之阴阳,比天之冬夏耳。
明乎此,扶阳说、滋阴说之争可休矣。
2010-08-22 17:22 3楼
回复 2# 今古子


老师一语道破真谛,赞。
2010-08-22 19:05 4楼
阳化气,阴成形。阴阳二字本身都有很多的含义,看个人的理会而已。你讲的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点偏颇。古今多少名家,如金元四大家。有养阴的,有扶脾土的,只是他们的立足点不一样。学佛的还说万般皆妙法,见道即为真。学医的也一样,看你从那个方面去切入。
2010-08-22 19:37 5楼
回复 4# 王家祥


万般皆妙法,见道才是真。虽说道可道非常道,但道却是一不是二。不知同意否?
2010-08-23 07:40 6楼
回复 5# 平凡中医


道 是无 所以不可道
无中生有 有才是一

自一始,二分则有阴阳 之后三才 四象 五行 八卦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矣
2010-08-23 15:26 7楼
回复 6# 孙洪彪


所谓道,无实无虚,非无非有,故道者,言语断灭。
2010-08-24 00:42 8楼
回复 5# 平凡中医


对啊,达到治疗效果就是真道。大道归一啊,医者的道就是为病人减轻痛苦。
2014-11-29 09:43 9楼
谢谢分享!
2014-11-30 12:59 10楼
阴阳互抱,冲气以和。
⬅ 聊天说病录 老茶馆 燥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