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汗就一定是阴虚吗?

2010-08-10 19:25 楼主
盗汗,所谓似盗者,乘寝而也,醒而自止也。但是,盗汗并非全属阴虚,对于传统的“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之说,早在明代张景岳就提出过异议,《景岳全书"汗证》云:“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临床实践印证,引起盗汗的因素甚多,不得概从阴虚论治。盗汗除阴虚所致之外,亦可由其他不同原因所引起,概括起来,主要尚有:

(1)血虚盗汗每因脾虚生血不足,或久病失养,或劳伤血亏,心血过耗所致《丹溪心法·盗汗》曾说:“盗汗属血虚。”因汗为心液,心血不足,心失濡养,心神不宁,入睡则神气浮越,心液不藏而外泄。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心悸,面色无华,神疲少寐等。若妇女产后,或大出血者,则常见盗汗头晕,口干咽燥,烦热耳呜等,此乃血虚营阴耗损,迫津液外泄所致。

(2)阳虚盗汗早在《内经》中就有论述,《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水太过,寒气流行,邪害心火……阴厥上下中寒……甚则腹大胫肿,喘咳,寝汗出憎风。”《素问·脏气法时论》又曰:“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说明肾阳亏虚,阴寒水盛亦可致盗汗。《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明言道:“盗汗者,因睡眠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己令人羸瘠枯瘠,心气不足,亡津液故也。”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形寒,手足不温,甚或逆冷,头晕气短,腰膝酸冷,小便不利,舌淡胖,脉微弱等症。

(3)血瘀盗汗此多见于久病之人,或有外伤患者。《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目》指出:“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服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令人自汗、盗汗。”由此可知,血瘀亦为盗汗之一由。因瘀血内停,脉络痹阻,气血不畅,瘀久化热,瘀热蒸腾,营阴外泄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头痛,固定不移,缠绵不愈,或午后、夜间发热,肌肤甲错,舌有瘀斑点等症状。

(4)里热盗汗例如《伤寒论》第20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此乃邪入阳明,从燥热之化,里热炽盛,迫津液外泄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发热,不恶寒反恶热,面赤烦渴,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等症状。

(5)湿热盗汗此多见于形体肥胖之人。每因久居潮湿,或闷热之地,或恣食肥甘醇酒,酿湿生热。湿热内生,蕴结日久,熏蒸营阴,当人入睡时,卫阳内潜于阴分,表无所护,津液为邪热所蒸腾外出而致。《张氏医通》所云:“酒客睡中多汗,此湿热外蒸也。”正是此理。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而午后潮热,身热不扬,肢体困重,口腻食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症状。

(6)食滞盗汗多见于小儿。此乃喂养不当,饮食不节,食滞不化,有而化热,积热蒸腾,津液外泄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纳呆,脘腹胀满不适,口气秽浊,大便常夹有未消化之物,舌苔厚,脉滑等症状。

(7)营卫不和盗汗例如《伤寒论》第134条云:“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太阳病,表未解,而见微盗汗,此乃营卫不和,入睡则卫气行于阴,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而伴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舌苔薄白,脉浮数等症状。

(8)邪郁半表半里盗汗如《伤寒明理论》曰:“伤寒盗汗者,非若杂病之虚,是由邪气在半表半里中使然也。”此多因外邪侵袭,失于疏散,内传少阳,阻滞于半表半里,欲达不出,邪正交争,内扰阴分,津液为邪所迫而外泄所致。临床主要表现为盗汗而伴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或呕,咽干目眩,苔薄黄,脉弦数等症状。

盗汗之疾,古今良医,习以滋阴清热止汗为治。然而证之临床,非皆如是。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8-11 10:40 2楼
呵呵,这么多种可能性啊!我又是盗汗又是自汗,而且一睡下就开始出汗(无论时间),还挺多的,身上怕冷,但是手心脚心却很暖和。看了半天,好像哪条都不太符合,第一条还近一点。
⬅ 如何理解气虚发热? 老茶馆 自汗就一定是阳虚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