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中医学》第七章,第三节

2010-07-31 07:44 楼主
第三节饮食苦乐
古云:“人以食为天”,可见饮食是维持个体生命功能活动的必须物质。人体依赖于先天的给予和后天的奉养。先天的给予主要来源于父母受孕时期的给予强弱。而后天的奉养,则关系到自身生命生长、盛衰、老死等良好过渡和健康发展。其主要来源于饮食。所以饮食的苦乐并不是餐桌上的填饱问题,而是中医学关于个体生命成长的关键问题,饮食的好坏决定了个体生命的盛衰与否。
饮食入胃,胃为水谷之府,脾为运化之体,肝胰共主调节,其精微化为气血而生精神。所以饮食之为病,则伤之于脾胃,损之于气血,累及脏腑,害及脑神。因为饮食还对于生成的气血质量对脏腑及皮肤肌肉等组织器官的营养和滋润密切相关。故曰:有一分胃气就有一分生机。
因此不管受病还是未病,维护脾胃功能的正常活动,是保证人体生命活动的先决条件。一旦脾胃功能发生障碍,则五脏六腑气血精神为之累及。所以如何精心呵护主要在于饮食的调理问题。做到肠胃常清,靡食不滞。
所谓饮食苦乐的内容,包括:偏食、嗜好、失宜、不节、不洁等种种原因,导致机体气血、脏腑等功能紊乱而致病的课题。称之为食源性致病因素。
一、偏食与嗜好
偏食又称挑食或拣食,是指个体有饮食喜恶偏向,喜则纳,恶则拒,重复服用导致营养不全的饮食不良行为。嗜好是指个体对某一食物的特别爱好,三餐不断,导致某一营养物质的过剩。
饮食作为物质,有甘、辛、苦、酸、咸、等五味不同,又有寒热温凉浮沉粘渗等到八性差别。中医学认为,每一种物质入口,以其性味融化于血液之中,又各以其性味的选择性作用于脏腑各组织。所以饮食除了富有营养精微的同时还作用于经、脉、脏、腑及其它组织吸纳。偏食与嗜好,却相对性地破坏了机休平衡状态,导致某一营养物质的偏盛和偏衰,即饮食性味发生过剩和不足状态,从而引发一系列消耗性、过剩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特别是胃、经、脉的破坏性和毁灭性的损伤。如:甘味性温而粘,能中和而缓气,多服碍胃;辛味性热而浮,能发散而行气,多服耗气伤津;苦味性寒而沉,能泄下而降气,多服伤津、伐胃;酸味性温而渗,能收敛而摄气,多服留邪滞气;咸味性凉而沉,能化积而泄气,多服凝滞气机。
脑神,作为生命之总司,形不足自会传达脑神,求得适度调节。如津不足则口干欲饮,气不足则口淡欲甘,体寒喜温,体热喜凉,孕妇欲酸,劳人欲咸。故不足者摄而藏之,多余者拒而泻之。然,若性味纳入过盛或过衰,严重地破坏了机体的平衡状态,已非脑神之功能力能所及,必然会选择性地导致脏腑和形体营养的过剩和过竭,损之于脏,见之于形。
二、失宜与不节
失宜是指个体饮食不根据形体各组织所需去合理安排、合理搭配。不节是指个体饮食饥饱无度,饮食无律,三餐失常。
饮食作为食物,日用三餐,是个体生命根据食物在体内靡变的整个过程所需,同时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休”的生命规律。气血在体内周行,人动则动,人静则静,此静非静止不行,是动中取静,是个体生命在休眠状态下的一种静态表现。这有利于机体脏腑组织的修复,减慢食物在体内的排泄过程。若这一规律被破坏,或三餐不定,饮食无律,日夜不分,劳休无止;或饥饱无度,冷热杂纳,软硬无忌;或正餐不用,零食随意;或饮食不洁,好坏不辨,饥不择食;或久病初病刚愈饮食乱投等等,都会导致脾胃自伤,最后伤及气血,累及脏腑。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10-07-31 11:55 2楼
嗯嗯,很好,学好中医基础理论基本上和这些内容相近。

不过你这些看起来更清楚一些。

谢谢哈
⬅ 浅谈中医诊断学及其学习方法 老茶馆 胰腺炎犯了,针刺那个穴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