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踝常见疾病简介

2010-07-25 13:03 楼主
足踝常见疾病简介
周怡君 医师
足踝解剖及功能
1.使足部及下肢于走路及跑步时, 能平均分布压力。
2.良好的足部功能, 取决于是否能不痛的平踩于地面, 这也是治疗患者的目标。
3.主要有四个肌肉群作用: 背屈肌( dorsiflexor), 跖屈肌( plantarflexor), 内翻肌(invertor) , 外翻肌( evertor)
甲、背屈肌:主要位于足背, 功能为背屈踝关节及脚趾, 因为位置表浅, 所以容易受到割伤。
乙、跖屈肌及内翻肌位于踝关节之后, 其中以后胫肌腱( Posterior Tibial endon)为最主要的内翻肌, 一旦功能失调, 易产生扁平足, 中老年人的扁平足, 多伴随后胫肌腱功能的失调。
丙、外翻肌位于外侧, 主要走于外踝后面, 以腓肌为主。
足踝功能理学检查
1. 神经血管状态
2. 运动功能状态
3. 感觉状态
4. 患足活动状态
5. 足底跖肌筋膜状态
6. 内外踝骨状态
7. 外侧韧带群状态
大脚趾外翻 ( Hallux Valgus)
1. 有些人在大脚趾根部突出, 造成穿鞋子的困扰, 有些病人伴随着大脚趾向外翻的情形, 更厉害的是大脚趾向外翻跨到第二趾的上面或下面, 间接造成第二趾变形结茧, 这便是大脚趾外翻。
2. 大脚趾外翻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 可约略分为内在及外在因子
甲、内在因子包含遗传、 性别差异, 或合并其它足部异常如扁平足、 大脚趾过长, 或跖骨头过圆等。
乙、外在因子最重要的为穿鞋子习惯, 另外, 受伤也是原因之一。不当的穿鞋习惯, 如女性常爱穿高跟鞋或尖头的包鞋甚至于时下所流行的巫婆鞋等, 都容易使脚趾受到不正常己压, 久而久之就容易造成大脚趾外翻的情形, 轻者产生大脚趾根部滑液囊肿发炎, 更甚者引起外翻变形。
丙、大脚趾外翻造成的不适感, 除了大脚趾根部突出处会痛外, 由于负重重心位置向外偏, 接着造成第二趾跖趾关节负重增加, 因而在脚掌面产生硬茧或第二趾弯曲变形, 也造成不美观的情形, 这都是引起患者求诊的原因
3. 关于治疗的方法, 可区分为保守疗法及手术疗法
甲、保守疗法最重要的是改变鞋子穿着的习惯, 应选择脚趾空间较为宽松的鞋子, 让脚趾有个活动空间, 而不是像裹小脚一样把脚挤在一个小小的空间内, 即使是接受手术疗法后, 改变穿鞋习惯, 依然是维持大脚趾位置的一个重要因素。另外, 改变运动、 工作姿势以及配合抗发炎药物等, 或使用脚趾分隔垫或支架等, 都能改善症状, 但一般无法改善变形, 如果经过保守治疗之后效果仍不彰时, 可考虑采用手术治疗
乙、手术治疗方式有许多种, 主要要配合病人的症状、 外观、 运动、工作需求、及病人的期望等, 再加上理学检查和X光发现, 最后才决定采用何种方式矫正, 但最主要的还是注意鞋子穿着的习惯,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 改变鞋子的穿著, 可以降低大脚趾外翻的机会, 以及减少变形的严重程度

扁平足( Flat Foot)
1. 内侧足弓是由足部骨头及关节形成”弓”, 再由足底的筋膜韧带及后胫肌腱形成”弦”, 足弓的作用在于支撑重量时产生避震效果, 如果硬的弓或软的弦无法支撑, 就会造成足弓塌陷, 形成扁平足。
2. 通常婴儿及小朋友, 足弓未发育完成, 且脚底软组织较肥厚, 因此看起来都像扁平足。要注意区别的是扁平足的柔软度, 一般而言, 柔软性无症状的扁平足并不需要特别治疗, 但是要特别注意如果是病理性或僵硬性的扁平足, 就要考虑治疗, 且要注意是否有先天性的疾病, 如先天性垂直距骨、 先天性附骨融合等, 以及是否有全身性神经肌肉病变 。
3. 治疗方式可考虑症状治疗, 穿着适当的矫正鞋或内侧足弓加高, 必要时可考虑手术疗法, 但特别强调的是, 病理性或僵硬性的扁平足才需要积极的治疗。
4. 至于成年人, 约有15%为扁平足, 除了前述原因外, 还要考虑后胫肌腱功能失调、 类风湿性关节炎、 受伤、 关节炎…..等原因, 治疗原则仍要考虑是否为有症状的僵硬性扁平足, 才须进一步治疗。若为后胫肌腱功能失调或断裂, 可考虑针对软组织处理, 但若合并关节退化或变形等, 则要加作截骨手术或固定术。

足跟痛 ( Heel Pain)
1. 主要成因又约分为下列几种:
甲、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 ( Subcalcaneal Pain Syndrome)
乙、跟骨后方滑囊炎 ( Retrocalcaneal Bursitis)
丙、跟肌肌腱炎 ( Achilles Tendinitis)

2. 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 ( Subcalcaneal Pain Syndrome)
甲、足跟疼痛是许多人的痛苦,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一觉醒来下床踩地的强烈痛感, 有时会令人几乎无法踏地, 虽然稍稍活动后可减轻症状, 但随着活动增加, 症状又加剧, 这时候就要考虑是否为跟骨下方疼痛症候群。
乙、通常痛点位于足跟靠近脚掌的内侧面, 也就是跟骨内侧粗隆的位置。
丙、其形成的原因主要为足底筋膜因为活动拉扯, 累积的小伤害造成筋膜附着于跟骨处的慢性发炎, 另一原因为神经压迫, 但其形成的痛点更偏足部内侧。
丁、值得注意的是, 跟骨脚底面的骨刺, 并不一定是造成疼痛的原因, 根据统计, 有症状的病人, 只有50%可发现骨刺, 但若怀疑神经压迫时, 骨刺的位置就要特别加以评估。
戊、治疗上主要以保守疗法为第一步, 可先使用抗发炎药物及足跟垫, 足跟垫的设计有许多种, 但原理都是以减少足跟压力为主。教导复健治疗, 如热敷、 跟腱伸展活动等, 尽量减少活动量, 若效果仍不佳, 可以考虑类固醇局部注射, 改善筋膜发炎情形, 或最近使用的震波治疗, 大部分的病患经过以上的保守疗法, 都能获得不错的疗效。
己、如果治疗持续 9 到 12 个月, 效果仍不见改善时, 可考虑采用手术方式, 把发炎筋膜部分切开或做神经减压术。

3. 跟骨后方滑囊炎 ( Retrocalcaneal Bursitis)
甲、跟骨的后上方产生疼痛主要是跟骨后方滑囊发炎或是跟骨后上方骨突膨大有关; 其中有两个滑囊, 一个位于跟骨及跟肌腱间, 另外一个位于跟骨外
乙、好发于20-30 岁女性, 主要与穿鞋习惯有关, 像鞋子太紧等, 症状通常会随着活动增加而增加, 有时会有肿痛现象。
丙、治疗方式可以先采用保守疗法, 如口服抗发炎药物, 也可局部注射类固醇, 改变穿鞋习惯等, 当保守疗法失败时, 可考虑手术切除滑囊。

4. 跟肌肌腱炎 ( Achilles Tendinitis)
甲、疼痛部位比滑囊炎更高一些, 约距离跟肌腱附着处3-4公分。
乙、临床上主要为跟肌压痛, 慢性肥厚, 以及因肿痛而无法做出背屈动作。
丙、好发于年轻及中年运动选手, 原因与过度运动, 慢性伤害及训练不良有关。
丁、治疗方式仍以保守疗法为第一考虑, 如口服抗发炎药物, 休息, 改变穿鞋及运动习惯等, 必要时可考虑石膏固定, 如保守疗法无效, 可采用手术治疗, 切除发炎组织。

踝关节扭伤 ( Ankle Sprain)
1. 踝关节扭伤最常见为足内翻造成, 以外侧韧带群伤害为主, 其中最容易受伤的为前距腓韧带 ( 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 受伤时有时有撕裂感, 足踝肿痛, 且无法支持身体重量踩地。
2. 随着受伤程度的不同, 可由韧带拉伤到断裂不同程度。
3. 急性期的处理原则, 主要为休息, 冰敷, 压迫, 抬高患肢, 若是韧带未完全断裂, 可于疼痛减轻后开始作复健, 若韧带断裂, 可采用石膏或护具固定4-6周后, 再加以复健回复肌力、活动度及本体感觉。
4. 若经过保守及复健疗法后, 仍有踝关节不稳定现象, 可考虑手术重建韧带, 手术后仍须接受本体感的训练。
5. 一旦进入慢性期, 除外侧韧带群需评估外, 对于距骨下关节前的足根洞以及远程的胫腓骨联合或距骨的软骨伤害, 也要仔细评估。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足跟皲裂的治疗方法-脚后跟裂怎么治-脚后跟裂治疗偏方 老茶馆 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