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按摩治疗方法

2010-07-17 12:20 楼主
腰椎间盘突出,是由于两个腰椎之间或腰骶椎之间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并压迫脊髓神经根而发生腰痛和坐骨神经痛的一种疾病,属腰腿痛范畴。

1.病因

本病多见于20~40的青壮年体力劳动者。在搬运、挑担、抬重物或举重时,由于压力过大,突然超过腰椎间盘纤维环承受力,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被挤从破损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成本病。也有个别人虽然没有明显外伤史,但由于椎间盘结构上发生了退行性改变,故遇到轻微的压力,如咳嗽、喷嚏,腰部的软组织不协调,突然收缩,导致椎间盘发生裂隙,也可引起本病。

2.症状

本病好发的部位,是在负重最多和活动量最大的4~5腰椎或腰骶椎间两处,突出多偏向一侧。主要表现为一侧腰痛,同侧臀部和大腿后区有串痛或麻木感,有的放射至小腿外侧及足背,继发为坐骨神经痛。剧痛时,腰部不敢活动,行走困难。咳嗽、喷嚏、腹部加压时,疼痛加剧。卧床疼痛稍有绶解。

3.诊断

腰部有外伤史。体征为下腰段有不同程度的侧凸:向患侧凸者多,向健侧凸者少,也有的是平腰或后凸状。腰部活动受限,成熟型的(椎间盘突出部无增大或缩小的可能性)腰不能向前屈;幼弱型的(椎间盘突出部能大能小者)腰虽能向前屈,但不能向后伸。患部棘突旁1~2厘米处有明显的压痛点。直腿提高为阳性,有的小腿外侧及足背有感觉障碍区,膝和跟腱反射消失,部分患者出现间歇性跛行。晚期小腿肌肉萎缩。屈颈及足拇趾背屈检查均为阳性。X线检查,最常见的为:①腰柱侧凸,生理前凸消失。②椎间隙前窄后宽或绝对变窄。③椎体后缘有骨质增生或后翘状。④椎间盘上缘可有凹陷。

治疗

(1)手法:以滚法、推摩法、按法为主,拿法、摩法为辅。

(2)取穴:脊中、腰阳关、命门、肾俞、八髎、居髎、环跳、殷门、承扶、委中、承山、阳陵泉。

(3)操作和顺序

① 患者取伏卧势,胸前和下腹前各垫一软枕,使腰部悬空,下肢伸直。

第一步,先用双手按法,施于腰部、骶部和八髎,往返三、四次,重点在腰椎3、4、5至骶椎1、2、处,随即抽去垫枕。次用滚法,继用推摩法,施于同上部位。后用肘按法,施于腰椎旁的压痛点及腰阳关、脊中、命门、肾俞和八髎等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第二步,先用滚法,次用推摩法施于患侧臀部,大腿后部腘窝至小腿。继用肘按法,施于居髎、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第三步,作患肢直腿后提和膝关节向臀部屈伸的辅助活动。

② 患者取健侧卧势,患侧下肢在上直伸。先用滚法施于患侧臀部、大腿外侧至小腿外侧。再用推摩法施于同上部位。后用肘按法施于居髎、环跳、风市,指按阳陵泉、足三里穴。随之用摩法加以调和。

③患者取仰卧势,下肢伸直。第一步先用滚法,后用推摩法,施于患侧大腿前区向下至小腿和足背。第二步用双手拿法,施于同上部位。随之用滚法加以调和。第三步作屈膝屈髋,引伸腰腿和摇髋等辅助活动。第四步作腰部牵引,患者双手反向攀住医疗床的一端,全身上下伸直,腰部放松,术者站在床的另一端,双手紧握患者踝关节上方,用抖法一送一拉,上下抖动,作腰部牵引,连续进行三次。第五步采用双屈髋法,医者一手托住患者臀部,使其躯体向前屈曲,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渐进,根据生理活动范围,逐渐加大,使大腿接近腹部,促使腰椎间盘间隙增大及突出物回纳。

④患者在床上取坐势(术者站在床的一端,面对患者),两腿伸直,两手伸给术者,两腿蹬在术者两侧髋前部,腰部向前屈,术者双手紧握患者两手腕部上方,用力一送一拉。同时令患者主动作腰部前屈后伸的辅助活动。幅度视病情适应由小到大,使患者双手逐渐接近脚背趾尖,连续进行三次,使腰椎间盘间隙增大,促进椎间盘突出物回纳。最后拍腰部结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致坛友们的一封信》以及读后感 老茶馆 全国老婆一览表(绝对搞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