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孟城——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2008-10-22 22:06 楼主
外感风热误药致变
沈妇,四十九岁,在常州务农。形体甚丰,宿有气管炎。1982年3月某日清晨自乡来沪,旋即赴苏州扫婆婆墓,临晚复归沪上。路途劳顿,自觉疲惫不支。旋见咳嗽、痰多,略带气急。自服枇杷叶膏、半贝丸三日,痰少咳稀,并见气机上逆,呼吸急促。特邀某名医诊治,用麻黄、杏仁、葶苈子、甘草、鹅管石、半夏、陈皮等药,服七帖。咳喘虽挫而诸症峰起:大便泄泻,每日三、四行;心悸慌乱,胸宇烦闷;额汗频出稍动益甚,而余处则无汗;午后自觉蒸热,但体温不升;胃纳锐减,加之浑身疲软,元气以动。于3月29日送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可能“高血压性心脏病。”于当天下午又急请前中医诊治,仍持前议,因有泄泻、额汗见症,于前方中加入白术、茯苓、糯稻根。30日服药一帖,倍觉沉困,胃纳全无,额汗更甚,随揩随渗,卧之于床,扶之亦不能起坐,坐则昏沉不支。至是,患者极度消沉,连夜与夫作生死诀别,翌日(31日)清晨,其夫前来邀诊,作万一之望。
诊见面色暗浊,神情淡漠。询知头颅闷胀,不欲举动。额上汗湿,粒粒如珠,渗出于肤。扪之掌心甚热,而手足躯体肌肤不温,语声低微,气怯懒言,余证俱如前述。切脉则两手细弱涩数,人迎与右寸独见浮数,且明显大于他部。舌干无津,中心厚苔直贯根部,色黄且褐。据此脉症,殊属棘手。余反复推究,参合四诊,意为病属外感风热,因素体丰肥,多痰多湿,又遇劳累气虚,无力鼓邪,遂使外邪与痰浊交结,症情复杂。因前投温燥,反劫津液,津伤热郁变证迭生。为今之计,先当辛凉解表,以驱袭入之外邪;清热豁痰,以开邪出之道路。然津气两伤,亦不可不顾,否则津干不能作汗,气虚无力达邪,徒恃表药,终难克效,谛思惟俞根初《通俗伤寒论》之加减萎蕤汤最为适用,即以此方加味:
葱白三枚淡豆豉9g桔梗3g前胡4.5g白薇9g
鲜竹沥30g(冲入)薄荷4.5g(后入)炙草3g冬瓜仁
12g红枣5枚玉竹9g
(姜春华老师批语:方佳)
上午服头煎后,即絷絷汗出,遍体津润,至午腹中饥饿,竟食烂面一大碗,约二两许。是日下午即能起坐,患者求愈心切,于当晚又服一剂,一日内两帖俱尽。次日复诊,已觉周身轻快,与日前判若两人,惟额汗虽少未止,精神尚觉短少,此外,别无不适。诊之六脉小而稍数,人迎与右寸浮大之象已平,涩象亦解。舌已不干,然苔仍黄厚,用药仍宗前法,偏重消痰清解:
薄荷3g(后入)豆豉9g桔梗3g前胡4.5g冬瓜
仁12g炒山栀6g炒枳壳4.5g姜半夏6g茯苓9g
炙草3g焦六曲9g
服药两帖后,除稍觉疲弱外,余证全退,额汗亦止,已能操持家务,并于4月3日乘车返乡。
按:病者事后告知,来沪前三日曾患感冒,发热、头痛,未经治疗热即退。因病中神思恍惚,未予提及,使医者一时难明病源,徒费周折。本例之病因,为宿有痰热,复感外邪,痰邪相结,肺气痹闭,致使邪不外达。肺与大肠相为表里,肺气被遏邪无出路,迫走大肠故见泄泻;热郁于内故心胸烦闷;热蒸于上迫液外泄,则额汗频仍;午后阳盛与邪相争,故午后蒸热,因而见证如斯。余治此病,虽合参四诊反复揣摩,而据其脉象为最多,其间尤以人迎与右寸脉最为可凭。盖右寸属肺,肺主宣发卫气,与外感疾病关系密切。风寒之邪恒自太阳而入;风热犯人每多先伤肺卫。右寸脉浮而有力,是表邪确据,浮而兼数乃感受风温、风热之邪,或寒邪入肺化热之征。至于人迎,明代医家李士材言之甚详。《诊家正眼》曰:“人迎脉在左手关前一分,胆之部也,属风木而为阳,故主在外之病。”“人迎紧盛,伤于风也。”又曰:“左关之前一分,为六腑之源头,为诸阳之土宰,察表者不能外也。”故今见人迎浮数,加上见症如斯,是外感风热无疑。当然,此非凭脉癔断,乃合望闻问三诊而推得之,因而投剂即应,效若桴鼓。
(姜春华老师批语:脉学可凭而不可凭,以证为主,以脉参证,斯可矣。)
(附注:此文写后曾经姜春华老师审阅,先生作批语如上。今先生虽已作古,而先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功不可没。今乘斯文刊印之机述此以示纪念也。)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0-22 22:06 2楼
此案颇堪玩味。
我的问题是:若一诊方中不用葶苈子而是加入生石膏,结果会如何呢?
2008-10-23 11:15 3楼
首诊方中先是辛温泻实为主,出现变证后又加入固本收敛之味,前后矛盾,自不待言。邹老竟能想到用加减葳蕤汤加入冬瓜仁和鲜竹沥清热豁痰之品主治,且获速效,实非我辈所能想见。

以症、脉而论,内伤、外感之象均见且以内伤为多(请参考《内外伤辨》);以方剂而论,上学时《方剂学》教导我们——加减葳蕤汤属于扶正解表法中的滋阴发汗剂,受此教诲,,我辈眼目何等闭塞!
2008-10-23 11:15 4楼
加减葳蕤汤

组成:生葳蕤(玉竹)9g生葱白6g桔梗5g东白薇3g淡豆豉9g苏薄荷5g炙甘草1.5g红枣二枚

方歌: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姜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功可慰。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痛,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方解:葳蕤为君,入肺胃经,味甘性寒,为滋阴润燥的主药,长于养阴,且滋而不腻,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臣以葱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为宜。桔梗宣肺止咳以祛痰,大枣养血,甘草调和诸药。

1、本方专为素体阴虚,感受风热而设。以身热微寒,咽干口燥,舌红,苔薄白,脉数为证治要点。

2、滋阴药:玉竹、麦冬、石斛、沙参――气分滋阴药,滋而不腻,生津止渴;生地、玄参、天冬――血分滋阴药,滋而微腻,养阴凉血。
2008-10-23 11:16 5楼
这个药物我不熟,摘抄于此供大家参考。

鹅管石
【来源】为海产腔肠动物树珊瑚科的栎珊瑚Balanophyllia sp.以石灰质骨骼入药。全年可采集,敲去杂石部分取条状物即成。
【制法】装入砂罐,置炉火中煅红,取出放凉研细即成。
【性状】甘,温。
【性味归经】补肺,壮阳,通乳。用于肺痨咳嗽气喘,吐血,阳痿,腰膝无力,乳汁不下等症。
【功能主治】 肺痨咳喘,胸闷、阳萎治肺痨咳喘,胸闷,阳痿,腰膝无力,乳汁不通。
【备注】
(1)广西地区有用核珊瑚科动物核珊瑚Caryophyllia sp.的石灰质骨骼做鹅管石。
(2)吉林、辽宁、甘肃、山东、湖北、湖南、广西、云南部分地区有以滴乳石(钟乳鹅管石)作鹅管石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2008-10-23 11:18 6楼
以前听人说过不知哪位前辈讲过的话——万病解表,观此案后信然——但具体手法微妙变化之处实难。
⬅ 花韵楼医案 序 老茶馆 真正的中医怎样诊病?怎样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