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淡忘的经络辨证-----足阳明胃经病案精选评析

2008-10-22 12:38 楼主
作者:毛以林(道少斋主人)

《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一本作约字)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间,出其端。”

语译:本经自鼻翼两旁起始,上至鼻根中,在内眼角处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沿鼻外侧(承泣、四白、巨髎)下行,入上齿中,回出来挟着口的两旁,环绕嘴唇,向下交会于任脉的承浆穴;然后退回来沿着下颌的后下方,浅出于本经的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上至耳前,经过足少阳胆经的上关穴,沿鬓发边际,上抵头角(头维),行至额前(神庭)。它下行的支脉,从大迎穴前边直下人迎,沿喉咙,进入锁骨上窝(缺盆)。深入体腔,贯穿膈肌,入属胃腑,联络脾脏。它外行的主干。从锁骨上窝向下,经乳部内侧向下挟着脐的两旁,进入到腹股沟(气街)部。它在腹内的一条支脉,从胃下口的幽门部开始,经腹至气街与外行的主干会合。自此合而下行,经大腿前边的髀关、伏兔、下至膝膑中,再向下沿胫骨外侧,走向足背,进入中趾内侧(厉兑)。另有一条支脉,从膝下3寸(足三里)处分出,向下到中趾外侧。它的又一条支脉,从足背部(冲阳)分出,至足大趾的内侧端(隐白),脉气由此与足太阴脾经相接。本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洒洒恶寒,面色发黑,癫狂,腹胀,鼻塞,衄血,口?颈肿,喉痛,颈部肿痛,沿胸、乳、股、胫外侧及足背部本经脉过处皆痛,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等

足阳明胃经病 足阳明胃经所发生的病候。《灵枢·经脉》载:“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洒洒振寒,善呻,数欠,颜黑,病至则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心欲动,独闭户塞牖而处,甚则欲上高而歌,弃衣而走,贲响腹胀,是为骭厥。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唇胗,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循膺、乳、气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气盛则身以前皆热,其有余于胃,则消谷善饥,溺色黄;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胃中寒则胀满。”又《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胃病者,腹(月真)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饮不下,取之三里也。”本经主要病候:寒热,疟疾,癫狂,鼻塞,衄血,口?,颈肿,喉痛,腹胀满,胃脘痛,恶心呕吐,饮食不化或消谷善饥,及经脉所过部肿痛。

病案1.经常发作的鼻旁痒疹

王某某,女,36岁,商场营业员。1972年3月28日初诊。鼻发厚,兼有疹,大如粟米,色红时,作痒。已有4年余.据云每发作时与大便干燥有关。发作严重时可延及鼻翼两侧(颊部)相当于迎香穴周围,便畅时可减轻;大便内常夹有粘液,有时并发荨麻疹,余无异常变化。舌质偏红,舌苔黄燥,脉重按有力。症系火热之邪结于大肠,上窜阳明经络,发为疹瘾。治拟清火泄热,润肠通便。处方:

火麻仁12g 生白芍12g 枳实6g 生大黄(后下)10g 厚朴6g

杏仁10g 净连翘12g 川黄连2g ×7剂

枳术丸,每次10g,每日2次。连服两周。

二诊:4月14日。服上方,大便畅通,鼻翼疹瘰已渐消除,续予原方加梨膏1瓶,早晚服用。

三诊:4月23日。服药期间,大便每日1次,大便通畅,患部已基本消除,唯鼻旁尚有认豆大一粒呈淡红色,续予原方合枳术丸调治1月,并忌烟酒和辛辣肥腻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食物,尤宜多食粗纤维蔬菜,以保持大便通畅。

评按:从该证好发部位在鼻翼两旁,其诱发因素是大便秘结,其疹瘰色红,感觉瘙痒。色红为热,瘙痒属火。火热内郁于大肠则大便干结,火热上窜阳明经脉则发为疹瘾,以大肠阳明经明至面部循行为: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其发生部位正是阳明经脉循行部位,加之大便通畅时,疹瘰可以减轻,足证火热蕴于大肠及其经脉无疑,大便通畅时,火热之邪得以下行,其症状可以减轻。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08-10-22 16:32 2楼
的确,大家脏腑辩证用的是比较多,平时能综合各种辩证的话,对疾病的认识会更加准确。
2008-10-22 16:56 3楼
其实怎么辨证都行,以这个医案而论未必要扯上经络辨证,中医的内部常有体系虽然看似不同但会殊途同归,我觉得高明者之所以高明是因为他们功底深厚,可以选择最适合的体系来理解和阐释病因病机,指导处方用药。
2008-10-22 17:42 4楼
任何一种辩证方法都可以诊断出疾病,只是看医者自身水平运用哪种自己更拿手。
⬅ 从失败中寻找症结 老茶馆 乌梅糊外敷治疗鸡眼50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