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续】

2010-07-09 19:27 楼主
扶阳法运用验案解析

“扶阳法”是以重视、推崇阳气为基本思想,在遣方用药上擅长运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阳药物,尤其是擅长大量运用附子治疗阳虚证的治疗方法。
气得运行,是造成过敏反应的内在机制。从这个角度讲,治疗过敏最积极的手段就是纠正人体阴阳的失衡。

案二:肿瘤发热案

李某,女,46岁,2007年12月3日晚首诊。

患者患宫颈癌,于2007年10月24日行手术治疗。术后20日行化疗,化疗后出现发热不退,屡更抗生素无效,疑为二重感染叠加抗真菌药物共输注半个月,发热仍不退,患者家属接笔者前往视诊,看有无办法。患者体温一直在38.5℃~39.5℃之间,白细胞2.7×109/L,面色红,有烘然发热之感,唇干,神色倦,情绪低落,时悲欲哭,食欲差,自觉从两腹股沟有热气上冲,动辄出汗。舌质淡苔白,双脉寸口脉滑余沉细数。

诊为阳虚发热,处方:附子90g,干姜50g 炙甘草30g,山萸肉30g,砂仁10g,人参9g,葱白4支。三服。

频饮之不拘一日一剂,如无不良反应每4~6小时服一次。

二诊(12月5日):患者家属打电话过来诉发热开始下降,体温今晨在38℃以下,精神好转,两腹股间仍有热气上冲感。

处方:附子120g,干姜50g,炙甘草30,山萸肉30g,人参9g,五味子10g,葱白4支。三服。

三诊(12月8日):患者诉自7日夜热退再未升高,腹股沟上冲热气消失,面部烘然亦减,出汗减少,食欲稍增,口中黏,大便稀,夜尿多,舌质淡薄白苔,脉沉细。虚阳虽固,元阳仍虚,脾阳不运。

处方:附子150g,干姜50g,炙甘草30g,白术15g,山萸肉30g,肉桂10g,仙灵脾30g,菟丝子10g,覆盆子20g。七服。

四诊(12月16日):患者诉上药服后有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时悲欲哭消失,食欲好转,大便稀好转,口中黏腻的感觉消失,夜尿减少,守上方继服七剂。

后记:患者服上药后再未服药,行第二次化疗期间,出现全身酸疼不适、头昏、头闷、睡眠差、神倦乏、少气懒言、口中淡口水多、无食欲、胃中作疼、舌质淡暗、苔少水滑、脉关滑余沉的表现。

处方:附子150g,桂枝30g,炙甘草15g,砂仁10g,干姜50g,生姜50g,巴戟天10g,仙灵脾30g,菟丝子20g。每日一剂。

并嘱其继续服药,以减轻化疗的副作用,随后的化疗中,患者虽有不适感,但反应轻微,而且化疗后很快消失,身体恢复很快。共行六次化疗,化验肿瘤标志物转阴。

按:该例患者属阳虚发热证。肿瘤患者本为阳虚,又经手术、化疗(期间运用大量抗生素)等方法治疗,屡伤阳气形成元气受损,阳气不固,虚阳外越之发热。以白通汤复其元阳,加山萸肉收敛耗散之正气,人参益气生津,配砂仁、炙甘草运中阳以复后天,为下一步治疗预留后手。待热退后,脾肾阳气虚弱之征毕现。则以温补阳气药物迭进,终于收效。

肿瘤临床表现非常复杂,可见瘀症、痰湿凝聚、气血衰虚以及热毒炽盛等诸多表现,但其根本的原因,仍是阳虚,阳气受损,造成脏腑功能下降,气化不利,阴邪凝聚,而阴邪的凝聚又进一步造成湿邪化痰,血液运行不畅成瘀,寒湿之邪郁久化热,气化不利呈现气血津液的损伤等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局面。《内经》云:“阳化气,阴成形”此之谓也。所以治疗肿瘤时,要透过扑朔迷离的表象,去把握“阳气”这一根本。通过种种手段,回阳、固阳、温阳、达到扶助阳气增加气化之目的。阳春一复,自然冰雪消融。治疗时所采取的祛瘀、祛湿化痰、清热解毒等手段也都是为温阳、扶阳开辟道路。肿瘤是一种非常棘手的疾病,预后较差。但是我们采用扶阳法对减轻放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在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限、带瘤生存等方面能有所作为。得阳气则生,失阳气则死,存得一分阳气,即存得一分生命,与其采取“癌亡人亦亡”的治疗办法,倒不如温阳回阳,增强正气,提高生命力,“与癌共舞”。

扶阳法的理论基础源于清代郑钦安之思想。郑钦安特别重视阳气,认为阳气是生命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略论温病气分证治 老茶馆 会厌逐瘀汤治疗慢性咽炎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