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中医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0-07-08 13:18 楼主
辽宁中医药大学
本报记者王斌通讯员王希利
近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在高素质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上,已向传承化、特色化发展,并展现出独特的优势。辽宁中医药大学2008年从七年制学生及研究生中,遴选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中医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立了七年制中医传承班与中医特色硕士研究生班。实行了“师带徒”式人才培养,强调中医经典的掌握与应用。实施了“重素质、熟经典、多临床”中医特色型人才传承培养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倡导经典熟诵,强化经典学习
学校构建了以中医经典和传承为核心的教学体系,建立中医经典及临床类选修课程模块。早在2004年,辽宁中医药大学就成为全国首个也是唯一实行《伤寒论》等经典等级考试的中医院校。每天清晨,咏诵中医经典成为辽宁中医药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目前传承班学生取得了全数通过经典等级二级考试,部分通过经典等级三级考试的优异成绩,为中医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促进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认识与应用,学校还适时聘请对中医经典研究造诣深厚的专家,为七年制传承班学生开设专题讲座。
严格导师遴选,重在师承教育
辽宁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传承班的培养模式与特点,制定了严格的七年制传承班、中医传承型人才指导教师遴选标准与条件。经过推荐考核,在其附属医院中,聘请临证中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思维及方法诊治疾病、临床疗效确切的省级以上名中医作为传承班指导教师,即“师带徒”老师。在培养方式上,突出了师承教育的特点,增加了学生跟师时间,延长专业定向培养的实习时间,专业定向“一对一”培养时间达到2.5学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名师指导。为了使传承班的学生能博采众长,学校创建了由名老中医组成的导师组,使学生有机会跟随更多的名师出诊。
注重临证能力,提高实战经验
为体现传统医学诊治疾病的特点,增加了中医门诊实习时间。除正常实习外,每周跟随指导教师出诊1~2次,并由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每月为传承班学生开办专题讲座,丰富中医临床知识。在2009年末的临床综合能力考核过程中,传承班平均成绩在82.07分,而对比组平均成绩为74.33分,考核过程中评委对传承班学生的表现给予了充分肯定。
重视人文素质,强化综合能力
学校成立了“岐黄论坛”,加强七年制传承班学生学术交流、以互动形式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专业知识、中医经典、语言表达等各项能力,为培养综合素质突出的传统型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论坛以演讲、辩论、背诵等多种形式进行。每期“岐黄论坛”结束后均由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已有多篇总结文章在报刊发表,并将汇编成文集。学校还开展了“中医药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活动,营造了充满活力和创新思想的学术氛围。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为激发传承班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传承班培养过程中,学校不断强调临床科研能力在学习与工作中的重要性,定期组织传承班同学温习中医临床科学研究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的相关科学研究项目,逐渐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思路。目前由传承班学生自发组织的“大学生亚健康状态调查”研究项目已形成草案,即将申请立项步入具体研究阶段。
完善考核机制,保证培养质量
传承班突出“重素质、重传承、重实践”的特点,在培养过程中实行“一二三四”考核体系。即“一项总结”,传承班学生实习期间需每月上交1篇实习心得;“两篇论文”,在毕业前要在省级以上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至少2篇;“三级经典”,必须通过本校三级中医经典理论考试;“四次考试”,即临床基础知识考核、临床综合能力考核、临床毕业考核、学位论文答辩考核。
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传承试点班,采用多种形式的师承教育,在现有的中医教育体制中强化中医经典,既有利于继承老一辈中医名家的个人经验,又有利于个体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医学丰富的理论内涵。对创新中医人才培养模式,保持中医传统特色优势,培养高质量的传统中医药人才,造就新一代名中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中医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 老茶馆 中医发展需要优秀的幼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