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耻于谈利”与快乐的逐利

2010-07-06 19:12 楼主
千百年来,中国人羞于谈利,耻于谈利的思想一直占据着社会的主导地位,仿佛“利”是一只洪水猛兽,逐利的人都是一些小人,大多数人对逐利者都不屑一顾!以清高自居者比比皆是,仿佛清高者就可以不食人间烟火,真的是这样吗?
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各种思想犹如滚滚洪流涌入中国,大多数人在这种突如其来的变革面前感到手足无措,一部分具有敏感思想的人已经先行一步,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掘到了第一桶金;而另外一部分因种种原因,没有固定单位,生活无着落者,迫于无奈也紧跟其后,靠着批发一些商品,买进卖出赚取差价也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第三种人则始终就像一个梦游者,没有认识到社会的变革已经不可逆转,一直沉浸在对于过去生活的怀念当中,对于现实的变革抱着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除了抱怨无事可做!
社会上的人不外乎分为三类:第一类人是与时俱进型,会紧跟时代潮流,预先就会预见社会的变革,当社会的变革到来的时候,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故这类人始终是生活的强者;第二类人是观望型,当社会变革来临的时候,这类人会观望一阵,随后也会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而第三类人则是抱怨型,不管社会怎样发展,他们始终生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当中,想象着社会的发展有一天会回到他们理想的国度。前面所讲的自命清高者,就属于第三类,这类人鄙视金钱,却又离不开金钱,整天谈论的思想脱离于现实生活,而生活的柴米油盐又令他们一筹莫展,一方面内心对于生活衣食无忧的渴望,另一方面自命清高的思想,两者产生的激烈碰撞,常常令他们痛苦不堪!因此就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一类奇怪的人群“隐士”,“隐士”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独有的一道风景线,这里面有真隐者,也有沽名钓誉,装模作样者。
真“隐士”的代表人物就是许由,许由是尧舜时代的一个“隐士”,尧舜皆拜他为师,尧曾决定把帝位让与他。他紧辞不受,隐于箕山。尧又到箕山三次拜请许由,让他出任九州长。许由厌恶此话,到河边洗耳。其友巢父牵牛来河边饮水,听到许由诉说洗耳原因,巢父认为他洗耳的水牛喝了也污了牛口,于是牵牛到上游去饮。
假“隐士”的代表人物是吴梅村,历任翰林院编修、东宫讲读官、南京国子监司业、左中允、左庶子等职。明亡绝意仕途,辞官归里隐居,清顺治十年(1653年)难违廷招,先后任秘书院侍讲、国子监祭酒。顺治十三年辞官还乡,为自己降清出仕深感悔恨。他在诗中写道:“忍死偷生廿余载,而今罪孽怎消除?受恩欠债应填补,总比鸿毛还不如。”反映了他耻于仕清的心境,其痛苦不堪的心情可见一般,真是生不如死!可是,谁又能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他的真实的心声呢?
假“隐士”的代表人物还有一个就是三国时的诸葛亮,隆中隐居,刘备三顾茅庐,避而不见,可谓是做足了派头,最后出山,仕于刘备。
其实,不管是真“隐士”还是假“隐士”,归根结底都是要吃饭的,有一本书,名字是《空谷幽兰》,是一个现代美国人比尔•波特写的,真是个了不起的美国人!这个美国人八十年代深入到中国的终南山,华山等地,采访了一些“隐士”,书中的大多数的“隐士”生活都非常艰辛,所以说,真“隐士”是非常难做的!
人生两件大事,一个“利”,一个“情”,这两件事情主宰了每一个人的一生,既然是躲不掉的事情,为什么要去躲呢?“利”之所趋,可以让国与国之间爆发战争,也会让一个人的本心表露无遗,与其避“利”如虎,不如持“利”精进,把“利”化为菩提种子,有人怕被“利”所转,迷失自我,其实,这种担心都是多余的!当一个人还没有“利”的时候,换句话说:当你自己还不知道“利”为何物的时候,空谈迷失自我,岂不是妄念!“道”做了才能知,行了才能入!
太素觉得,与其“耻于谈利”的惺惺作态,遮遮掩掩,不如坦坦荡荡的逐利与囊中,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不违反国家法律,不损害别人利益的前提下,快乐的逐利,快乐的生活,岂不快哉!这也是一种修行的方法,当一个人既能逐利,也能主宰利的时候,还有什么可以左右你呢?这时候才是真正的你!正所谓:“坦荡直心耀日月,逐利方显真本心,脚踏昆仑挑天地,修行路上大丈夫!”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 了悟和觉悟——假师和真师 老茶馆 罗大伦:《神医这样看病》(徐灵胎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