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有是病用是药

2022-08-21 21:49 楼主
明朝侠医喻嘉言有句比较著名的话就是“有是病,用是药”(当然,前提是“先议病,后议药”,后人多反之),后世施今墨等则提出类似的观点“有是症,用是药”。可惜后世不少学医人不明白此理,坚持认为阳虚者不可用寒药,或者阴虚者不可用温热要等错误观点。论坛跟帖中,常常有人犯此错误,主要还是缺乏实践,只是纸上谈兵所致。而即便是脱离实践,单纯论理,上述名医结论也不能推导得知,主要原因我想了一下,可能是有人先入为主地认为下列想法是对的:

1.人体病证非寒即热,不可能同时出现“整体寒、局部热”,或者“整体热、局部寒”证,故用药当以寒或热为主,不可寒热夹杂,招致药效抵消。

2.人体内部的多余热或寒或水液等,全是代谢废物,多余的就应该排除体外,不可能进行转移利用(例如局部热证转移热量到寒灶,一箭双雕治病)。

3.用药以体质为先,不管什么病都应该坚持体质对药物影响很大,故不得不考虑此因素。

出现上述原因在于,以上想法没有医理支撑,也没有实践佐证,单凭自己想象而臆测,这是学医的大忌。其实如果阅读较多古代名医案例的话,以上三条都可以轻松找到很多治疗案例来反驳。但这里想讨论的是,如果大家认同“有是病,用是药”的观点,那么上述三条情况,该如处治最佳。

比如第一条,有类似的病如怕热但是出汗后又怕风,该如何治疗?再如本论坛有人发帖询问过“体虚寒,局部又因温毒作肿”的情况,当如何治疗?

比如第二条,类似引火归元,或者用药借助身体中多余的热/寒去治疗寒/热病灶,达到减少用药征伐,保全身体正气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否有合适案例?

比如第三条,体质为先还是五运六气为先?喻嘉言考虑的是外部气候为先。怎么说呢?比如,不管寒体还是热体,在今年夏天如此炎热的情况下,内部火毒必然会蓄势待发,寒体不见得比热体出现情况差。因为第一条观点是错的,意味着身体可以同时出现相反性质的不同局部的症状,寒热可同时存在。问题是,治疗原则当是双管齐下,寒热并治,还是先后主次?或者引火治寒?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2-08-21 22:40 2楼
我倾向于双管齐下,寒热并治。
2022-08-21 23:00 3楼
分清楚伤寒还是温病,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伤寒基本就是整体寒局部热,其中犹以藏寒腑热的乌梅丸,附子泻心汤等为代表。
温病多是整体热局部寒,多数也并不适用寒热并治。
2022-08-21 23:03 4楼
1.人体病证非寒即热,不可能同时出现“整体寒、局部热”,或者“整体热、局部寒”证,故用药当以寒或热为主,不可寒热夹杂,招致药效抵消。
//治过不少寒热夹杂的,比如中焦气阴两虚,下焦阳虚的。

2.人体内部的多余热或寒或水液等,全是代谢废物,多余的就应该排除体外,不可能进行转移利用(例如局部热证转移热量到寒灶,一箭双雕治病)。
//可以进行转移,即升降开阖。

3.用药以体质为先,不管什么病都应该坚持体质对药物影响很大,故不得不考虑此因素。
//体质是优先考虑的,一般我是先分虚实,然后分润燥。
2022-08-22 19:48 5楼
百草老中医 说:
我倾向于双管齐下,寒热并治。
寒热并治,会不会产生寒热药效损失?
2022-08-22 19:49 6楼
江海余生 说:
分清楚伤寒还是温病,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了。
伤寒基本就是整体寒局部热,其中犹以藏寒腑热的乌梅丸,附子泻心汤等为代表。
温病多是整体热局部寒,多数也并不适用寒热并治。
对于整体热局部寒,当如何施治呢?
2022-08-22 19:49 7楼
goldharp 说:
1.人体病证非寒即热,不可能同时出现“整体寒、局部热”,或者“整体热、局部寒”证,故用药当以寒或热为主,不可寒热夹杂,招致药效抵消。
//治过不少寒热夹杂的,比如中焦气阴两虚,下焦阳虚的。

2.人体内部的多余热或寒或水液等,全是代谢废物,多余的就应该排除体外,不可能进行转移利用(例如局部热证转移热量到寒灶,一箭双雕治病)。
//可以进行转移,即升降开阖。

3.用药以体质为先,不管什么病都应该坚持体质对药物影响很大,故不得不考虑此因素。
//体质是优先考虑的,一般我是先分虚实,然后分润燥。
请教转移手法是?
2022-08-22 19:52 8楼
kastin 说:
寒热并治,会不会产生寒热药效损失?
我从没有感觉到药效损失,反而觉得更平稳。
2022-08-22 19:53 9楼
kastin 说:
请教转移手法是?
比如肝阳亢,你潜阳下来,阳的能量从上面到了下面,算不算转移?
2022-08-22 21:05 10楼
百草老中医 说:
我从没有感觉到药效损失,反而觉得更平稳。
这个里面还是有门道的,否则现在怎么会有那么多复杂的病去了各大医院中医都看不好?
2022-08-22 21:07 11楼
goldharp 说:
比如肝阳亢,你潜阳下来,阳的能量从上面到了下面,算不算转移?
阳亢是因为阳过多,还只是阴少的表现?我觉得“潜阳”只是个形象说法。好比车在前进,车上人说建筑物都在后退一样。
⬅ 这个很中国 老茶馆 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