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虚药物搭配的疑问

2022-08-16 14:32 楼主
1.什么时候需要补中有泻?
2.什么时候需要搭配收涩药?
3.怎么搭配才能让补泻不互斥,泻浊不泻清?
4.“君臣佐使”中“使”是药性归经比较专一的就行吗?还是只能用前人总结的对应药物?
5.类似附子这种药性走全身的药是否会影响“使药”将药性导入对应部位?
6.有说法称“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这是否说明可以通过药引把部分中药的药力导入其他本不在该药物到达的经络?
7.有说法维生素C搭配补血剂使补血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的还原性能把二价铁保护住,那么像熟地黄这类以多糖物质补血的药搭配维生素C是否有用?
8.“附子畏黄芪”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网上依然有不少附子黄芪搭配的药方?换句话说是否能用黄芪削弱附子的毒性、药力,让附子药力更温和?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2-08-16 14:38 2楼
1.什么时候需要补中有泻? //虚中夹实时
2.什么时候需要搭配收涩药?//发散太过时
3.怎么搭配才能让补泻不互斥,泻浊不泻清?//不可能,药物没有选择性。
4.“君臣佐使”中“使”是药性归经比较专一的就行吗?还是只能用前人总结的对应药物?//不一定
5.类似附子这种药性走全身的药是否会影响“使药”将药性导入对应部位? // 会
6.有说法称“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这是否说明可以通过药引把部分中药的药力导入其他本不在该药物到达的经络?//可以
7.有说法维生素C搭配补血剂使补血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的还原性能把二价铁保护住,那么像熟地黄这类以多糖物质补血的药搭配维生素C是否有用?//完全不懂,这不是中医思维。
8.“附子畏黄芪”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网上依然有不少附子黄芪搭配的药方?换句话说是否能用黄芪削弱附子的毒性、药力,让附子药力更温和?
//这搭配,一个散气,一个补气,到底想干嘛
2022-08-16 23:23 3楼
goldharp 说:
1.什么时候需要补中有泻? //虚中夹实时
2.什么时候需要搭配收涩药?//发散太过时
3.怎么搭配才能让补泻不互斥,泻浊不泻清?//不可能,药物没有选择性。
4.“君臣佐使”中“使”是药性归经比较专一的就行吗?还是只能用前人总结的对应药物?//不一定
5.类似附子这种药性走全身的药是否会影响“使药”将药性导入对应部位? // 会
6.有说法称“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这是否说明可以通过药引把部分中药的药力导入其他本不在该药物到达的经络?//可以
7.有说法维生素C搭配补血剂使补血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的还原性能把二价铁保护住,那么像熟地黄这类以多糖物质补血的药搭配维生素C是否有用?//完全不懂,这不是中医思维。
8.“附子畏黄芪”是什么原因?为什么网上依然有不少附子黄芪搭配的药方?换句话说是否能用黄芪削弱附子的毒性、药力,让附子药力更温和?
//这搭配,一个散气,一个补气,到底想干嘛
感谢解答,我还有几个问题:
1.采用化浊的方法,如用砂仁化中焦湿浊,是否需要搭配一些利水的药物进行泻浊?
2.有用山茱萸治疗肾虚腰痛的例子,那么收涩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虚药?
2022-08-16 23:32 4楼
1.采用化浊的方法,如用砂仁化中焦湿浊,是否需要搭配一些利水的药物进行泻浊?//不需要
2.有用山茱萸治疗肾虚腰痛的例子,那么收涩药能否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补虚药? //山萸肉治腰痛是补肾精,不是收敛,无法替代。
2022-08-17 00:52 5楼
问的好,看来楼主有过深入思考。下面说说我的经验吧,权当参考:

1. 只补不泻的药只有两个时候用,1)危急存亡时,小剂量频服,有转机(如脉象、面色)即停。此时救命要紧,属于标本原则之法。2)对于普通情况,纯虚之体,按理说纯补无泻,然而纯虚便导致某些脏腑功能虚弱,若是新病纯补即可(但能明察秋毫,防微杜渐,那是扁鹊大哥的本身,大多数人都看到明显症状,已经是久病了),久病则脏腑功能有所偏弱,不协调必然导致体内淤堵,此即虚中有实,不可纯补。

2.一般无需刻意加收涩,中药只是纠偏,顺其性者,自然恢复正常状态。收涩药往往只是治标的时候加一点,因为它不治本;考虑到大多数人身体总会有小毛病,用了收涩要往往还敛邪,不推荐。

3.注意配伍、剂量、煎煮方法,这三个因素较为重要,具体说来就话长了。总之明白一点,药配伍有主次,药的作用与药的气味有关,因此剂量和煎煮方法(包括炮制方法)尤为重要。

4.“君臣佐使”在内经中出现,那时候哪来的归经理论?使,使者,通风报信者。你可以理解为后世说的“药引子”,其作用是导药入病所,更加集中药效,这个与归经没什么关系,而且位置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而且同一个药在不同配伍里面有时候可以作为使药,有时候可以作为其他药,并非某味药是专职使药。

5.附子善走,走哪里去当然会受到使药的导向作用,而不是使药受到附子的影响。

6.“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典型的错误。市面很多中药学书籍或者教材都喜欢用类似的方式解释。该方针对的中焦虚寒的原因看脉象和症状即知,为津液不足,血气虚亏之象。所以压根就不需要暖脾胃,真正要暖那也是干姜和炙甘草的事,这里为何用生姜?因为桂枝温血行血,生姜要外推,不然消耗能量会更“内寒”。

7.不要混合西医思维,中医思维只讲象与四气五味。维生素C很多食物都有,而且过量服用反倒会引起其他问题,没必要混合吃。

8.“附子畏黄芪”为谣言,不用管。
2022-08-17 13:09 6楼
kastin 说:
问的好,看来楼主有过深入思考。下面说说我的经验吧,权当参考:

1. 只补不泻的药只有两个时候用,1)危急存亡时,小剂量频服,有转机(如脉象、面色)即停。此时救命要紧,属于标本原则之法。2)对于普通情况,纯虚之体,按理说纯补无泻,然而纯虚便导致某些脏腑功能虚弱,若是新病纯补即可(但能明察秋毫,防微杜渐,那是扁鹊大哥的本身,大多数人都看到明显症状,已经是久病了),久病则脏腑功能有所偏弱,不协调必然导致体内淤堵,此即虚中有实,不可纯补。

2.一般无需刻意加收涩,中药只是纠偏,顺其性者,自然恢复正常状态。收涩药往往只是治标的时候加一点,因为它不治本;考虑到大多数人身体总会有小毛病,用了收涩要往往还敛邪,不推荐。

3.注意配伍、剂量、煎煮方法,这三个因素较为重要,具体说来就话长了。总之明白一点,药配伍有主次,药的作用与药的气味有关,因此剂量和煎煮方法(包括炮制方法)尤为重要。

4.“君臣佐使”在内经中出现,那时候哪来的归经理论?使,使者,通风报信者。你可以理解为后世说的“药引子”,其作用是导药入病所,更加集中药效,这个与归经没什么关系,而且位置也不一定是唯一的。而且同一个药在不同配伍里面有时候可以作为使药,有时候可以作为其他药,并非某味药是专职使药。

5.附子善走,走哪里去当然会受到使药的导向作用,而不是使药受到附子的影响。

6.“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典型的错误。市面很多中药学书籍或者教材都喜欢用类似的方式解释。该方针对的中焦虚寒的原因看脉象和症状即知,为津液不足,血气虚亏之象。所以压根就不需要暖脾胃,真正要暖那也是干姜和炙甘草的事,这里为何用生姜?因为桂枝温血行血,生姜要外推,不然消耗能量会更“内寒”。

7.不要混合西医思维,中医思维只讲象与四气五味。维生素C很多食物都有,而且过量服用反倒会引起其他问题,没必要混合吃。

8.“附子畏黄芪”为谣言,不用管。
感谢回复,但有几个问题还不太明白
1.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温血行血,为解表药,自有向外生发阳气的效果,与生姜效果是否重合?
2.“十八反十九畏”中有哪些是谣言?我见到不少医案违反了这个规律但依旧疗效不错,是医案的真假有问题还是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就不正确?
3.有说法山茱萸作为收涩药敛正不敛邪,是否是谣言?
4.为什么时方的疗效远不及经方?
2022-08-17 13:54 7楼
关于第六和第七,我可以提供一点非中医思维的看法
6.有说法称“黄芪建中汤”中饴糖有将桂枝药性留在中焦的效果,使暖心阳的桂枝可温脾胃,这说法是否正确?若正确这是否说明可以通过药引把部分中药的药力导入其他本不在该药物到达的经络?

建中汤的饴糖,可以看做是古代能够获取到的最容易消化的供能物质,比淀粉质更容易吸收,接近于葡萄糖,在中虚的时候,没有比这个更容易让人吸收的物质了,人的机体必须有能量来运转,而脾胃虚弱到无法消化的时候,蛋白质脂肪都是不能正常消化吸收的,淀粉质的东西,山药是比较容易消化的,当时的面食还不行,只会煮麦饭,大米特别是精米是比较稀缺的东西,而饴糖就是淀粉提纯过的糖分,就类似于从牛马皮提取的阿胶一样,更容易吸收。

7.有说法维生素C搭配补血剂使补血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的还原性能把二价铁保护住,那么像熟地黄这类以多糖物质补血的药搭配维生素C是否有用?//

应该整个的补维生素,而不单单是维生素C,其实血虚,就已经很难从食物中获取足够的各类物质了,大剂量的补维生素,增加肠道内的维生素浓度,便于人体吸收更多的维生素,有利于补血。
至于维生素C是保铁还是维持血液的酸碱性,这个事情不好说,血液的酸碱性也很重要,补血很大程度上是要求补强血液中的各类细胞活性和浓度,而地黄剂,当归剂,黄芪剂,作用都不太一样,从脾胃看,血液中应当有充足的糖蛋白脂肪这一类水谷精微给人体供应,从肝的运载能力看,需要有足够的血红蛋白和载蛋白来运载氧和各种不容易水的物质,从肝的分解合成看,又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来转化我们吸收进来的物质变成我们需要的物质,从肾来看,血液的运转效率和血液中的水分,浓度,血液流速都有关系
2022-08-17 14:01 8楼
取名难 说:
感谢回复,但有几个问题还不太明白
1.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温血行血,为解表药,自有向外生发阳气的效果,与生姜效果是否重合?
2.“十八反十九畏”中有哪些是谣言?我见到不少医案违反了这个规律但依旧疗效不错,是医案的真假有问题还是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就不正确?
3.有说法山茱萸作为收涩药敛正不敛邪,是否是谣言?
4.为什么时方的疗效远不及经方?
1.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温血行血,为解表药,自有向外生发阳气的效果,与生姜效果是否重合? //黄芪是加速膀胱气化来补气,生姜只是达表+辛散,不一样的。
2.“十八反十九畏”中有哪些是谣言?我见到不少医案违反了这个规律但依旧疗效不错,是医案的真假有问题还是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就不正确?//别拘泥,多数不影响。
3.有说法山茱萸作为收涩药敛正不敛邪,是否是谣言?//所有收敛药都敛邪,药没有选择性,什么车前子利水不伤阴都是骗人的。
4.为什么时方的疗效远不及经方? // 扯淡
2022-08-17 20:15 9楼
取名难 说:
感谢回复,但有几个问题还不太明白
1.黄芪建中汤中桂枝温血行血,为解表药,自有向外生发阳气的效果,与生姜效果是否重合?
2.“十八反十九畏”中有哪些是谣言?我见到不少医案违反了这个规律但依旧疗效不错,是医案的真假有问题还是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就不正确?
3.有说法山茱萸作为收涩药敛正不敛邪,是否是谣言?
4.为什么时方的疗效远不及经方?
1.没有重合,生姜和桂枝的作用方式不一样,你可以把桂枝理解为葱,而葱和姜的效果是不一样的,一个是纵向,一个是横向。

2.“十八反十九畏”中没有黄芪与附子这一对药。“十八反”和“十九畏”中的药对并非绝对不能搭配使用,例如,在针对一些积聚结节难化的情况,一种思路就是通过使用反药/畏药来激摩消荡掉,从而也成为癌症的一种治疗新思路。但要强调的是,若非对药物有深刻的认识和足够的经验,不可轻易用此法。因为很容易出纰漏,导致一些问题。论坛里之前出现过某女患者发帖咨询,自诉其被网上广告宣传的“经方所”用这种相反药方法误治而致全身出汗三年以上,无法正常工作。

3.一般药食同源的东西,只要不过量服用,基本不会有问题。车前子利水不伤阴,应该是针对车前草等利水药来说的。因此所谓的“不伤阴”,也只是相对而言,不可绝对化。像是车前子、薏苡仁等,作为种子,自然秉承一定的收藏性,其利水效果被制约了一部分,所以“不伤阴”也是有依据的。

4.时方疗效不及经方,这个问题就大了。实际上,并非所有时方不及经方,只是大多时医仅得其形而未得其神,导致开出的方子中,药味一大堆,效果不咋地——这种根据症状(标)选药物,没有治疗中心思路的庸医,也正是古代名医所批判的。

比如明朝《轩岐救正论》里面有一篇“时医即庸医”,说的就是当时大多数医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同时代的名医张景岳也在《景岳全书》中“论时医”一篇里面提到“时医治病,但知察标,不知察本”的深刻洞见。可见,恰恰是一代又一代数量众多的庸医前赴后继,造就出了“时方疗效不及经方”这一印象。这不禁让我想到,太极拳给许多人的印象是“老年人的保健操”,二者何其相似。一笑之余,反倒叹息。

真正时方用得比较好的,比如近代孟河医派丁甘仁,民国张简斋、施今墨等。若论经方和时方,其实不在于数目,而在于用药方法,经方本质上是通过四气五味来组方的,用药材的本性。而时方则是从药材功效立意,相当于经验主义。后者入门门槛低,故而早就了许多庸医凡医生。而时方用得好的,大多不是从单味药的功能入手,而是药对。药对的使用和配合,能达到各种复合效果,各种组合就导致方子的味数自然就上去了,因而需要的剂量不大。但是药对的使用并非简单的叠加关系,其中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了,可谓医者,意也。所以,初学中医的人,反倒应该先学经方,经方用熟练了,再进入时方,才能去把握那个意。现在很多医生搞反了,先学时医,那只能增加百姓对中医的不信任。
2022-08-18 01:02 10楼
我来谈一下第7条的问题:7.有说法维生素C搭配补血剂使补血效果更好,因为维生素C的还原性能把二价铁保护住,那么像熟地黄这类以多糖物质补血的药搭配维生素C是否有用?==
这是一个很令人叹息的问题!因为至今为止,绝大部份人都不知道中医的“血”与西医的血在概念上有何不同?这也说明我国中医学院教育的失败!
西医的血,就是血管里流动着的,有红细胞在内的液体,包括血球和血浆。而西医的补血,单指补血球而已!由于红血球含铁,所以维生素C对西医的补血剂有辅助作用。
中医的“血”,是指“整体新陈代谢前体物质总和”;中医说“血行脉中”,这个“脉”其实是“经脉”,不限于西医血管,至少还包括着西医神经的一些营养成分,甚至还连带着肌腱的营养成分。但另一方面,血液中的细胞对中医来说却又属于“精”的概念!
因此,
西医补血,是针对血细胞缺少而进行的补养,对中医来说,其实是补“精”。
中医“补血”,是针对血浆以及神经内部所缺少的必要养分进行补充,显然中药地黄之中含有不少。
若要与地黄的营养成分配合,应是多种辅梅,如B族维生素,而维C用处不大。
2022-08-18 13:14 11楼
取名难 说:
“十八反十九畏”中有哪些是谣言?我见到不少医案违反了这个规律但依旧疗效不错,是医案的真假有问题还是十八反十九畏本身就不正确?
河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付写了一本专门研究十八反的书《经方十八反真传》,他认为“‘十八反’配伍禁忌完全属于错误的荒谬的言论”!
⬅ 气海穴关节捶打时酸胀 老茶馆 如何清湿热,理气而又不伤阴。现在有湿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