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肾互为关是什么意思

2021-09-25 21:00 楼主
如题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9-26 09:15 2楼
没有人愿意回答吗,还是不会回答?
2021-09-26 09:38 3楼
《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如肾气不化,关门不利,水液聚积而出现水肿。中焦痞满等症。
2021-09-26 11:05 4楼
肾为胃之关”语出《素问·水热穴论篇》:“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腑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胃为肾之关”实由清代名医陈士铎提出,他在其着作中多次提到“胃为肾之关”。例如“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

仔细研读其论述,俱言之有理,看似相反,其实相成,其述不外说明肾与胃无论在生理还是在病理上联系非常密切。二者都是中医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的延伸运用,肾为水火之脏,内育元阴元阳,“胃为肾之关”盖为“土能制水”理论之延伸;而“肾为胃之关”盖由“火能生土”理论之延伸。当然肾和胃还存在先天和后天之间的关系等等。二者之所以论述不同,是由于其着眼点与侧重点不同,进而二者所述病理也就不同。

《内经》所言“肾为胃之关”意思应该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指肾为脾胃所运化的精微物质之“关”,《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所以说肾为人体精微物质之关或者说人体气血精微之关,防止人体的精微从小便、月经、精液无度下泄,人体通过肾的开合有度,保持人体气血津液充足。另一方面,肾主水,主小便的排泄,若肾不主水,关门不利,体内的水液当排不排,不能正常运化排泄,甚者聚于胃,导致胃类于膀胱周渎储水之职,故曰“从其类”,则水液潴留而生水肿。后世医家喻嘉言对其有精辟论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开,则水无输泄,而为肿满;关门不闭,则水无底止,而为消渴。金匮肾气丸蒸动精水,上乘君火,而止其下入之阳光。彼症取其开,此症取其合。一开一合,具通天手眼”。
2021-09-26 11:06 5楼
题目改了?
我比较认同胃为肾之关的说法,有些人认为还是按原文肾为胃之关,反正两种解释都有人信,看自己的框架下哪个更合适罢了。

如果认为胃为肾之关,那么糖尿病的消渴症状这点就很明显,胃热,大量喝水,然后尿崩,如果肾又出问题,尿不出来,那就水肿,水肿波及肌肉,又影响到脾,脾再影响到肝,最后心肺衰竭。
2021-09-26 11:08 6楼
陈士铎的“胃为肾之关”据其论述应有四个意思。



第一:补命门可壮胃气,如《石室秘录·热治法》指出“盖胃为肾之关,脾为肾之海。胃气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甚寒,何以生胃土以消其谷食”;《辨证录·痿证门》述“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肾气足而胃气亦足”,《本草新编·熟地》:“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旺……胃气得肾气之升降,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

第二:胃土能消,肾水始足,糟粕能出,如在《辨证录·痨瘵门》指出:“胃为肾之关,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可见肾精的滋养必须依赖于后天中焦的运化,填补肾精之药也须借道于后天脾胃,其在《辨证录·虚损门》论述:“胃为肾之关门,胃伤则关门必闭,虽有补精之药,安能直入肾宫,是补肾必须补胃”。

第三:胃之通降助肾司二便的功能,《石室秘录·顺医法》认为“胃为肾之关,关门不开,则上之饮食不能入,下之糟粕不能出”。


第四:胃可为肾经风湿出路,他在《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指出:“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

综上所述,“肾为胃之关”与“胃为肾之关”两种理论并不相悖,在临床俱有指导价值,我们在运用掌握时,应正本澄源,不应混淆其出处及内在含义。


胃之受纳、腐熟水谷,在脾的运化功能配合下而化生气血,所以,《灵枢·玉版》说:“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说明胃气之盛衰,关系到人体的生命活动及生死存亡。李东垣则更进一步指出:“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可见,肾精之充足,有赖于后天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充养,才能使其充分发挥生理效应;而脾胃水谷精微的化生,又依赖于肾中精气的滋生和注入活力。可见胃与肾在精气的来源及化生上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在病理上,肾阴与胃阴亦可相互影响而为病,如玉女煎方证,少阴不足,胃火有余,阴虚胃热。表现为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口渴。取石膏泄胃火,熟地黄滋补肾阴,更用知母助石膏清胃热,麦门冬配熟地补肾,佐牛膝引热下行,兼能补肾,不失为胃肾同治的有效方剂。
2021-09-26 11:09 7楼
“关者,门户要会之处,所以司启闭出入也”(张介宾语)。在正常情况下,肾阴充足则二阴启闭自如,而肾气虚则关门失于常度。一方面关门不禁则腹泻,消渴;一方面关门不利则水肿,便秘。现分述如下。

1 阳虚水肿

肾阳虚衰,不能温化蒸腾水液则关门不利,水聚而为肿。水为阴邪,浊阴上逆,必影响于胃致胃失和降而见浮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恶心呕吐、腹胀之证,现代医学之肾功能不全当属此类。治宜温肾回阳、化气行水、降逆化浊,方以真武汤为主。《右医方论》日:“人之一身,阴阳是也,上焦属阳而主心肺,下焦属阴而主肝肾,肝藏阴血,肾兼水火。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行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也,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脾家得附子则火能生土,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冷积便秘

年老体弱则真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或过用苦寒,则必致肾阳虚衰,温煦无权,不能蒸化津液,温润肠道,于是阴寒内结,传导失常,糟粕不行,凝积于肠道而成冷积便秘。方取《景岳全书》之济川煎,方中肉苁蓉咸温润降、温补肾阳,兼能润肠通便,而为主药;牛膝强腰肾,且善下行;当归甘润,养血滑肠,配枳壳宽肠下气;取升麻乃欲降先升之意,配枳壳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临床用之一般可去泽泻,加锁阳以增强补肾润肠之功,其效更加。

3五更泻

柯韵伯说:“夫鸡鸣主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因阳气当至而不至,虚邪得以淄而不去,故做泻于黎明”。肾阳虚衰不能上温于脾土以助脾胃之“腐熟水谷”致食不能化,五更泄泻。《医方集解》:“久泻皆由命门火衰,不能专责脾胃”。又说:“大补下焦之元阳,使土旺火强,则能制水而不复妄行矣”。四神丸为治疗五更泻的有效方剂,以补骨脂补命门之火,辅吴茱萸温中散寒;肉豆蔻温肾暖脾,涩肠止泻;五味子酸敛固涩;佐生姜、大枣共奏温肾补脾、固肠之功,则久泻之疾可除。

另外,四神丸一方,先贤亦用之治疗冷积便秘,二者症状迥异,但皆因肾阳虚衰而致,是方补肾温阳,盖异病同治之例也。

4消渴

人体水液代谢的完成,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我们把正常的水液运行和协调平衡作用称为“三焦气化”。而三焦气化功能的完成与元气是不可分割的,元气者,根于肾,系于命门,乃通过三焦布散全身,从而推动和激发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肾虚元气不足,则三焦气化失职,肾为胃关,肾虚关开不合,则水下无底止。水液有降无升则多尿,水液不能蒸腾气化为津则口渴多饮,精微失于布散,谷气下流则肌体失于充养,故形瘦而多食。这与历代医家对消渴一证以肾为本的认识也是一致的。并且在临床上取疏调三焦,益气滋肾之法,取得了较好疗效。

消渴日久,阴损及阳,肾阳虚者,必予桂附八味丸取效。李中梓《证治汇补·消渴》中说:“盖五脏之津液,皆本乎肾,故肾暖则气上升而肺润。肾冷则气不升而肺枯,故肾气丸为消渴之良方也”。《石室秘录》亦说:“消渴之证,虽分上中下,而以肾虚至渴,则无不同也”。可见消渴之病,确有肾亏而关门启闭失衡之病理存在。

综上所述,胃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与肾藏精存在着相互滋生与充养,相辅相成的生理关系,而肾关之启闭失衡,无不影响于胃,并见胃肾之阴相互损伤而胃肾同病。本文从胃肾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通过于以方测证的方式将理论与临床相结合,进而说明胃肾的相关性。张介宾说:“肾主下焦,开窍于二阴,水谷人胃,清者由前阴出,浊者由后阴而出;肾气化则二便通,肾气不化则二阴闭;肾气化则二阴调,肾气虚则二阴不禁,故‘日肾者,胃之关也”’,此之谓也。
⬅ {干性/湿性皮肤}与“老青春”的浅思 老茶馆 人身、天地皆橐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