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与恶寒

2021-05-21 18:42 楼主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那么温病到底可不可以算在太阳病里呢,这其实很像个古汉语解读的问题,就像太阳病有伤寒,中风的区别一样,温病为什么不能是太阳病中的一种?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而桂枝汤症却有恶寒的条文,那说明太阳中风不止有桂枝汤症,还有不恶寒的风温。

这样的话太阳病的总纲第一句就有问题了,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脉浮和头项强痛而恶寒,就不是一个需要同时满足的条件,而是脉浮算太阳病的一个鉴别要点,头项强痛而恶寒也是一个鉴别要点,只有有其中一样就算太阳病。
实际上很多时候桂枝汤症并不会有头项强痛的情况,麻黄汤症这个情况才明显,毕竟有压力才有痛感,不通才通,桂枝症没有不通,反而是通太过了,不会有痛症。同样的少阳病总纲口苦咽干目眩,用的时候也是“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说明这也是个并列条件关系。


这样一来恶寒就只是表证的一个表现了,太阳病可以恶寒,少阴病也可以恶寒,其他各经病都可以恶寒。
那恶寒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认为是卫气不足,卫气温分肉....的功能失效。麻黄汤症恶寒比较严重,是因为表闭,卫气无法温煦最表面的皮肤,桂枝汤症可能出现恶寒,是因为营阴不足,最表面的皮肤仍然有可能出现卫气不足,不管何种原因,只要导致人体最体表的部分卫气不足,就会感觉怕冷,比如白虎汤症的热深厥亦深的情况,津液在体内就灼烧殆尽了,根本到不了体表,实际上卫气仍然是不足的,桂枝附子汤的表虚,是阳不足,营气虽然过去了,但是没有能量,营气无法生出卫气,而湿温风温等,有恶寒有不恶寒,区别点应当也是这个原因,卫气的根源是营气,营气不够,不通,不畅,不转化,卫气自然也不足,也就怕冷。
[阅读:] [回帖] [编辑] [删除] [举报]
2021-05-21 19:06 2楼
哈哈哈,我觉得你想得有点多--非得把温病纳入伤寒的范畴。真不用你纳,广义伤寒本就包括温病,但我们通常说的只是侠义的伤寒。其实有些经方铁粉就是这么干的,觉得经方也能治温病,时不时就跑出来炫一番。还可以去经方论坛看看可能比你这还能自圆其说,自信得不得了!
你以为把温病单列出来的人是啥呢?可不止一个人哦!
还有这种把温病杂糅到伤寒里的做法,古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就是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现在发行的是经过另外俩人整理的《重订通俗伤寒论》。里面很有意思的是把每一个病名前都加了伤寒二字,也出了很多名方。

《重订通俗伤寒论》简介:
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作者(清-俞根初)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皇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2021-05-21 19:31 3楼
江海余生 说:
哈哈哈,我觉得你想得有点多--非得把温病纳入伤寒的范畴。真不用你纳,广义伤寒本就包括温病,但我们通常说的只是侠义的伤寒。其实有些经方铁粉就是这么干的,觉得经方也能治温病,时不时就跑出来炫一番。还可以去经方论坛看看可能比你这还能自圆其说,自信得不得了!
你以为把温病单列出来的人是啥呢?可不止一个人哦!
还有这种把温病杂糅到伤寒里的做法,古代就有了,最有名的就是俞根初的《通俗伤寒论》,现在发行的是经过另外俩人整理的《重订通俗伤寒论》。里面很有意思的是把每一个病名前都加了伤寒二字,也出了很多名方。

《重订通俗伤寒论》简介:
本书融合古今有关论著,结合作者(清-俞根初)临床经验阐述伤寒证治较详。既能发皇仲景本意,又能融汇历代医家精辟之论。每能给读者以启发。现行的通行本,前后曾经几位医家加工,如何秀山的按语,多系经验之谈;其孙何廉臣等复为增订,综合了张仲景以后直至近代各家的伤寒、温热学说。近人曹炳章又补其缺漏,徐荣斋复予重订,改名为《重订通俗伤寒论》,于1956年由新医书局出版。现存1916年铅印本等。
没看过,也不是把温病放到伤寒里,而是把温病揉进我的系统里,总得知道温病的根源是什么,伤寒中风能够寻根究底,那么风温湿温应该也可以,治法嘛又不一定非用伤寒论里的方,胡希恕治风温用的麦冬地黄加白虎,那不就是增液汤加白虎汤吗,一个温病的方加一个伤寒的方,为什么非要分伤寒还是温病呢?
这算不算着相了?

风温也算中风的一种,伤于风,划在太阳病里,也没啥问题,只要他脉是浮的,伤于湿的湿温,只要他脉是浮的,我划在太阳病里依然可以。

如果风温,脉微细,我把他划在少阴病里也未尝不可。

六经病的各经里有伤寒,中风,未必不可以有温病,伤燥,伤暑,热病,湿病,再分的细一点,说起来不过是六气变化的组合,甚至七情内伤,即便病因不同,外在症状表现仍可以是同一种,无非是身体的寒热燥湿,瘀血痰饮,过与不及,还不是同样的治法?
2021-05-21 19:36 4楼
夜视仪 说:
没看过,也不是把温病放到伤寒里,而是把温病揉进我的系统里,总得知道温病的根源是什么,伤寒中风能够寻根究底,那么风温湿温应该也可以,治法嘛又不一定非用伤寒论里的方,胡希恕治风温用的麦冬地黄加白虎,那不就是增液汤加白虎汤吗,一个温病的方加一个伤寒的方,为什么非要分伤寒还是温病呢?
这算不算着相了?

风温也算中风的一种,伤于风,划在太阳病里,也没啥问题,只要他脉是浮的,伤于湿的湿温,只要他脉是浮的,我划在太阳病里依然可以。

如果风温,脉微细,我把他划在少阴病里也未尝不可。

六经病的各经里有伤寒,中风,未必不可以有温病,伤燥,伤暑,热病,湿病,再分的细一点,说起来不过是六气变化的组合,甚至七情内伤,即便病因不同,外在症状表现仍可以是同一种,无非是身体的寒热燥湿,瘀血痰饮,过与不及,还不是同样的治法?
哈哈哈,你真执着!
2021-05-21 19:38 5楼
去看黄元御,还有搞明白六经气化。太阳足为膀胱寒水,手为小肠君火。
两千年,多少天赋高绝之辈?继承发扬,先把各流派都继承得差不多再想着自创吧。
2021-05-21 19:38 6楼
绞尽脑汁 说:
恶寒和表证的关系。首先,就是说太阳病恶寒,但不能见到了恶寒就诊断为太阳病。为什么呢?因为太阳病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说脉浮有力又恶寒,那肯定是太阳病。如果脉无力,恶寒,那是少阴病,需要用附子。另外,少阳病也恶寒,只不过少阳病是恶寒恶热交替出现。阳明病也恶寒,但是阳明病恶寒的时间短,一两天就消失了,比如急性扁桃体炎的小孩子,刚得病时也会怕冷,但却不能按太阳病治疗。阳明病的恶寒,同时会口渴,这是个鉴别点。另外,阳明病和太阳的脉是不一样的,阳明病的外证脉大,或者洪大。太阳病是脉浮紧或者脉浮缓。另外,从舌苔上也可以鉴别,太阳病舌苔湿润,阳明病舌苔干燥。至于脉无力的,怕冷的,就需要用附子了,这个在经方里很多地方豆提到了。准确的说,有一分表证就有一分恶寒。但是,有一分恶寒,却不一定就有一分表证
引用一下张老师的帖子吧,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2021-05-21 19:38 7楼
太阳病,说的是标,其脉证看起来像太阳病。其本可能是太阳本经病,也可能是传经病。
太阳之为病,说的是本。太阳经阴阳偏胜失衡、气机升降出入运行有碍所表现出来的脉证。
举例:麻黄汤证恶寒为太阳本经病,太阳寒闭,阳不得宣发而恶寒。四逆汤证恶寒为母病及子传经太阳(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少阴为太阳之根,少阴阳虚传经太阳无力宣发而恶寒)
标本之理须臾不可离!
2021-05-21 19:40 8楼
刘国栋 说:
去看黄元御,还有搞明白六经气化。太阳足为膀胱寒水,手为小肠君火。
两千年,多少天赋高绝之辈?继承发扬,先把各流派都继承得差不多再想着自创吧。
看过,我觉得彭子益算是黄元御的一种发展吧,还有根尘不偶的,也吸收了一点进来。
不过始终感悟还是有限,需要一点一点的修正。
2021-05-21 19:41 9楼
少阴手为君火,亦有足少阴肾为寒水。这些基础的东西都得好好去看,六经气化这些东西是内经七篇大论的核心。
2021-05-21 19:46 10楼
这么说吧。
温病初起是肺经病,应该算是手太阴病了。但和伤寒的足太阴有很大区别的。
肺主皮毛,太阳主一身之表;意思是说卫气分为阴阳两方面,太阳病是阳气虚,这个阳气虚可以仅仅是表阳虚,也可以是里虚寒,整个伤寒体系就是在讲怎么区分这个程度,哪个程度用什么方法治疗。
而卫阴呢,也是如此,有肺阴虚的,也有从下焦肝肾阴虚的,还有阴虚夹痰瘀的,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所以情况就更加复杂。
而你总是觉得很简单,并且试图用简单的思维来梳理复杂的病情,其结果可以预料的。
2021-05-21 19:46 11楼
夜视仪 说:
看过,我觉得彭子益算是黄元御的一种发展吧,还有根尘不偶的,也吸收了一点进来。
不过始终感悟还是有限,需要一点一点的修正。
你不要觉得靠聪明,不熬练就能搞明白这些东西吧?不下苦工,还是别搞这些东西了。所有能成为学科的东西都不是光靠想就能搞定的。我用了10年才算继承了7-8成。
⬅ 鄕藥集成方 兪孝通 盧重禮 朴允德 老茶馆 脉之名义 ➡